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CTV.com消息(今日關注):
世界最高斜拉橋橋塔在中國的長江上封頂,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正在中國的杭州灣海域展現雄姿,橋是路的延伸,更是文明的載體,中國橋梁建設水平攀上了怎樣的高峰?千百年來中國的古橋文化得到了怎樣的傳承?
演播室主持人 孫寶印:
觀眾朋友你好,歡迎收看《今日關注》。
剛才各位看到的世界各地各種各樣的橋,我們今天的話題也是橋。而我們之所以在這個日子説橋是有很多理由的,比如這個月底首屆中國橋梁文化周就要舉行了,而連接了蘇州和南通的蘇通大橋主塔封頂了,這座橋一共創造了四項斜拉橋的世界之最,還有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杭州灣大橋也正在修建。而今天和我們一起聊橋一共有三位嘉賓,他們分別是交通部原副部長王展意,王先生您好,還有一個交通部的總工程師鳳懋潤先生,您好,還有一位是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的總工程師林鳴先生,歡迎三位的到來。剛才我們也看了世界各地各種各樣的橋,橋是怎麼分類的?你給我們介紹一下。
王展意 原交通部副部長:
中國古代的橋梁主要是有幾種形式,一種是梁石橋,梁石橋分成石梁,石板做的梁石橋,這個就是石梁橋。
主持人:
就是橫樑石的那種橋。
王展意:
那麼當然還有木梁,這個大家很清楚了。再一種是拱橋,石拱橋。
主持人:
這就是我們特別熟悉的趙州橋。
王展意:
石拱橋中國的建築歷史悠久,而且它的技術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另外一種古代也有索橋,索橋中國也是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最早是有藤索橋,有藤子,後來使用竹索編的橋。
主持人:
正好您説到索橋,按説是不是金門大橋也屬於索橋的一種?
王展意:
這是現代索橋。
主持人:
説到索橋,正好最近有一個片子叫做《X戰警3》,正在國內上影。我們來讓觀眾朋友一起感覺一下什麼是索橋,一起來看一下。
主持人:
當然這是一個電影藝術作品當中的橋了,有些要素在裏邊,真正生活當中的這種索橋是不是也有一些具體的分類,剛才這種索橋叫什麼橋?金門大橋。
王展意:
它是由兩根巨索,弧形的巨索主要受力的,這個巨索下面有一根根小的索,吊索,吊在橋面的結構。另外一種索橋叫斜拉橋,它有兩個塔,從塔上卸下來一根根鋼索,這是吊著橋面結構,那麼這種橋是上個世紀大概六七十年代才開始出現,懸索橋歷史比較久一點。
主持人:
剛才我們提到了首屆中國橋梁文化周就要開始了,從10月24號正式開始。那麼這個橋梁文化周有一個設計的標誌,就是這樣一個標誌,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們現在也請三位嘉賓給我們解釋一下這個標誌到底是有什麼樣的含義。
鳳懋潤 交通部總工程師:
應該説在我是橋梁建設者來説,這是古代橋梁和現代橋梁的一個結合。
主持人:
您説的古代橋梁是指底下趙州橋吧?
林鳴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對,它是一個趙州橋的特徵,是石拱橋這樣一個縮影。上面藍線的那部分實際上是現代的斜拉橋,或者説現在索橋的一個代表,把古今結合在一起,我想這樣的一個設計是很有文化韻味的。
主持人:
趙州橋看來是是鼎鼎大名。
鳳懋潤:
它還有一種關係,就是我們古代的橋梁托起了我們現代橋梁。
林鳴:
對,林總説得很好。幾千年來中國建設橋梁的經驗應該説是我們民族的寶貴遺産。
主持人:
古代我們的趙州橋托起了我們現代的橋梁,古代的趙州橋我們要再進一步的了解一下,有關的情況我們看一下我們事先做好的一個短片。
趙州橋是我國造橋史上的傑作,是隋代傑出工匠李春和眾多石匠共同建造的,是著名的華北四寶之一。在民間傳説中這座橋還有另外一個建造者魯班。説是昔日河水濁浪翻滾,洶湧而下,兩岸百姓只能靠木船擺渡,一天夜裏月光皎潔,木匠祖師魯班趕著白花花的羊群來到這裡,瞬間羊群化作各種各樣的石頭座落在河中,魯班借勢揮錘動工,至拂曉十分,一座奇特壯麗的橋身披晨曦,亭亭玉立於河水之上,這一喜訊立即轟動了百姓,也風傳到仙界,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十分驚訝,約了柴王爺一同來試橋,張果老倒騎毛驢在前,驢背後袋子裏裝著日月,柴王爺推小車在後,運載著五月名山,行于橋中心,將橋壓的搖搖欲墜,魯班見勢不妙,一縱身跳入水中,用手將橋托住,使橋安然無恙,於是橋面上留下了清晰的驢蹄印,車道溝橋底留下魯班的手印。
主持人:
這樣看來,橋真的不僅僅是用物理上路的延伸,它僅僅是一個層面,它還有許多負載了很多社會歷史的意義。還有包括文化藝術美學方面的意義,比如説在我們國家許多詩人特別愛寫橋,大家都很熟悉的《風橋夜泊》這首詩,還有一位詩人陸游,據説他這一生9300多首詩裏面,我們這兒有一個統計數字,一共寫了至少30多座橋,一共有百餘首專門寫橋的詩,這種藝術上的意義,王老在您從事這麼多年橋的研究,在這個過程當中你是不是深刻體現橋帶給人們這種審美的影響。
王展意:
橋除了建築藝術本身,建設結構本身之外,有好多詩人寫橋,有好多雕塑家為橋雕塑,也有好多戲劇故事裏面也談到橋,就剛才你説的楓橋,因為張繼寫了《楓橋夜泊》這首詩。唐宋以來好多詩人都用楓橋的詩,比如明代的高啟詩人他就寫過一首詩,那個楓橋在蘇州,蘇州又稱江城,“畫橋三百映江城,詩裏楓橋獨有名,幾度經過憶張繼,鳥啼月落又鐘聲”,蘇州當時有300多座橋。
主持人:
我相信三位在這麼多年建橋,設計橋的過程中,一座橋完工了,或者説你們路遇一座時候,可能不光光感慨這座橋交通很暢通,太美了,這種感覺會不會有?
林鳴:
會有的,特別是現代橋梁有了一種更加纖細,更加跨度更大,飛躍深溝峽谷,橫越江河湖海,非常的壯觀。
主持人:
您的印象當中特別美,讓你覺得很大審美享受的橋,您印象當中有哪個?
鳳懋潤:
我想去年4月30號建成通車的潤揚長江公路大橋是相當美的,因為它是跨越長江,連接鎮江和北岸的揚州的一座大橋,它跨越了長江的南岔和主岔,所以它的南岔橋是一個懸索橋,就是老百姓所説的吊橋,北邊跨越就是大屏幕看到的,這個是南岔大橋,它的跨度是1490米,是目前中國已經建成橋梁的最大跨度,這個跨度在世界同類橋梁裏面跨度排第三。北邊大家還可以看到一座懸拉橋,它的跨度是406米,那麼看上去非常的宏偉,但是非常的纖細,是非常美的一種享受。
主持人:
剛才我們提到了先人的造橋技術托起了我們當今造橋新技術的發展,實際上這些年我們國家造橋的歷史可以説也是輝煌不斷,我們可以看一下大屏幕的字版,這些橋都應該是這些年來我們國家造橋一些很典型的範例代表了。
鳳懋潤:
是的,應該説屏幕上顯示的這些橋是進入90年代以後,過去15年我們國家建設的具有世界級水平的現代化的大橋。
主持人:
每個橋都可以説具有世界級的水平。
鳳懋潤:
是,都是世界級的水平。應該説1991年建成通車的南浦大橋,是我們國家橋梁跨度超越400米的第一座里程碑式的橋梁。隨後我們掀起了建橋的高潮,南浦大橋就是剛剛説到斜拉橋這種橋形,圖片上展示著虎門大橋就是另一種橋梁形式,就是吊橋,懸索橋,在大屏幕上是1997年建成,這座大橋大家從圖片上可以看到它是建在虎門炮臺的旁邊,也就是在有歷史意義的鴉片戰爭的這樣一個舊址建設起來的這樣一座橋。南浦大橋和圖片上的這一座虎門大橋是完全由中國人自己的力量設計、施工、建設,建設起來的橋梁,剛剛題版上還有一些其他的一些橋都是隨後在90年代和世紀之交,新世紀這五年建成的一些具有世界級水平的橋梁。可以這樣總結,我們已經建成的橋梁──拱橋,它的跨徑在世界上排行第一,我們的梁石橋梁它的跨徑在世界排行是世界上第二位的,而斜拉橋和懸索橋我們已經建成的橋梁,它的跨度記錄在世界上都是第三位的。
主持人:
其實我們這兒還有一些事先了解的情況,還有兩個大橋的名字沒有寫上去,正在建設當中,一個就是杭州灣大橋,先説這個大橋,杭州灣大橋也有一個頭銜是號稱世界上最長的一個跨海大橋,有關的情況我們了解一下記者前期的採訪情況。
從地圖上看,黑龍江通往海南三亞,貫穿中國南北的同三線,在上海到寧波這條線斷開了,使得兩座實際距離並不遙遠的城市只能隔海相望。而這片海就是杭州灣海域,杭州灣浪高流急,從海上通路這件事多年來讓人望而卻步。
2003年6月8號這一天,一個空前規模的跨海行動開始了。北起嘉興市海鹽鄭家埭,跨越寬闊的杭州灣海域,後止于寧波市慈溪水陸灣,一座全長36公里的海上大橋開始動工了。
王勇 杭州灣大橋指揮部總指揮:
這個橋(杭州灣大橋)顯著的特點有兩個,一個是目前已經建成或者再建的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第二建在這裡也是最難的,浪大、風急、流速也比較大,這下面還有天然氣,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建橋,在世界上建橋史上還是沒有的。
從大橋的一端到另一端,坐氣墊船走了近一個小時,讓我們真正領會到了世界第一跨海大橋氣魄。一根根梁柱矗立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像是鎮海之寶,讓杭州灣的海水變得平靜了許多。
張舒揚 記者:
人們常説因為有水相隔,所以在水的兩岸會有不同的生態環境和不同的經濟文化,因此從古代開始人們就開始學會了掘土為堤,然後開始造船,隨後發明了橋梁,目的就是溝通水的兩岸。
現在沿著這座全程36公里,建成之後將要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過去就可以跨越溝通江蘇和浙江兩省的杭州灣海域。當地人説如果現在從寧波到上海需要三到四個小時才可以到,那麼這個大橋建成之後只要兩個小時就可以到達了。
這座橋的出現,使得杭州灣的微型區域多了一條直線,變成了一個三角形。説起這條便捷的公路帶給兩岸的實惠,大橋總指揮更是滔滔不絕。
王勇:
這個大橋的意義你怎麼説現在都説不透,它會帶來一系列巨大的變化。從寧波到上海的距離近了,能夠接受上海産業的輻射。從長三角這個角度來説溝通更加方便了,交通的變化它會帶來一些經濟、社會、文化,包括老百姓觀念上的一些變化。
大橋動工那天,周圍的老百姓自發的聚到岸邊觀看,隨後每天都會有人來到這裡燒香為大橋祈福。
主持人:
最長的跨海的斜拉橋,而且剛才提到施工條件非常大,風高、浪急,當初在技術論證的時候還是決定採用斜拉橋,而不是比如説現在也很常見的海底隧道的方式。
林鳴:
當時在前期的時候,他們做過隧道方案的評選,剛才指揮長王勇提到兩個問題,這個方案最終還是選擇了橋的方案,一個是那個地方的流速特別大,達到五米這樣的流速,層管隧道這種方案在這種環境下沒辦法實施的。剛才還提到一個沼氣,淺層沼氣對棟構法是非常大的隱患。
主持人:
橋沒有建成,我們沒有看到這個橋是什麼樣子的橋,不過我們了解到據説這個橋也採取了中國古代審美的要素,據説採用的西湖蘇堤,這樣審美的一個特點,它在美學上的設計有什麼樣的特點?
鳳懋潤:
應該説它在設計的時候,像這樣一個36公里長的橋,它在平面線形和豎面線形在選取上面是有講究的,像這座橋你要從天空上看它有S形,當然S形是有跟水流,跟潮流與橋墩的夾角選擇一個最合適的,另外也有視覺的這樣一個效果。
主持人:
另外有一座橋進度要比這個稍微快一點,剛才我們提到它的主塔已經封頂了,就是蘇青大橋,有關的情況我們還是隨記者去了解一下。
從木橋、石橋到鐵橋,再到鋼筋混凝土橋,從跨越小溝,小溪,到橫渡大江大河,再到飛躍汪洋大海,橋的發展承載了一代代架橋人堅定的信念。1937年在錢塘江赫然躍起中國人第一次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大橋設計師茅以升對此感慨道,應該大書特書的是1937年抗日戰爭期間建橋工人們發揮了愛國主義精神和無比的沖天幹勁,夜以繼日加緊趕工,日誌早日完成大橋的建設,來支持上海的抗戰。
然而這座為了支援抗戰而提前完工的大橋卻僅僅存在了89天,淞滬會戰結束,上海淪陷,為保杭州,錢塘江大橋必須被毀,拆毀的這天晚上茅以升在書桌前寫了八個大字,“抗戰必勝,此橋必復”。
70多年過去了,橋梁建設者們稟承了前輩的信念,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橋梁奇跡。由於現代化橋梁建設全部採用了機械作業方式,我們已經看不見過去人頭傳動,熱火朝天的施工場面了,蘇通大橋就是在這種表面平靜,但實際緊張的工作狀態中一步步浮出長江的水面。
目前世界上斜拉橋的主孔跨度沒有超過一千米的,因為這是斜拉橋設計的極限。在經過7年的調研考察之後,中國的架橋人終於提出了1088米,這個令世界震驚的橋梁數字。
何平 蘇通大橋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
蘇通大橋是目前世界最大跨徑的斜拉橋,它的建設將創造四個世界之最,跨徑最大,主塔最高,斜拉索最長,群樁基礎最大最深,這四項世界之最。
而隨著蘇通大橋主塔的完工,這座斜拉橋最終向世界宣佈了中國橋梁將會順利完成這個世界之最的建造。
記者:
我現在是站在距離江面75米,兩年之後將要通車的蘇通大橋的公路上。在我對面大家可以看到就是高達300.4米蘇通大橋主塔的北塔。我站在這兒已經可以看到在塔頂上紅旗已經迎風飄揚,這説明蘇通大橋主塔封頂工作已經順利的完成了。所以現在我們從這個主塔結構中可以明顯的看到一個漢字的人字形,設計師們説這也是他們對於這座橋所給予的希望。
主持人:
剛才片子裏面已經介紹了蘇通大橋創造了四個世界第一,看了這個我有一種很強烈的願望,這是一個個案,在整個世界當中,我們中國的造橋,中國的造橋技術,造橋水平現在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鳳總能給我們描述一下嗎?
鳳懋潤:
應該説中國現代橋梁建設的技術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也有的領導評價説我們已經進入了世界橋梁建設強國之列,但是我個人更願意説我們現在是橋梁大國,我們再經過15年扎紮實實的努力,通過一座橋一座橋的建設,每一座橋都有一個技術上的進步,或者技術上的創新,爭取到2020年我們可以拍著胸脯地説我們是世界橋梁強國。
主持人:
説到中國橋梁未來的藍圖,其實我們應該緬懷一下先人。剛才也提到了幾代人努力的結晶,這裡面有一個人物必須提到,那就是中國橋梁科學的奠基人茅以升先生,今年也是他誕辰110週年,從那時候開始幾代橋梁人一直在做努力,我相信各位作為橋梁的管理者、設計者、建設者,你們也接待了許許多多成千成萬的造橋人,橋梁人,這方面我相信有很多讓你們感慨的事情或者人物。
林鳴:
我們那些同事,今天我好像聽誰講了這個問題,我們當時在那個環境裏面我們的工人,他的家就在,當時有相當一部分職工家就在江的對面,他們在橋的工地上面,有的四個多月沒有離開過我們那個地方,大概15分鐘就可以回去,就在我們現場。
鳳懋潤:
舉一個小例子,在建橋者裏面傳送著一個小板凳的故事,這個小板凳的故事説的是什麼呢?我們修建潤揚長江公路大橋這種大跨度懸索橋,老百姓知道有兩根主纜,這兩根主纜就像我們挂衣服繩一樣,它吊著的是我們的橋面,這橋面上要跑車,而你讓要晾衣服繩不塌下來,除了兩個橋塔要給它撐起來,關鍵是後面我們要給它拉住,要拉住它就要有一個很大的鉚釘結構,這個鉚釘結構,現在我們到橋梁去看地面以上它有四五十米高,因為在這裡邊整個一米的索要散開來,一股一股給它鉚住,關鍵是要18000多例傳到地基下面,而地基在沿地面大約55米,下面還有一個基礎,這個基礎的面積是9個半籃球場大,70米長,50米寬,大約這樣的規模,要挖下去55米左右的深度,這樣的一個大坑要上百名工人在這裡工作,當然我們採用了一些科學的辦法把它支護起來,但是在靠近長江的邊上徒水的壓力非常之大,你要防不住的話,那就是整個坑的垮塌,百名工人的生命受到威脅,應該説我有的時候也去檢查工作,也下到坑裏面,但是我心裏也在想,如果真塌了,人是跑不出來的,我們只去看一時,但是工人要在那兒工作上年,而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指揮長跟工人們解釋我們是有科學試驗,有科學依據的,是安全的,你們放心挖吧。我們指揮長拿著小板凳親自坐在坑裏面,一直坐到58米的深度,工人們看到指揮長都在這裡,應該安全是有保障的,所以我們指揮長也被別人稱為是定海神針,穩定了整個人的心情,那個精神狀態,我要説這個小板凳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旁邊的這位林鳴指揮長。
主持人:
您給我們留了一個包袱,林總就是當時坐在小板凳上那位現場指揮官。
鳳懋潤:
是。
王展意:
所謂修橋的艱辛好多人體會不到,他要在水下幾十米工作,不管是冬天或者夏天,他要在高空100米到300多米工作。我到過烏江上的尖嘴鶴大橋,尖嘴鶴大橋橋面離河底330米,好多到橋上不敢往旁邊看,更不敢靠近橋欄杆,而我們建橋工人幾個月在那麼個高度來工作,所以建橋工人的艱辛是好多人不了解的。
主持人:
從設計者、指揮者,一直到每一個工人築起了我們每一座橋梁。
鳳懋潤:
這是一個英雄的團隊。
主持人:
非常感謝各位來到我們的演播室接受我們的採訪。
各位觀眾朋友,今天我們聊的話題是有關橋,因為過不久中國首屆橋梁文化周就要開始了,而今天跟我們一起談橋的三位,一位橋梁的管理者,一位曾經的橋梁的設計者,還有一位就是橋梁的建造者,不管怎麼説他們都是愛橋人,給我們講了中國橋梁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再次感謝各位的到來,謝謝各位觀眾朋友的收看,再見。
製片人:張立勇
策劃:張舒揚
編輯:李萍 張夢溪
主持人:孫寶印
監製:王躍華
責編:趙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