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一丹兩會信箱]關注留守兒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06日 21:04 來源:CCTV.com
進入[東方時空]>>
專題:2007兩會視廳
專題:《一丹兩會信箱》──CCTV兩會特別報道

    CCTV.com消息(東方時空):

    主持人(敬一丹):打開信箱,心裏既有期待,也有猜測,像留守兒童這樣的話題,什麼人在關注,多少人在關注,人們的關注點都是什麼呢?在網上我看到有一位網友有這樣的留言,他説“我們常年在外面打工,不知道有多少像我們這樣的父母,一到了晚上,就看著小孩的照片流淚。我們真的盼望孩子就在我們身邊,不知道天下有多少像我這樣無奈的父母有這樣的期盼。”

    現在回想起十年前我剛做政協委員的時候,也曾經關注過流動人口,那時主要關注流動人口中的青壯年。後來幾年,就是在九屆政協的時候我曾經提過一個建議,就是要關注流動人口背後的女性。不知不覺之間,在男人、女人的旁邊又長成了一代流動人口的孩子。這些孩子有的隨父母,走到了城市邊緣,有更多的孩子呢留在了鄉下,在鄉下他們分散在一個個村莊,一個個家庭,更不容易被人關注到。面對著留守兒童這個群體,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認識,比如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觀察這個現象,可以是一個説法。從社會學的角度,從教育的角度,都可以給出它的説法,今天我們的話題呢,我們想從心理健康的角度。有一位鄉村教師給我們寫信説,“我最發愁和擔心的就是一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學生,由親戚寄養的留守孩子。這些孩子成績大多很差,最讓人揪心的是他們孤僻、脆弱,無法與人正常交流。一旦輟學,他們更像是脫韁的野馬,難以約束。”

    我在四川採訪的時候,曾經採訪過很多農民工,他們説對自己留在鄉村的孩子最擔心的不是他們的溫飽,而是他們的心理。

    好,我們看看我們的鏡頭所反映的留守孩子。

    四川邛崍夾關鎮草持民村小學有在校生141人,其中45%屬於留守兒童。十歲的楊雪莉,父母在北京打工,自從5歲起,她就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記者:平常就你們兩個人?

    奶奶:啊。

    雪莉帶記者來到了她父親貸款修建的新房。新房建好後,他們一家三口還沒來得及好好住上一頓,為了還清貸款,父母又開始外出打工了。

    記者:你回到這個房子裏來,爸爸媽媽都沒在,就是一個空房子,你還想回來嗎?

    楊雪莉:想。

    記者:你想回來做什麼呢?

    楊雪莉:把家裏打掃的乾乾淨淨,讓爸爸媽媽回來看到。

    記者:那字自己寫的?

    楊雪莉:嗯。

    記者:楊雪莉,郭榮美、楊照軍。那是誰?

    楊雪莉:我爸爸媽媽和我的名字。

    記者:你爸爸媽媽不在家的時候,是在想爸爸媽媽寫的字吧?

    楊雪莉:嗯。

    而同一所小學二年級的學生羅德明性格內向,幾年前羅德明的父親外出打工,遇車禍死亡,後來他的母親為了生活,又離開他去城裏打工。現在羅德明雖然和爺爺奶奶住在一個院裏,但卻自己單獨住一個房間。平時回家後,羅德明要喂養母親留下來的兩頭豬,性格內向的他總喜歡一個人到外面去打遊戲,很少和其他小朋友玩耍、交流。

    記者:你心裏高興的事,讓你生氣的事,你會跟誰説呢?

    羅德明:沒跟誰説。

    記者:跟奶奶説嗎?

    羅德明:沒有。

    記者:跟媽媽説嗎?

    羅德明:沒有。

    記者:跟老師説嗎?

    羅德明:沒有。

    記者:那跟誰説呢?

    羅德明:誰都沒有。

    記者:高興、不高興都擱在自己心理呀?

    羅德明:嗯。

    記者:不想跟一個人説嗎?

    羅德明:不想。

    記者:你有沒有特別高興的事,特別想讓別人知道?

    羅德明:沒有。

    記者:那你有沒有特別不高興的事,也想跟人説一説,説完了心裏頭就舒服一點?

    羅德明:不想。

    記者:有沒有不高興的事?

    羅德明:有。

    主持人:看著真讓人心疼。剛才這個短片,我們的演播室有一位觀眾和我們一塊兒看了,是特殊觀眾。我們請來的人大代表劉明華。

    這些孩子在看您起來,可能跟您挺近的,四川的孩子,離重慶很近,可能這樣的孩子您在重慶也接觸過?

    全國人大代表 連續三年提交留守兒童議案 劉明華:對,因為近年來我比較關注的是孩子的事,尤其是“兩會”之前,這次到重慶南川、墊江、四川臨水等地做了調查,和一個課題組。這裡面也遇到了剛才電視片中間類似的孩子。總的來看,他們比較孤僻、內向、封閉。我這裡有一個照片,在墊江調研的時候,有一對姐弟,父母是在外面打工八年,長期不在。這個孩子我們實際上跟他感覺到,跟他接觸的時候感覺到有一些內向,包括拍這個片子,拍照片都非常費力,他好像沒有跟外面接觸的一種能力,非常不配合,叫做。拍完之後,弟弟又哭了一場,為這樣一種行為感到很大的壓力,和正常的孩子,明確感覺到缺少一種交往的能力,心理上有一些問題。

    主持人:我想發出這樣的聲音,不僅僅是我們面前的人大代表劉明華,還有很多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這幾年陸續發出這樣的聲音。

    人大代表 汪春蘭:像目前這個留守兒童,他不光是他的成長問題,而更為重要的是心理一系列反映問題。心理的問題出現在哪?一個是冷漠,一個是自卑,還有一個是對他人不太信任,這是一種。將來延伸一個道德問題。道德問題,長期得不到家庭良好的教育,得不到父母的愛,他老覺得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

    人大代表 司敏:這些孩子的心理疾病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好,將來可能會影響到他走入到社會中間,影響到他跟別人的溝通,那麼他的生活,甚至對他將來,這個孩子的家庭都會造成一些不良的影響。

    人大代表 徐永光: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非常容易導致他們的行為失范,有的時候會有一種攻擊性的行為。現在在未成年犯罪當中我,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兒童。有一個省的少管所裏面調查,50%的未成年人犯是留守兒童。而留守兒童本身的總數實際上整個不到未成年人的10%。

    主持人:好,我們聽到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聲音。現在留守兒童這個群體的總體狀況到底是什麼樣呢?就光是有多少人數都有不同的説法,我們也了解了一下,做了一個初步的統計,我們來看一下。

    現在我們國家農村的留守兒童有一個説法是佔2000萬,佔農村兒童的18%-22%,劉老師,您覺得這個數字和您所了解到的……

    劉明華:是這樣,如果按照全國的農村孩子來算,大概是20%左右或者10%幾。但是重要的是所謂留守兒童概念,應該集中在幾個勞務大省,尤其是西部地區。以重慶、四川為例,比如重慶,留守兒童的比例肯定佔農村孩子的50%左右。

    主持人:我在四川採訪的時候,走進一個學校,一個班一個班的調查,到四、五年級,高年級的學生,我們一問你們有爸爸媽媽在外面打工的嗎?那些孩子已經有對話能力了,他們就問你是問他們出去打工有時候回來呢,還是總在外面打工呢,還是爸爸媽媽雙方都出去打工呢,我説凡是出去打工的都算,然後班級的同學,幾乎百分之百的同學全都舉了手,幾乎每個農村的孩子父母都有出去打工的經歷。我們看到這個數字,可能是全國平均的數字,像人口大省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如果按老百姓人之常情來説,孩子和爸爸媽媽在一起,那是天經地義的。而且從一個普遍現象來説,好像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這麼多孩子,這麼長時間的離開父母,又不是因為戰爭和動亂的原因,太罕見了。

    劉明華:對,這是中國當代社會出現的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本來留守孩子這個現象實際上是世界性的,它不是中國才有的。在亞洲、菲律賓也有很多,但是中國這個群體實在是太龐大了。

    主持人:又集中、又普遍。

    劉明華:對,主要是這樣的,隔代教育。父母不在家,一般都會托給他的父母,爺爺奶奶。我調研一個孩子,歷史二中,他們的留守孩子裏面,67%是爺爺奶奶管,然後還有30%多一點是給親戚。給親戚肯定是不太好管的,管嚴了,擔心家長有意見或者孩子有意見,實際上不可能管得太嚴,爺爺奶奶管的話,那就是我們説的隔代教育,裏面的問題很多。本身家庭,父母不在,缺少溫情。溫情對一個人的成長實際上是很重要的。沒有溫情,他的心可能變得比較硬。

    主持人:很淡漠。

    劉明華:對人情,對情感可能是比較淡漠的,就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他不能夠和人交往,長大了之後不能夠融入社會,甚至可能就會産生一種對立情緒,和這個社會,和人群。

    主持人:甚至有敵意。是嗎?

    劉明華:就是這個問題。

    主持人:我在四川另外一個村莊曾經問過一個孩子,説你們長大了想做什麼,我根據以往的採訪經驗,孩子們會很有想象力,比如説長大想當老師、想當醫生,想當飛行員等等。但是村裏的孩子都告訴我説我長大想打工。

    劉明華:這是一個導向。

    主持人:這是他們看得見的未來。您連續三年為這些留守兒童發出聲音,三年,恐怕從題目上就能反映出您思路的變化,第一年是什麼?

    劉明華:第一年應該是一般性的呼籲,呼籲社會關注留守兒童的問題。第二年比較具體,希望從農村寄宿制學校來加強對留守孩子的管理。

    主持人:第三年呢?

    劉明華:今年希望推廣一種代理家長制的經驗,同時政府跟進,把這個工作做得更好。

    主持人:在今年的“兩會”上,代表委員都在關注著這樣的群體,我們來了解一下。

    人大代表 汪春蘭:我建議學校能不能它的教育部門把學校的老師,把這些孩子組織成留守分隊,在學校裏組織起來,使他自己在集體生活中找到自我,找到家庭,甚至缺乏的親情由老師來彌補。

    人大代表 司敏:現在這個社會為了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為了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採取了很多措施,但我覺得最根本的措施還是能讓孩子能跟父母在一起,現在解決這個問題最關鍵的問題是打工人員所在城市的政府,必須要採取有效的措施,能夠解決孩子的上學問題。

    人大代表 徐永光:留守兒童的現象現在一時不能馬上解決,怎麼辦呢?我這次在會議上的提案,就是要求政府加大對寄宿制學校的投資力度,讓留守兒童能夠在寄宿制學校裏生活。那麼寄宿制學校可以把留守兒童集中地進行管理,同時在他們的學習輔導,還有心理關懷方面,學校能做很多事情,可以彌補由於家庭教育缺失帶來的不足。

    主持人:我想在“兩會”期間,會上會下的聲音是有一種交融的,不光是“兩會”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關注著留守兒童,其實有很多專家一直在關注留守群體。我們看一些專家的説法。這是共青團四川省委書記李佳,她曾經這樣説過,“要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學生監護教育體系,建立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監護教育網絡,健全留守學生檔案和關愛幫扶措施,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

    這位是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張永,他的觀點是“寄宿制學校、代管家長和留守小隊三種模式,對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有一定的作用和推廣價值。推行三種模式,需要一定的經費投入。只有採取中央和地方財政分級負擔的辦法,才能保證工作順利進行”。

    這位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農民工子女研究課題組”的王文忠,他説“在大型建築企業等農民工較為集中的單位開展青年農民工的心理干預及親子溝通指導工作。而且在試點省份開展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干預工作。”這些説法您認同嗎?

    劉明華:都認同,而且正好是我這幾年在關注和不斷在提出的一些內容,尤其是三位一體,家庭、學校、社會。

    主持人:在您的各種主張中,您覺得哪個是最便捷的,能夠比較快的見效的方式?

    劉明華:現在我的認識是這樣,應該還是以學校為主體,輔以代理家長制,我認為基本上抓住了學校和社會兩端對孩子進行關注的比較好的方案。

    主持人:現在有一些地方已經開始實行代理家長了,沒實行的地方,可能很有一種了解的願望,怎麼實行的?比如説代理家長的物色,什麼人來充當?

    劉明華:它首先是義務性質的,自願、義務,一般從基層算,就是一個鎮,黨委行政裏面的工作人員,幹部和工作人員,還有一個是老師,鎮的學校的老師,還有村的幹部和有能力做這個工作的一些黨員,還有些社會上的有識之士,他可能不在這個村,不在這個鎮,在縣城裏面,包括一些企業家他也願意管一管。

    主持人:這種做法並不需要政府和有關部門投入?

    劉明華:對,目前是不需要政府投入。但是我在調研的過程中間,我認為政府應該跟進,就是我們要給他設一個門檻,哪些人能夠做代理家長,因為他畢竟是起監護的作用,對人選要有遴選,同時他完不成任務應該退出。我們知道,政府工作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部門專門做這個工作,純粹是義務性質的,有些時候很難落實,所以我倡導政府跟進。

    主持人:大家可能了解到了,現在面對著留守兒童這樣的群體,國家也有一個舉措,就是成立了全國留守兒童專題工作組。我們採訪了這個工作組的組長,也就是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張世平,我們聽聽她的説法。

    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 張世平:對於兒童來講,對於成長當中的未成年人,他們需要家庭的親情,需要父母的關愛,需要家庭的呵護,這是一個根本問題。父母外出,不能夠在一起,這是最根本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從根本上解決他們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問題,這就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就是要讓這些留守孩子能夠進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城市的教育、衛生等等各個方面,戶籍管理上能夠給他們提供這樣的平臺。另外還有一個方面,這些孩子在輸出地,我們怎樣能夠通過當地發展經濟,能夠緩解勞動力外出的壓力,給城市帶來的壓力。使這些勞動力能夠就地消化,在當地解決,這樣就不會使太多的父母都走出去,有很多可以在當地和孩子生活在一塊,這兩個方面的作用都要發揮。

    主持人:這個工作機構是由14個部門組成的,我們就可以想見,我們面對一個孩子、一個留守兒童的時候想到一條一條線,千針萬線都要往這一個針眼兒裏頭穿,都要落在一個孩子身上。就您看,面對著這些不能等的一天天長大的孩子,我們短期該做什麼?中期該做什麼?長期怎麼為他們設計一個未來?剛才我們所談到的代理父母、寄宿制學校,這種關愛,社會各階層的關愛是屬於我們眼前要做的。

    劉明華:這次我還帶了另外一個建議,就是我現在向國家建議,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教育券,可以根本上解決教育資源的配置問題。比如我是農村孩子,我在重慶長大的,按照現有的政策,教育經費到了重慶,但是我的父母在廣東打工,我在廣東上學,國家不可能把這個錢給我。所以我如果有教育券,假設這個成立的話,這個錢就可以帶到廣東去,這樣對流入地的這個學校是公正的,同時他也有積極性。如果不這樣做,錢到了我所在地,但是讓另外一個城市增加負擔,對他也是不合理,同時沒有積極性。我想這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之一。

    主持人:遠期呢?

    劉明華:第一,同城待遇,我走到哪兒,我的孩子能上學。同城待遇有一個資源分配的問題。再下來,可能我們國家經濟發展了,走到哪兒都不存在這個問題,走到哪兒都能上學,各地都有義務的財力支持這些孩子上學。

    主持人:今天我們在這兒談留守兒童這個話題,可能有的觀眾就説了,我身邊並沒有留守兒童,也許他不知道該做什麼來幫他們,您能給大家提個建議嗎?

    劉明華:那就是多給我們的農民工一些尊重,對他們的孩子多一些關注和關愛,願天下的孩子健康成長。

    主持人:好,謝謝您。我們這個話題談完了,但是又覺得言猶未盡。廣東湛江的小義説,“讓所有的留守孩子都遠離孤獨、寂寞和無人關愛的痛苦,和同齡的城市孩子們一起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下”。

責編:趙巍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