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C.com消息(直通香港):
香港資訊站
香港將於10月1日舉行大型國慶煙花匯演
“盛事中國慶華誕 璀璨煙花耀香江”2006年國慶煙花匯演新聞發佈會在昨天舉行。新聞發佈會上透露,絢麗繽紛的煙花將於10月1日晚9點15分在維多利亞港灣上空綻放,屆時共有23888發煙花競相升入天空。
今年的香港國慶煙花匯演最大的特色是各類煙花將於精心挑選的音樂名曲相配合,分十幕進行。其中,以北京2008奧運和香港承辦奧運馬術比賽為主題的煙花中, 表達了在同一天空下,香港同心同德迎奧運。
回歸祖國9年後的香港市民,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壯大,祖國不斷推出優惠措施支持香港,香港市民對祖國向心力和熱愛俱增。今年的國慶日會有更加濃厚的喜慶氣氛。屆時,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及各界賢達人士也將出席主禮活動。
香港機場擬建第三條跑道
香港機管局日前表示,香港機場正計劃建造第三條跑道,以迎接香港成為中國樞紐機場時代的到來。
新跑道建設的可行性研究已著手進行,從發展趨勢看,香港的航班起降次數一定會大幅度增加。據透露,第三條跑道需要填海造一個人工島,與第二條跑道相距一公里。
2005年香港機場乘客人次達到4070萬。展望未來,香港一定要制訂一個每年乘客人次達8000萬的規劃。
香港機管局表示,香港擁有國泰航空公司、港龍航空公司及結盟的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可以形成一個覆蓋中國所有機場的航空網絡,香港可以像美國的芝加哥一樣成為全國的樞紐機場。
寶蓮寺計劃斥資2億興建萬佛寶殿
香港寶蓮寺計劃興建萬佛寶殿,萬佛寶殿位於現有的大雄寶殿後面,要拆掉現有的藏經閣、舊大雄寶殿及供大和尚起居的如是室,再興建樓高五層總面積約5600平方米的新建築物,造價約兩億港元。寶蓮寺方面表示,希望可在二零零八年秋天完工。
香港泳灘附近發現鯊魚蹤影
上月底工作人員在香港的石澳泳灘防鯊網發現兩條約80至90厘米長的小黑翼鯊屍體。昨天,香港康文署防鯊網維修承辦商就此事予以承認。這也是香港1994年開始在各泳灘安裝防鯊網以來,首度在防鯊網範圍發現鯊魚。
該承辦商在發現鯊魚屍體後,已向漁農自然護理署專家提供鯊魚屍體照片。研究鯊魚的專家認為,這兩條小鯊魚屬於黑翼鯊,通常在近岸出生,長成後便遊向大海生活。黑翼鯊以前曾經在香港水域出現,主要進食魚類,通常都很怕人,很少襲擊人類。
大多數鯊魚,包括黑翼鯊都是怕人的,黑翼鯊可能有攻擊性,例如有一次有潛水人士挑釁?,它們便可能攻擊人。
康文署對該事件十分重視,在接到報告後當即通令各泳灘人員加強海面監察,要求飛行服務隊進行搜索,並通知水警在海面巡邏時加以留意。到目前為止,沒有在香港海域發現或接報任何鯊魚的蹤跡。康文署同時檢查石澳泳灘防鯊網,發現防鯊網並無任何損壞。
香港海域泳攤工作人員:
之前發現鯊魚是在防鯊網出面已發現,防鯊網起了應有的作用,將鯊魚擋在出面。
海這麼大,有鯊魚是正常的,我們守規則,如防鯊網是安全,都不會有大問題。
康文署發言人強調,自從香港泳灘安裝防鯊網以來,防鯊網一直運作有效。承辦商會定期為防鯊網維修保養,該署也另外聘有獨立承辦商復檢防鯊網的狀況。此外,該署還會繼續經常在泳灘廣播,呼籲泳客在浮波線範圍內游泳,以保障安全。
香港在1991年至1995年間,先後發生6宗泳客遭鯊魚襲擊喪生案件,全部地點都在西貢的泳灘,事發時間均在6月份。從1994年起,全港所有泳灘陸續安裝了防鯊網,以保障泳客安全。
香港八達通
炮臺裏
香港的地名大都和開埠歷史有關,像我們以前介紹過的荷李活道、石板街等等。在香港百多年的歷史中,海上防衛佔有重要的位置。炮臺裏的名字就來源於此,它的前身是曾經位於海邊的平臺,放置防守用的大炮。不過現在,那裏可是香港政府辦公大樓的位置所在,終審法院也在這裡,它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來看今天的地名故事。
中環一帶,有時尚的樓宇,也有老舊的古跡,二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奇妙的景觀。 灰色的石墻、斜斜的路,這裡就是炮臺裏的開始,雖然已經見不到多少當年的痕跡。
沒有填海以前,這裡是海邊,當年英軍在這裡興建了很多座固定大炮炮臺防衛 。最早的一座是在1845年。
香港著名歷史學家 蕭國健:
這條路斜斜地上來現在我們踩著的地方背後的位置, 這是1845年英國人所造的一個炮臺的地方 。炮臺的名叫美利炮臺Murray's Battly, 建這個炮臺的目的就是守住海邊,因為(以前)下面皇后大道已經是海邊了。 當時的炮臺作用是保衛住前面經市區的位置, 當時也是英國駐守香港的第一任總督和駐華商務大臣住的地方 ,是一個重要的軍事地帶。
炮臺必須位於制高點,居高臨下,也要臨近海邊,炮火才容易射中海上的目標,發揮功效。這麼險要的位置,也成為當時港督的住宅地,不過,沒過多久他就搬走了,原因很有趣。
香港著名歷史學家 蕭國健:
在這個地方下面的地帶, 也就是今天匯豐銀行那裏 ,當時是校場。 每天早上英國軍人在那裏集隊吹號 ,官員覺得很吵 ,於是他要求搬走。 搬走後 ,這個地方給商人運用 所以有一些銀行大班 ,經理人在這裡住過。 最後曾經賣出去做過俄羅斯, 即後來的蘇聯 ,做當時俄羅斯的大使館。
這棟建築物在香港開埠之前已經建造,100多年間,大樓的用途曾數度改變。 它曾經被賣給一個法國的傳教機構,並經過了改建, 這些就是當年留下的痕跡。 也先後用作教育署總部、維多利亞地方法院、最高法院及政府新聞處,現在則是香港終審法院。 大樓以花崗石和紅磚蓋成,綠色百葉窗和黑色的活動窗鉤都是100多年前的原物。
這個窗和100多年前差不多嗎?
是啊 ,可以見到它的特色, 窗子推出來的時候和鉤子位置差不多平。過來的時候會把鉤子前面推到另外一個位置 ,進到鉤子裏去,放開後鉤子彈起來 。把窗子卡住 ,窗子就不會出來了,關窗時它也是靈活的。
在中環鬧市,在眾多新派巨廈的簇擁之下,大樓更加顯得古色古香 。可惜我們無法進去,看到裏面的改變。 而當年的炮臺位置,現在已經變成了政府辦公場所的一部分,供停車之用。
今天的炮臺裏,已經沒有了當年的硝煙味道,面貌也已經改變,不過,在新與舊、現代與古老中,仍然散發著自己的獨特魅力。
內地香港
雲南映像
今年暑假,具有百年曆史的名校北師大與香港浸會大學在珠海合作創辦的聯合國際學院的師生們跋山涉水來到雲南玉溪大山裏的少數民族村落,展開支教活動。這些來自港澳和珠三角發達地區的學生,從未有過農村生活的經歷,更缺少和貧困山區少數民族孩子溝通的經驗,他們的支教活動能否順利的完成?來看我們的報道。
坐了24個小時的硬板凳,火車達到昆明後,師生們馬不停蹄的又坐上開往玉溪的中巴車,然後再數次倒車前往大山深處。經過這一番折騰,精疲力盡的同學們已經無暇顧及車窗外的風景,昏昏入睡了。
剛到村裏,儘管這裡只有1860米的海拔,但有幾位同學出現了高原反應。
高原乾燥的氣候,相對稀薄的空氣,給這些從沿海城市來的學生們第一個考驗。緊接著,新的考驗又來了。誰也沒有想到,第二天,他們要在雨中泥濘的山路上,背負重重的行囊,走上5個小時。這時海拔已經升到了2020米。天氣一會晴一會下雨。同學們身上的雨衣脫了又穿,穿了又脫。泥濘的山路蜿蜒崎嶇。
楊旭:
説不辛苦都是假的啦(來的時候有沒有想到要走這麼久的山路)。
沒有,實話説沒有,平時你要喊我要我背這麼重的東西,走來走去走這麼久的化我肯定是不願意。
梁斐斐:
覺得很辛苦,但是走多了,可能是肩膀麻木了現在不痛了。
5個小時後,隊員們終於到達了此行的目的地──瓦白果。
乾杯,開心吧,終於到了,這是勝利後的喜悅。
艱難的交通條件沒有嚇住這些來自都市的大學生,山區支教的主題活動很快就開始了。
附近三個村的學前兒童都在這間不足20平米的教室學習和遊戲。平時很少和外界接觸的小朋友,瞪著大眼睛看著這群從大山外來的陌生人。由於當地都是彝族山蘇族人,基本不會普通話,隊員一時間感到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如何交流。為了打破僵局,當地的老師立刻叫小朋友唱起了兒歌。
歌聲和舞蹈迅速成為他們之間溝通的媒介,沒有多久同學們和這些小朋友就熟悉起來。
村裏的孩子第一次吃上了棒棒糖,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新玩具。從富裕城市裏來的同學們第一當上了老師,第一次接觸到大山裏的孩子。
説實話真的是很窮,真的太窮了,一間很窄的教室坐那麼多,16個學生,很難以想象。
他們的眼神很無邪的,但是好像又很憂鬱,充滿了傷感一個很複雜的眼神。
感想很複雜我覺得,一路上我就沒有想過條件會這樣,來了這裡就發覺條件真的是真的很差
我覺得他們,我覺得我們應該創造多一點條件,讓他們走出去
大山裏天一黑就極其安靜。忙碌的隊員們很快就睡著了。
吃、住、行以及高原氣候給身體帶來的不適,和少數民族村民溝通等種種困難,沒有難住這些從港澳、珠三角發達地區來的大學生,他們在這裡的義工支教活動將給每個人留下一段難得的經歷。
我覺得這裡的人雖然生活都很艱苦,不過他們的臉上都是充滿了陽光充滿了開心。
他們的眼睛透露出的是希望,讓我覺得我很幸福,但是我一定要幫助他們
郭海鵬:
這次活動主要是想要,他們體驗一下農村的真實的生活現狀,讓他們對中國的現狀有一個真正了解,另外他們都希望對農村孩子的關愛。提高他們對社會一個承擔責任感
互動
下面又到了我門的互動時間,吉林的觀眾周寧給我們發來 e-mail詢問除了和內地共有的一些傳統節日外香港還有什麼其他的傳統節日?
在香港除了有像農曆年、端午節 、中秋節這樣為內地熟知的中式傳統節日外還有一些獨具港粵地區特色的節日典拜。像農曆初三的車公誕、四五月份的天后誕、佛祖誕等。每逢這些節日香港都會舉行形形色色的慶祝活動。打算去香港出遊的朋友如果還沒定好日子倒不妨考慮在這些節日期間去香港,相信您一定會領略到濃郁的港粵風情。以上就是今天的互動信息。
地址:北京市復興路11號
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直通香港》欄目
郵編 :100859
責編:趙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