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協調重大海上搜救1620次 救助成功率95.7%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6日 11:31 來源:中國網

   海上搜救服務是政府的職能之一,是國家應急救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海上搜救需要協調一切政府和其他社會資源,進行遇險接警、定位,組織各種力量進行搜尋救助,並將遇險人員轉移到安全地點。

    我國是國際航運大國,擁有遼闊的海域和豐富的內河通航資源。1985年,我國加入《1979年國際海上搜尋救助公約》,鄭重承諾保證在我國沿海及內河通航水域生産作業人員的安全。交通部制定了將搜救中心建成“全方位覆蓋、全天候運行、快速反應的水上安全保障體系,對發生在我國搜救責任區內的海上險情實施快速有效救助”的總體目標。海上搜救工作既是體現我國政府作為負責任大國、負責任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又是交通行業“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具體體現。

    2006年,全國各級搜救中心共組織、協調重大搜救行動1620次,組織、協調各類船艇 5322 艘次。在各類搜救行動中,出動飛機274架次,其中專業救助飛機出動245架次,還有地方和軍隊及社會等29架次;全年在我國搜救責任區範圍內涉及中外遇險人員 17498 人(其中外籍人員972人),經救助 16753 人獲救(其中外籍人員962人),救助成功率達 95.7%。

       一、 我國的搜救體制

    1973年,為使在我國沿海遇險的人員、船舶得到及時救助,國務院、中央軍委成立全國海上安全指揮部,其辦事機構設在交通部,海上安全指揮部主要負責統一部署和指揮海上船舶防颱風、防止船舶污染海域,以及海難救助工作。我國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組成了相應的海上安全指揮機構,領導本地區的海上安全工作。從而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國當時國情的海上搜救格局。

    1989年,根據《1979年國際海上搜尋救助公約》要求,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發文,在交通部建立“中國海上搜救中心”,負責全國海上搜救工作的統一組織和協調,日常工作由交通部海事局承擔,並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和軍隊配合“中國海上搜救中心”做好海上搜救工作。我國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相應的海上搜救機構。

    2005年,為加強我國應對海上突發事件應急工作的能力,加強國務院各相關部委和軍隊在海上搜救工作上的協調配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了由交通部&&的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指導全國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應急反應工作。明確中國海上搜救中心作為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辦事機構,負責組織、協調、指揮重大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事故應急處置行動,指導地方搜救工作。

      二、加強海上搜救“一案三制”建設

    2005年,國務院批准了《國家海上搜救應急預案》,作為國家25個專項預案之一,在全國範圍內全面實施。沿海各省市區及長江幹線搜救預案相繼編制完成,形成比較完整的預案體系。通過建立預防預警機制,險情報送制度、搜救保障機制,科學的決策機制,完善搜救的支持系統,提高我國政府應對海上突發事件和海上搜救的能力,確保海(水)上人命財産的安全

    2006年,交通部在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的框架下,不斷完善並指導地方政府加強海上搜救“一案三制”建設,簽署了“交通部、中國氣象局關於共同做好海上搜救氣象服務的協議”;與衛生部、信息産業部建立了聯動機制;就海上搜救力量的協調、獲救人員安置、青年搜救志願者、軍地聯動機制建設等與有關部門達成了一致意見,初步形成了“專群結合、軍地結合”的海上搜救應急反應格局;聯合氣象局建立災害性天氣預防預警機制,取得了防抗颱風期間水上運輸船舶人員零死亡率的佳績。特別是在防抗颱風“珍珠”期間,成功組織了對22艘越南遇險漁船和330名遇險漁民的救助,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樹立了我國政府良好的國際形象,得到黨和國家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

    為做好中國公民和船舶在外國搜救責任區遇險時的應急搜救工作,按照《1979年國際海上搜救公約》的要求,中國海上搜救中心加強了與國外搜救機構的聯絡與合作。最近中國海上搜救中心與美國搜救機構密切合作,成功救助了在距美國關島500多公里遇險的中國漁船上的18名漁民。交通部先後與日本、韓國、越南開展了關於加強海上搜救合作的會談。

    交通部加強了海上搜救立法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産法》、《1979年國際海上搜尋救助公約》要求,組織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搜尋救助條例”(待批),擬以法律形式規範我國海上搜救的組織、指揮、協調和保障工作。

       三、加強海上搜救應急信息平臺建設

    為及時準確獲得各類海上遇險報警和搜救現場信息,提高搜救行動的成功率,近年來交通部加強了海上搜救應急信息平臺建設。建成了海事衛星系統(INMARSAT),海上安全信息播發系統(NAVTEX)、數字選擇性呼叫系統(DSC)和搜救衛星系統(COSPAS-SARSAT)等海上遇險與安全信息系統,形成了我國海上遇險與安全信息接收與播發網絡,使各海上搜救中心具備自動接收海上遇險信息的能力。同時,交通部海事局在全國沿海主要港口和長江江蘇段建設了船舶交通管理系統(VTS)和海事電視監控系統(CCTV),在渤海灣、長江口、珠江口、瓊州海峽及沿海重要港口等海域建立了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此外,在電信部門大力支持下,交通部海事局在中國沿海各主要城市開通了12395公眾海上險情報警電話,方便公眾及時報告船舶遇險信息。

    交通部海事和救助系統裝備的INMARSAT-F和CCTV系統可實時接收遇險現場視頻圖像信號,可以實施海上搜救的遠程直接指揮。為提高海難救助效率,迅速協調遇險現場附近船舶參與海難救助工作,交通部海事局建立了“中國船舶報告系統”,要求在北緯9度以北,東經130度以西航行的中國籍船舶向中國船舶報告中心報告船舶相關信息,以便中國船舶報告中心推算在航船舶位置,協調參與救助。

    此外,交通部還開發了“船舶識別碼查尋系統”、“船舶運輸危險品查尋系統”,“險情上報與查尋統計分析系統”,與國家海洋局協商開發了“海洋氣象資料查尋系統”,為海上搜尋救助提供支持。

       四、我國搜救力量資源情況

    我國海上搜救力量主要由交通部海事監管和專業救助力量、“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中的政府公務力量、軍隊和其他社會力量構成。

    交通部海事執法船舶是海難救助的重要力量之一,在海上搜救中承擔現場的組織協調和救助任務。近年來,交通部加強海事執法隊伍的建設,先後建造了3000噸、1500噸級和60米、45米、35米級海事執法船,基本形成了能覆蓋我國管轄海域的海事執法船隊。

    交通部救撈系統是我國海上救助專業隊伍。2003年以來,分別在煙臺、上海、廣州成立了三個救助局及所屬18個沿海救助基地。在大連、煙臺、上海、廈門、湛江等地建立了交通部海上救助飛行隊,共安排52艘專業救助船和9架救助飛機執行救助值班任務,初步建成了我國專業立體救助網。目前交通部根據季節氣候變化及海上運輸情況,適時調整專業救助待命網點,適應不斷變化的海上運輸和作業生産需要。

    為提升長江幹線水上搜救能力,2004年交通部根據長江沿線水域海事機構站點多、海事部門巡航力量強的情況,決定在長江實行“海事巡航與救助一體化”的管理格局,建立了長江幹線救助網絡。

    軍隊、政府部門及涉海各企事業單位的船舶、飛機是我國海難救助的重要保障力量,在海難救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氣象、海洋、通信部門則為海上搜救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和保障。

    我部正在編制中國海上搜救力量資源數據庫,便於協調“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中的政府公務力量、軍隊力量參加海上搜救行動。

       五、我國搜救工作主要成績和搜救事業展望

    30多年來,全國各級海上搜救中心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在全體海事管理機構和從事海上人命救助工作的廣大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海上搜救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每年在沿海和內河水域,為遇險人員提供了大量的救助服務,挽救了遇險船員的生命,併為國家減少大量的經濟損失,有效地保障了我國的經濟建設。近年來中國海上搜救中心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海上搜救中心年組織、協調、指揮各類搜救行動達1500多次,救助遇險人員16000余人,救助成功率保持在90%以上。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加入WTO後,對外貿易日益增長,海上交通運輸、海洋漁業和海洋資源開發等海洋活動不斷增加,我國沿海及內河水域從事各類水上活動的國內外船舶劇增,水上事故和險情的發生概率隨之增加。為實現黨和國家對海上搜救工作的要求,保證海上人命財産的安全,中國海上搜救中心將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加強搜救法律、法規建設,加大搜救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搜救科技研發水平,達到“以最快捷的速度獲取最準確的信息情報;以最科學的決策制定最完善的施救方案;以最有效的手段配備最精幹的搜救力量;以最滿意的效果回饋最關切的社會期待”的要求。

責編:霍筠霞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