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直通香港]香港與內地電影的合拍之路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03日 16:39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在剛剛過去的2006年,香港電影在內地的票房情況開始呈現上升的趨勢,相對於2004年香港電影的低潮來説,2006年的票房收入由2005年的3.48億元,提高到3.64億元。與此同時2006年內地電影排行榜前10名中的前5名都是香港與內地的合拍片。於是不少的香港電影人表示:今年將繼續走與內地的合拍之路。
進入[直通香港]>>

    主持人 剛強:不知道您是否注意到了:在剛剛過去的2006年,香港電影在內地的票房情況開始呈現上升的趨勢,相對於2004年香港電影的低潮來説,2006年的票房收入由2005年的3.48億元,提高到3.64億元。與此同時2006年內地電影排行榜前10名中的前5名都是香港與內地的合拍片。於是不少的香港電影人表示:今年將繼續走與內地的合拍之路。具有代表性的是去年憑藉《功夫》獲得過億票房的周星馳,今年將會繼續在內地拍攝《長江七號》,據説這部合拍片的所有場景將全部在內地完成。

    有人説,2006年香港電影取得的成績表明:沉寂了兩年的香港電影開始呈現回升狀態,這些年香港與內地的電影的合拍走了一條怎樣的發展之路?究竟詳情如何?

    首先讓我們簡單的回顧一下近20年,香港電影的發展過程:

    香港電影近20年的發展,1986年到1996年這十年是個重要階段,在那十年裏周潤發《英雄本色》中的風衣墨鏡、冷血雙槍讓人們記憶猶新,周星馳《大話西遊》中“周式無厘頭”搞笑對白,讓人們捧腹大笑,加上至今令人難忘的成龍武打功夫片,讓很多人把那十年稱之為香港電影最輝煌的10年。或許由於金融風波和美國好萊塢的影響,香港電影産業從1996年之後開始滑坡。到了2004年國家對香港電影到內地進行取景、拍攝等一些列政策開始放寬,帶來了一陣北上合拍熱潮。這股熱潮使許多觀眾和電影人們認為香港電影復興的潮流馬上就要到來。

    如今的合拍片已經成為香港電影進入內地市場的一種普遍的方式,其實説到香港與內地的電影合拍,那部《少林寺》想必您一定是記憶猶新吧。

    功夫片開啟兩地合拍的熱潮

    如果要追溯香港與內地的電影合作,必然要談到上世紀80年代紅極一時的影片---《少林寺》。首次啟用內地演員打出的真拳腳功夫和風光秀美的實景拍攝,使這部合拍片大放異彩。

    而當年香港藝人來內地搞合拍,除了看中內地豐富的物資源和秀美山河外,更主要是他們想要發掘並啟用內地人才。

    《少林寺》的成功,可以説使更多的香港電影人意識到,內地擁有廣闊的市場和豐富的拍攝資源,於是他們開始紛紛涌入內地,與內地進行成規模的合作拍攝。而他們的加入,也促進了內地銀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許多合拍片的題材類型都填補了當時內地電影創作的空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內地電影製作模式的變化和發展。

    《少林寺》的成功,掀起了一股新風格武術電影熱潮,跟風之作有《少林小子》、《南北少林》、《八百羅漢》等,而這些影片共同的主題是體現中國傳統武術精華,傳遞儒家的忠、孝、禮、義等傳統價值觀念。它們之所以能夠風靡香港和內地,除了精彩的功夫表演外,還在於它們傳遞出的共同而鮮明的中國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色彩。

   功夫電影逐漸被現實題材取代

   剛強:隨著香港回歸的臨近,香港和內地的合拍片的題材、類型等也開始發生變化,更多的香港電影人和製作人,把目光集中在反映與九七相關,具有現實意義的題材上,動作電影和功夫電影也逐漸為頗具思考性的理性影片而代替。一部部探討回歸心態和反省香港與內地人關係的作品陸續出現,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嚴浩導演的《似水流年》。與此同時香港與內地合拍的文藝片也開始在國際上産生影響,其中1992年香港與內地聯手打造的《霸王別姬》,不僅創下了不錯的票房,而且還奪得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

    也是在這一時期,香港片商開始對內地影人的實力刮目相看,頻頻對內地劇本創作和拍攝進行投資,比如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等,這些影片幾乎都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贏。

   香港電影進入內地市場的空間逐步擴大

    時至2004年CEPA即《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簽署,更讓香港電影人為之振奮,其中3項有利於香港合拍片進入內地電影市場的新規定尤其使他們興奮不已。這一政策的出臺意味著香港拍攝的華語影片將不再受進口配額限制,即可以在內地發行,而在香港與內地的合拍影片中,不僅港方工作人員比例可以高達三分之二,而且對於故事發生和情節的限制也大大放寬。再拿票房來説,進口片分帳最多只能達到15%,而合拍片則可以達到45%,這些優惠政策促使香港電影人紛紛北上與內地進行更大規模的合作。

    一、香港公司拍攝的華語影片經內地主管部門審查通過後可不受配額限制,作為進口影片在內地發行;

    二、香港與內地合拍的影片可視為國産影片在內地發行。

    三、對香港與內地合拍電影:

    A、允許港方人員增加所佔比例,但內地主要演員的比例不得少於影片主要演員總數的1/3。

    B、故事不限于發生在中國內地境內,但情節或主要人物必須與內地有關。電影院的服務允許香港公司在內地以合資、合作方式建設或改造電影院,並允許港方控股經營。

    剛強:CEPA使港産影片搭上了進入內地的直通車,可是在CEPA實施後的一年多裏,香港電影的産量不但沒有增加,反且還減少了,據香港資料館的數據統計,2004年在香港上映的港産片包括合拍片在內的數量是63部,而2005年的數量則下降為57部。按理説,這個以帶動香港經濟,打開內地市場大門為宗旨的CEPA是為香港電影進入內地提供了種種機遇和方便,那為什麼市場打開了,香港電影的數量反而下降了。實際上CEPA的實施,可以説為香港電影業的發展提供了很開闊的空間,然而在政府這麼多利好政策出臺的情況下,怎麼會造成香港電影數量下降的局面呢?我們先來看看香港電影人們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主席兼香港影業協會理事長洪祖星:製作合拍片存在一定技術困難,如文化差異,以及要配合國家政策等,包括演員比例和涉及中國人故事等。

    香港銀都機構負責人林炳坤:港産片要到內地放,的確要符合內地的規矩,而內地一向以來在電影審查上比較嚴格,不是每個香港公司都能了解的。

    香港影星劉德華説:“中國電影的強勢是不可擋的,只要內地和香港兩地合而為一,那麼,中國電影將跨向另一個新紀元。”

    香港影星梁朝偉説:合拍片是香港電影將來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與內地合拍影片是一個方向,但這還不夠,還應該跟韓國等亞洲國家和地區進行合作。”

    香港導演王家衛認為:香港電影的第二春在內地。

    香港導演吳思遠認為:內地市場是香港電影的主要出路。

    北京電影學院院長 張會軍:電影現在是種文化現象,現在這種文化消費特別多元化,那麼競爭又那麼激烈,人家現在不一定要看電影,我在網上就能玩一宿,玩的挺高興,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香港電影已經不錯了。

    剛強:現在可以説香港電影人與內地藝術家合拍電影是已經成為一種再正常不過的交流形式了,現在有一批香港電影人説,將來香港電影和內地電影自然會融合為一體,以“中國電影”的“身份”躋身於世界影壇。我想無論是內地還是港澳臺電影,都是我們中國人的電影,我們的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弘揚中國文化,在世界影壇樹起令人稱道的中國品牌。

責編:魏宇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