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匯報
10月26日,法國總統希拉克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 新華社記者劉衛兵攝
我們應該記住希拉克
希拉克還在中國訪問,而在法國,他的故鄉,媒體已經開始為他“蓋棺定論”。法國電視二台日前分兩天播出了長達6個小時的有關希拉克40多年政治生涯的紀錄片:上集題為《年輕的狼》,下集題為《老邁的雄獅》。書店里正在大量銷售的是吉斯貝爾的新作《總統的悲劇:1986──2006政治生活場景》,作者錄下了他親歷的希拉克生涯中的種種軼聞,試圖為其畫下一個“句號”。電影院裏,澤羅的《在希拉克的表皮之下》紀錄片竭盡對希拉克的諷刺、挖苦之能事──對即將失去權勢的人扔幾塊小石頭,也可以算是法國某些人的“傳統”。值得中國人反思的,並非是希拉克政治生涯中的起起伏伏、恩恩怨怨、背叛與被背叛──與所有其他政治家一樣輕諾而寡信……這些,我們多多少少已經了解。應該令中國人注意的是,在諸多涉及希拉克的作品中,中國幾乎是不存在的,儘管希拉克的“中國情結”、或更確切地説他的“東方情結”是眾所週知的。只有當希拉克前來中國訪問時,法國媒體在報道這位在法國被稱為“Sinophiliefrancaise”,即熱愛中國的人,才會連帶地提及希拉克與中國的關係。問題在於,希拉克領導下的法國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是西方國家陣營中罕見的。今天,除了希拉克,還有哪位主要西方國家領導人公開支持解除歐盟對華武器禁運?
法國存在著“兩個中國”
由此順藤摸瓜,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法國,存在著“兩個中國”:一個是現實的、政府間的、普通公眾之間的中國,另一個是法國媒體上的、部分漢學家眼中的,以及各種人權組織筆下的中國。
前一個中國,可以從希拉克總統身上充分地體現出來。一件記者親歷的軼事可以證明。2002年初,我前往愛麗舍宮參加例行新年團拜。數百法國和各國記者都利用這一機會聚在一起,不但可以暢飲最好的香檳,而且可以結交很多同行。當然更重要的是可以藉機接近總統夫婦。有的人喜歡與總統合影,有的人則渴望與總統聊上幾句平時不可能的話題。我屬於後者那一群中的一個。那一年,我看到希拉克朝我的方向走過來,於是我抓住機會迎上去,問了希拉克一個問題:你剛才談到,明天的世界將是一個多極的世界。請問總統閣下,您認為在這個未來的多極世界中,中國將佔據一個什麼樣的位置?我以為,他將回答:一個重要的位置。但他的答覆卻是:佔據未來世界第一的位置。接著,希拉克滔滔不絕地為他的“中國第一論”説了整整十來分鐘。總統府拜年原則上來説是屬於“私人性質”,因此一般總統在這種場合説的話,記者們約定俗成,是不會去報道的。我很遺憾不能報道。但平心而論,我也不會報道。因為我對希拉克是否真的這麼認為還心存疑惑。然而幾年下來,我逐漸得出結論:不管法國人如何嘲諷希拉克,這位戴高樂的傳人在對中國的重視上,看來是真誠的,是與戴高樂將軍一脈相承的。
“世界第八奇跡”始作俑者
我知道,希拉克曾45次訪問日本。但我多方諮詢,無法了解到希拉克到底幾次訪華。希拉克對中國的重視起源於對中國文化的傾心。據説他是從巴黎吉美東方博物館開始認識中華文明的。希拉克在擔任巴黎市市長時,于1978年到中國西安訪問。當時兵馬俑正在發掘之中,希拉克是少有的在正式展出前一年就參觀了這一文明遺跡的西方政治家。他留下了一句話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這是世界第八奇跡。這次,希拉克將舊地重遊。
在希拉克1995年第三次競選總統一職並獲得成功後,希拉克終於得以以自己對中國的認識來推動法中關係。從那時起,法中之間確實出現了一些當代國際關係史上值得重視的一些進展。1997年希拉克訪華,與中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這是“西方陣營”中──如果冷戰後這一名詞仍然保留著一定的含意的話──第一個與中國建立類似關係的國家。正如戴高樂是西方陣營中第一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一樣,希拉克此舉也被歷史記錄在案。
希拉克也是第一個拒絕在日內瓦人權會議上與美國聯署批評中國的國家。希拉克充分認識到,尊重中國,相信中國政府正在致力於改善人權,因此無需採取對抗性行為來將西方的觀念強加給中國。正是從希拉克開始,中國與歐盟在人權領域由衝突走向對話。今天雙方已經建立起常規式的人權對話機制。這同樣已經體現在這次中法聯合聲明之中。同樣,在台灣問題上,法國也是目前最明確支持北京和平統一努力的西方國家。在2004年胡錦濤訪法記者會上,希拉克總統親口批評台灣公投是“錯誤的和危險的”。
希拉克總統為法中關係定下了一個基點,即法國必須加強與中國的關係,方能在未來多極世界中提升法國的地位和影響。
希拉克對華政策另一面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希拉克就不再為法國利益而竭盡全力。希拉克領導的法國,在歐盟對華諸多反傾銷案中,起著主要的作用。希拉克與胡錦濤儘管保持著非常良好的私人友誼,但雙方當然仍舊“各為其主”,這個“主”即為國家利益。希拉克非常“聰明”地將法國在紡織品、鞋類、知識産權等與中國之間存在著的經貿摩擦點“上交”歐盟,由歐盟出面來與中國交涉。這是一箭雙雕之舉:一來可以避免與中國發生直接衝突,二來單憑法國一國的力量已經無法與中國“抗衡”,必須聯合歐盟其他國家。儘管如此,希拉克畢竟還是歐盟國家中最堅定地支持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的領導人。由此可以看到的是,中法兩國目前在政府間解決雙邊分歧時,大致能夠做到平等和互惠。所以中法兩國均認為,兩國目前關係是國際戰略關係的典範。
特別應該強調的是,如果我們看到,在法國媒體上、在法國一批所謂漢學家的眼中、以及各種人權組織筆下的另一個虛擬的中國時,我們會更進一步了解希拉克是在何種國內背景下推動其對華政策理念的。
現實中國正打破“虛擬”中國
在對中國的報道上,法國媒體可能是世界上最自以為是者。看一看希拉克動身前來中國前後法國報刊上的文章題目就能夠了解到這一點:《希拉克:一次沒有大合同的訪問》、《中國:法國的一個壞計劃》,等等。
更不用提其他一系列完全基於主觀道德評判基礎上的文章了。如果僅僅通過閱讀法國媒體來了解中國的話,法國人得到的將是一個什麼樣的中國?《中國將是我們的噩夢》(記者科恩著),大肆宣揚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將摧毀法國就業。《中國隱藏著的另一副面孔》,攻擊中國“專制加自由經濟”將會“所向無敵”。
更不用提法國知識分子的“反”中國情結。從吉?索爾茫到瓦蕾麗?妮凱,幾乎每個人年年都在重復著“中國經濟即將崩潰”的論調。特別是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的亞洲部主任妮凱,更是曾經連續七年預言中國經濟即將崩潰。我記得有一次與其在法國電視一台就中日關係進行電視辯論,這位漢學家居然説出這樣的論點:日本之所以不向中國做戰爭道歉,是因為中國是共産黨國家。就像德國不向蘇聯道歉一樣。這樣的論調根本不值一駁。不僅德國向蘇聯進行了鄭重的道歉,而且當年德國總理在二戰紀念碑前下跪一事,正是發生在當時還是共産黨執政的波蘭。更何況,發生南京大屠殺時,中國還是國民黨執政時期。
提及這些現象,是為了使我們了解,希拉克就是在這種強烈反華的氛圍當中,力主發展兩國關係的。所以,幾乎每次希拉克到中國訪問,都要遭到法國媒體和漢學家幾乎一致的“炮火攻擊”。這次當然也不例外。
不過,媒體虛擬的中國,近年來已經越來越被現實的中國所打碎。這次希拉克中國之行第二天,中法之間就已經簽署了超過20億歐元的合同(包括中國購買空客和阿爾斯通機車等大項目)。中國到底是法國的“噩夢”還是“救星”?這就要去問法國阿爾斯通公司、空客的員工了。此外,現實的中國也在對法國年輕一代産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正面的影響。去問問著迷于高科技産品的年輕一代,問問快樂並且廉價地享用著中國産的MP3、PDA、電腦、高清晰度電視機,還有服裝、皮鞋、日用品、甚至法國人不可或缺的大蒜(誰不知道法國蒜腸)的一代年輕人,中國正在成為他們每天都要接觸的現實。
從這一點出發,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希拉克總統的對華政策,既需要勇氣,也符合法國的現實利益。從這一點出發,可以説,法國總統在他任期的最後幾個月前來中國,正是著眼于法國的這一長遠利益,為法中關係未來走向定下一個不可逆轉的基調。
人們記得,希拉克的親信拉法蘭總理去年在下臺前夕也曾來華訪問,並受到隆重接待。中國人沒有忘記當年在非典危機時期,當美國副總統和英國首相先後取消訪華計劃時,拉法蘭依然如約來華。今天拉法蘭已經成為中國人的“老朋友”。在中國外交詞典上,“老朋友”三個字是具有特殊含意的。希拉克總統顯然也已經名列“老朋友”的行列,而且看來還相當靠前。(本報巴黎10月26日電/首席記者 鄭若麟)
責編: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