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7日 07:00 來源:
來源:華夏時報
北京“十一五”時期功能區域發展規劃公佈 未來五年將出現十個功能區
■大事看點
未來5年,北京將如何發展,怎樣避免北京強磁力吸引資源和人才而造成周邊“真空”的現實矛盾?
昨天,市發改委公佈《北京市“十一五”時期功能區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首次打破按行政區劃編制區域經濟,取而代之的是將北京分成若干功能區。相關人士稱,此舉意欲通過功能區發展形成“反磁力”,自然分流北京中心城區人口,同時可令重點地區建設加快發展。
總體目標
兩個發展帶 十個功能區
昨天公佈的“規劃”提出,北京將加速建設一東一西兩條發展帶(東部産業發展帶和西部生態發展帶),同時,要進一步增強北京作為京津冀都市圈核心城市的綜合輻射帶動能力,形成首都功能核心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和生態涵養發展區等四大城市功能區;重點建設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北京商務中心區、奧林匹克中心區、金融街、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順義臨空經濟區等六大重點産業功能區。
據介紹,上述規劃的提出,主要是考慮北京當前面臨的一些現實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區域經濟中心功能、國際性功能不強;城市功能空間分佈不合理,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等。
追訪發改委
可使城區人口自然轉移
記者隨後採訪了北京市發改委區縣處負責人,他介紹説,北京的城區仿佛是一個磁場,吸引周邊的資源、人才擁入城區,使得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此次打破行政區劃,編制區域經濟規劃,大力推動功能區發展、完善,特別是城市發展新區配套完善,構建“反磁力”系統,自然實現對城區人口、資源的疏散、轉移。
具體規劃
按照“規劃”公佈的發展思路,北京將通過“優化城區、強化郊區”,形成特色突出、分工明確、發展均衡的四大城市功能區域。北京市發改委區縣處負責人表示,依照功能定位的要求和現實基礎條件,對4個重點功能區分別實行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適當平衡地區間、産業間以及職能間各種利益關係,加強分類指導。
1、首都功能核心(東城、西城、崇文、宣武)
部分居住中心從城區遷出
這一核心區,未來5年將強化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功能;強化以國家對外事務、國際旅遊為特色的中外交往中心功能,建設國際交往功能密集區;與老城區保護相結合,打造薈萃世界級時尚精品店的大街;部分居住中心從市中心城區遷出。屬於優化開發區域,佔地多、技術含量低及勞動密集型産業需要向外轉移。
區域現狀:南北城發展極不平衡,社會經濟差距加大;住房緊張,生活服務設施缺乏,城市人居環境質量較差等。
2、城市功能拓展區(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
西部地區發展中央休閒區
這一區域是國家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國內外知名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機構聚集區,著名的旅遊、文化、體育活動區,也是中國與世界聯絡的重要節點。該區總部經濟、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産業、科教文化産業等發展迅速,文化旅遊産業發達。未來5年將發展和完善中關村高科技園區、CBD和奧林匹克中心區的相應功能;在西部地區發展中央休閒區(CRD);建成區基本屬於優化開發區域,鼓勵人口和工業向新區遷移。
區域現狀:內部發展不平衡,城鄉之間、城區之間發展水平不一,人才供求緊張,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上升,生態環境的壓力加大,交通問題日益突出等。
3、城市發展新區(通州、順義、大興、昌平、房山、亦莊開發區)
將成為未來北京發展重心
這一區域是北京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現代製造業和現代農業的主要載體,是北京疏散城市中心區産業與人口的重要區域,也是未來北京城市發展的重心所在。
該區涵蓋多個規劃新城、國家級和市級開發區,同時是全市重要的農副食品生産基地,未來將啟動順義、通州和亦莊重點新城建設,構建反磁力系統,分擔市區功能,新城建設屬於重點開發區域,需要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步伐。
區域現狀:佈局較為分散,規模效應差,區域差距與城鄉統籌不協調,城鄉差距較大等。
4、生態涵養發展區(門頭溝、平谷、懷柔、密雲、延慶)
市民休閒遊憩的理想空間
該區域屬於限制、禁止開發區域,關鍵要解決保護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建立生態建設利益補償機制,是北京的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地,環境友好型産業基地,也是保證北京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區域。該區域生態質量良好、自然資源豐富,是北京市民休閒遊憩的理想空間。
區域現狀:工業基礎薄弱,産業發展空間相對較小,該區域大多處於山區或淺山區,資源環境問題依然突出,工業雖有較快發展,但與本區域功能存在矛盾,良性生態系統尚未形成,生態治理任務非常繁重。
配套政策
未來五年 重點解決戶籍問題
《北京市“十一五”時期功能區域發展規劃》特別提出人力資源配套政策,提出以高層次人才隊伍為重點,加強人才培養。
未來5年,北京將推行教育培訓檔案制度和登記制度,研究建立公務員培訓學分管理制度和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學時管理和學時認定制度;完善選人、用人機制,推行聘用制和崗位管理制為重點,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專業技術人才聘用機制;突出對高技能、複合型人才的跨功能區域培養和引進,重點解決人才引進過程中戶籍、子女入學等瓶頸。通過設立人才發展基金,改革職稱評聘、收入分配、戶籍管理、專家選拔等制度,拓寬接收高校畢業生、引進國外留學人員和國內優秀人才的渠道;鼓勵有資質的國(境)外人才仲介機構進入。
責編: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