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1月03日 07:54 來源:人民日報
專題: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決定》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明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性質、特徵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切入點等事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全局的基本問題。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提出切合實際的階段性目標和任務,有重點分步驟地持續推進。《決定》正確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科學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問題及其産生原因,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從實際出發,本著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遵循正確的原則。《決定》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個重要原則是一個整體,它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明確了未來15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方向和路徑、動力和機制以及需要把握的重大關係。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執政黨明確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是沒有先例的。中國共産黨順應歷史和時代潮流,凝聚全國人民的意願,大膽進行理論和制度創新,勇於進行開拓性的實踐探索,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和重大戰略任務。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深化,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又一次飛躍。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科學判斷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深刻總結我們黨促進社會和諧的歷史經驗,全面分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為推動這項偉大事業指明了方向。

    指導思想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決定》提出,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産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這是在我國實現社會和諧的歷史性結論,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保障。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為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艱辛探索。在探索過程中,我們積累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統籌協調各方面重大關係等促進社會和諧的豐富經驗,也有過“以階級鬥爭為綱”導致國民經濟走到崩潰邊緣的深刻教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全黨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變。20多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和諧也取得了新的進展。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對和諧社會的認識不斷深化,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開拓了新局面。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對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認識的深化,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方針,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明確了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發展的動力在於人,堅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發展,堅持體現公平正義和利益兼容的協調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從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根本遵循。

    《決定》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還明確了三個事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全局的基本問題。

    明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性質。《決定》指出,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産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目前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加速推進的歷史階段,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和思想觀念都在發生著極其深刻的變化。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對著前所未有的各種挑戰。在這樣的關鍵階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在推進這項偉大事業的過程中,其建設者是全體中國人民,其享有者也是全體中國人民。這就明確了和諧社會建設的道路、體制、動力和目的,從根本上明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性質。

    明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特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加以推進。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公平正義,就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各項權益得到保障,利益分配的機會和過程公平,社會各方面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誠信友愛,就是全體人民都要誠實守信、相互幫助,各族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充滿活力,就是通過合理的制度、體制和機制創新,使各種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創造活力、創造才能得到尊重和發揮,每個社會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得以調動;安定有序,就是社會基本道德規範得到廣泛認同,經濟和社會秩序井井有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人類生産活動與自然生態活動處於良性循環之中。這個總要求,是社會和諧與否的基本價值取向和主要衡量標準,也是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目標參考係。

    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切入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必須從執政為民的根本執政理念出發,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高度,從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選準切入點。這就是: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在治國理政過程中,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發展的目的真正落實到滿足人民需要、實現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在利益主體多元化的條件下,不同社會群體和個人的利益是存在差異的,又是現實的、具體的。必須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人民群眾關切的社會事業,特別是加快教育、醫療、就業和社會保障等事業的發展;必須大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解決好收入分配秩序混亂和司法不公等突出矛盾;必須建設和諧文化,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形成更加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努力增強社會創造活力,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和節能降耗,推進社會組織和管理方式創新,解決好人與自然環境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方面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同時,從這些切入點推動和諧社會建設,要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實現新的躍升,才能更充分地體現我們黨最根本的執政理念。

    目標任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提出切合實際的階段性目標和任務,有重點分步驟地持續推進。未來15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階段,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準確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認真分析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是提出這一階段和諧社會建設的目標和任務的基本前提。總的來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至少有五個新變化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社會領域出現新矛盾。我國在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時,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日益凸顯,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産、社會治安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引起廣泛關注,各種形式的人民內部矛盾大量出現。在社會結構急劇轉型的歷史時期,如何處理好增長與分配的關係,努力實現充分就業,妥善處理各類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

    經濟增長面臨新制約。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的加快,我國經濟增長遇到了新的制約。勞動、資本、自然資源、技術這四大生産要素的相對價格正發生很大變化。自然資源的約束全面強化。由於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加上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土地、淡水、石油等資源的制約尤為嚴重,生態環境的壓力日益加大。與此同時,經濟結構變化對勞動力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勞動力總量過剩和結構性短缺的矛盾非常突出。在快速增長過程中,怎樣使社會財富快速增加,人力資本不斷得到提升,資源消耗大幅度下降,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是我們不能不切實加以解決的現實問題。

    社會心理出現新變化。隨著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和經濟基礎的變化,我國社會的心理狀態也出現了新變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人民群眾的參與意識、維權意識普遍增強,對加強民主法制的要求和變革社會管理體制的要求十分迫切,對保護産權和各項法律賦予的公民權利的要求也日益強烈。與此同時,一些社會成員心理失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成為引發社會不和諧的因素;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滿。

    改革攻堅出現新特點。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確立。改革開放的強大動力,使我們可以在較短時間內走完發達國家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才走完的歷程。下一步,改革將出現一些新變化,全體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要求更加迫切,社會管理體制和經濟管理體制等改革同步推進的重要性不斷上升,政府改革成為深化改革的重點。深化改革必然要調整各種既得利益,這使改革的難度明顯加大。

    和平發展面臨新環境。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最大的變化之一是逐步成為大國開放經濟,國內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絡、相互影響不斷加深,新一輪技術革命所引發的國際分工和生産組織方式變化正對我國産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國內經濟發展對國外資源和市場的依賴程度日益提高。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全面提升,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在逐步擴大。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直接影響國際資本的流向,對重要商品價格也産生重大影響。還要看到,我國的和平發展明顯受到大國勢力的制約,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威脅著我國的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面對這些新情況、新變化,《決定》正確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科學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問題及其産生原因,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從實際出發,本著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其主要內容是:

    ──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就是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不斷用法律形式加以完善;就是要使廣大人民群眾依法參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管理;就是要不斷完善法律體系,確保司法公正,維護司法權威,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保護人權和産權。

    ──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産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就是要做到:城鄉、區域發展二元結構強化的勢頭得到扭轉,高收入和低收入者比重較小、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斷擴大的“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以及確保這個格局的分配秩序逐步形成,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社會主義分配製度進一步規範,機會和過程公平的分配秩序使分配結果趨於合理,全體社會成員的人均收入水平普遍提高,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取得新的進展,廣大人民群眾的家庭財産普遍增加。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實現充分就業,在提高城市社會保障水平和統籌層次的基礎上,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就是要做到:政府的公共財政體制框架進一步完善,各級政府的事權和財權更加合理,城鄉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教育、醫療、就業、社保等公共産品的質量顯著提高,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政府職能轉變有較大進展,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更適應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係進一步形成。就是要做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道德規範取得廣泛共識,九年義務教育得到普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明顯提高,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風氣蔚然成風。

    ──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就是要做到:全社會更加團結和睦,公平競爭機制更加完善,現代産權制度進一步健全,全社會的創造能量充分釋放,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社會生産力得到不斷解放和發展。在整合社會管理資源的基礎上,形成政府與市場分工明確、上級政府與基層政府分工合理、各類社會組織服務功能完善的互補型網狀結構,更好地適應社會結構轉型的需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方便感和安全感。

    ──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就是要做到: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面降低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水平,以切實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和生態問題為重點,使廣大人民群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享用上安全的食物,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在明確提出這些主要任務的基礎上,《決定》強調,要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持續努力,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基本原則

    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必須遵循正確的原則。《決定》首先提出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判斷。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不承認矛盾,而是要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努力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使發展更平衡、利益更兼容、關係更融洽。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有重點分步驟地持續推進。這就要求我們既從財力物力的可能出發,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矛盾和問題,又不能超越經濟發展階段和生産力發展水平,作出不切實際的承諾。總之,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扎紮實實地加以推進。在這兩個重要判斷的基礎上,《決定》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遵循的六個重要原則: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可以看出,《決定》的指導思想突出了人民利益的問題,目標和主要任務圍繞的核心問題也是人民利益,同時又把堅持以人為本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和政府的執政理念,體現了社會主義的生産目的,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

    必須堅持科學發展。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只有經濟社會發展了,社會財富增加了,才能形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雄厚物質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環境和制約因素的變化,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就必須堅持科學發展,科學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發展觀念的與時俱進。堅持科學發展,必須堅持“五個統籌”,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真正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必須堅持改革開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以改革為動力,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這就要求: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的同時,加快社會領域改革的步伐,大膽進行制度創新;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改革措施的協調性,逐步形成體現公平正義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充滿活力和富有效率的體制機制,使和諧社會建設獲得堅實的制度支撐;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和諧,建立健全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

    必須堅持民主法治。這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客觀要求,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穩步推進國家管理行為的法制化、規範化;適應社會生産力發展和經濟基礎發生的新變化,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更廣泛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使廣大人民群眾依據法律更大程度地參與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

    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改革就沒有動力,不發展就沒有物質基礎。但在改革發展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社會穩定,妥善處理好各方面的關係,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做到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以穩定保障和諧,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黨的領導是我們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和諧社會建設是為了人民,和諧社會建設要依靠人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鬚髮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維護廣大人民群眾作為和諧社會建設者和享有者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真正形成促進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這“六個必須”的原則是一個整體,它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明確了未來15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方向和路徑、動力和機制以及需要把握的重大關係。我們要按照這些原則的要求,紮實工作,開拓進取,努力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劉 鶴)

責編:霍筠霞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