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思想的提出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1月29日 13:40 來源:
新華網北京11月29日電 大革命失敗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高舉起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旗幟,肩負起獨立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的重任,實行武裝鬥爭,經過創建、發展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實踐,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逐步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民主革命的正確道路。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進軍井岡山,開始創建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在此期間,廣州、海陸豐、湘東、湘南、黃安等地的工農群眾在武裝起義中建立起來的紅色政權,先後被優勢的反動勢力摧殘了。1928年4月,朱德等率領南昌起義、湘南起義的余部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所部會師,井岡山紅色政權和革命力量得到加強。
但是,這小塊地區的紅色政權仍處在強大的白色政權的包圍之中,仍不斷地遭到優勢敵軍的“圍剿”。在這樣的形勢下,“紅旗到底打得多久?”革命能不能在農村根據地堅持下去,併發展起來,成了黨必須回答的一個基本問題。不回答這個問題,中國革命就不能前進一步。
為此,1928年5月,在湘贛邊界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毛澤東作報告,總結工農革命軍建立井岡山根據地的經驗,提出深入土地革命,加強根據地政權建設、軍隊建設和黨組織建設的任務,初步回答了這個問題。
1928年10月,湘贛邊界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決議案。這個決議案的第一部分“政治問題和邊界黨的任務”,即毛澤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一文。毛澤東在文中指明了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以及中國紅色政權的實質,總結了井岡山根據地及其他地區建立小塊紅色政權的經驗教訓,首次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重要思想,分析了中國紅色政權能夠發生、存在的原因和條件,回答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問題。
會後不久,毛澤東于同年11月代表中共紅四軍前委給中央寫報告,即毛澤東《井岡山的鬥爭》一文,進一步總結井岡山工農武裝割據的經驗,進一步闡明“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得出中國紅色政權能夠繼續存在和發展的結論。毛澤東指出:由於中國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帝國主義、各派軍閥之間的矛盾,決定了當時條件下中國農村區域小塊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五個方面的原因和條件:一是中國的地方性的農業經濟(不是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和帝國主義劃分勢力範圍的分裂剝削政策,造成了各派新舊軍閥之間的矛盾以至連續不斷的戰爭,給革命力量的發展以可乘之機;二是第一次大革命的影響,還留在中國廣大區域的工農群眾之中;三是由於引起中國革命的矛盾沒有解決,全國革命形勢在繼續向前發展;四是有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支持的紅色政權;五是紅色政權的共産黨組織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錯誤。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的主力從井岡山出發,向贛南、閩西進軍。經一年多的艱苦轉戰,紅四軍同其他紅軍合編為紅軍第一軍團,並且在贛南、閩西地區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基礎。在同一時期,贛東北、洪湖、湘贛邊、鄂豫皖以及其他農村革命根據地也都在不斷粉碎敵軍進攻中站住了腳,獲得了初步發展。這樣,“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問題,也就是毛澤東論證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的問題,已經由實踐作了肯定的回答。
毛澤東提出的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就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之下,把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權三者結合起來,它為黨在大革命失敗後成功地把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入農村,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奠定了基礎。
責編: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