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川渝大旱 缺失的不僅是水 大旱凸顯水利欠賬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04日 07:48 來源:人民日報
專題:四川遇特大乾旱

重慶永川市目前氣溫依然偏高,旱災依然嚴重,乾涸的堰塘等隨處可見。圖為南大街街道辦事處代家店村的小孩在龜裂的堰塘裏玩。陳仕川攝

重慶雲陽縣當前抗旱工作中最嚴峻的問題是飲用水水質下降,農業灌溉無法保障,給抗災自救帶來被動。圖為雲陽縣高陽鎮,一名農婦挑水抗旱。饒國君攝

  人民日報消息:丙戌七月,川渝大地遭遇了歷史罕見的特大旱災。農田龜裂,水庫乾涸,水稻曬成了“雜草”,玉米曬成了“幹柴”……四川省2800多萬畝農作物受旱,近450萬人出現臨時飲水困難,因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8.7億元;重慶市1972萬畝農作物受旱,791.24萬人和732.99萬頭牲畜出現臨時飲水困難,旱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5億元。剛剛經歷的這場特大旱災,引起我們對水的再思考……

  大旱凸顯水利欠賬

  重慶大足縣是旱情嚴重的地區之一,可在高升鎮旭光村,卻是大旱無大災。

  8月10日,記者在旭光村看到,一片片稻田綠意盎然。“我數了一下,一穗有400粒稻穀,一畝能收1000斤。大旱不減産,全靠水利設施了,”村民趙忠良自信地説。今年3月,作為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旭光村的530多畝田修上了灌排渠道,家家田頭有灌渠,田裏有毛渠,灌溉方便,派上了大用場。

  的確,水利設施發揮了顯著的抗旱減災作用。據重慶水利局測算,同樣的旱情,水利設施完善的地方可減少經濟損失50%─70%。在重慶,其他地方情況可沒旭光村這麼幸運。一些地方,不僅農田絕收,還出現人畜飲水困難。武隆縣有51個村靠馱運吃水,巫山縣葛家村村民需要到4公里外挑水吃,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有的地方運水費用漲到50元/噸,有的地方為了保人飲水不得已賣掉了牲畜。

  “水利設施欠賬多、投入不足,重慶至今沒有一座大型農灌水庫,應對今年這樣的特大乾旱,脆弱的水利設施顯得捉襟見肘,”重慶市水利局辦公室副主任盧峰説,目前重慶有中型水庫48座,但庫容較小,許多渠係配套差;人均蓄引能力為135.5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1%;農業人均旱澇保收田面積為0.2畝,相當於四川的一半;100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沒有解決。不僅如此,由於長期乾旱、高溫,目前有473座水庫乾涸,大壩裂口最深的竟超過1米。

  這種現象不只是在重慶,四川也是類似情況。安岳縣有1/3小型水庫,因為渠係老化、損毀嚴重,即使水蓄起了,也難以開閘放水;廣元市許多水利骨幹工程帶病運行,平時只能小打小鬧整治,要動大手術就需要大量資金,而單家獨戶是出不起這筆錢的,所以年年整修,年年失修。

  國家防辦常務副主任張志彤説,抗旱須治本,治本就要加大投入,切實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應急抗旱減災能力。目前全國超過1/3的水庫存在病險,大型灌區骨幹建築物損壞率達到40%,水利設施歷史欠賬多;我國水庫僅能控制年徑流量的19%,水利設施不是建多了,而是不足。我國在一般乾旱年份旱災損失佔GDP的1.1%,而每減少0.1%的損失,都是一筆大賬!

  抗旱呼籲長效機制,變被動為主動

  持續無雨,造成大江大河水位大幅度低於常年同期水位,部分中小河流達歷史同期最低水位。重慶全市有近2/3的溪河斷流,275座水庫水位降至死水位,3萬口山坪塘、9287眼機電井乾涸。

  應對這樣的特大旱災,一些地方對旱情的嚴重程度估計不足。以旱災嚴重的重慶綦江縣為例,大旱初期,為了抗旱保苗,從8月10日水庫開閘放水。隨著旱情持續蔓延,綦江上游水庫蓄水量逐漸減少,不僅難以為農田解渴,而且縣城15萬居民面臨飲水困難。無奈之下,只好放棄保苗,8月20日啟動應急取水工程,解決人飲水困難。

  盧峰説,極端氣候預測在全球都是一個難題,原本預測的28日大範圍降雨“泡了湯”,旱情繼續加重。但客觀上説,目前的防汛抗旱指揮系統與實際服務需求相比,確實還存在著差距。以旱情監測站點為例,重慶旱情監測試驗站僅3個、固定點62個、移動點36個,這次大旱就暴露出觀測站點密度不夠、設置不盡合理的問題。這樣就會導致乾旱預測預報能力弱,監測、預警、預報精度不高。

  另外,一些鄉鎮對初期災情估計不足,引灌設施不配套,抗旱手段比較單一,抗災意識和抗旱能力都明顯不足。由於天干少雨和疏于管護,許多水庫、塘堰、窖池成了擺設。

  國家防總辦公室抗旱一處處長張家團説,抗旱是個系統工程,科學抗旱必須實行綜合治理,從單一抗旱轉向全面抗旱,變被動抗旱為主動抗旱。當前抗旱體系的主要問題是:抗旱機構不健全抗旱缺乏法律支持,抗旱預案難以落實旱情的監測預報體系不完善,抗旱投入嚴重不足,骨幹抗旱應急水源短缺,抗旱服務組織設備量少質差,抗旱能力弱……

  節水不能再浪費了

  乾旱!缺水!過去,喊“渴”的主要是中西部水資源貧乏的省份,現在豐水地區也産生水危機。重慶人均水資源僅為全國人均的75%,按現在的供水能力,全市有10余個縣城、近500個鄉鎮在2010年將出現嚴重缺水;四川省蓄引提水能力僅佔水資源總量的10.2%。

  一方面缺水,一方面浪費水現象普遍。重慶市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系數只有0.4左右,四川省灌溉水利用系數0.38,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重慶市工業萬元産值用水量平均為212立方米,四川省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約300立方米,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這次特大旱災又一次敲響了警鐘:水資源的粗放利用,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大“瓶頸”。

  可喜的是,一些地方已經走出節水的路子。産業結構調整不單單是增産增收的需要,也成了抗禦自然災害、減輕災害損失的重要手段。四川省營山縣相繼在東升鎮鎖水村、回龍鎮石牛村實施節水增效工程,發展節水灌溉。2005年,營山縣又自籌資金10余萬元,在鎖水村桃園發展滴灌100畝。在今年的抗旱中,僅東升鎮鎖水村桃園100畝面積就可節約勞力近1500個,節省資金4萬元。

  實踐證明,在易旱區合理地調整農業佈局,根據作物需水規律,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就能提高水的利用率,取得抗旱減災的主動權。集雨工程人飲供水體系投資少、見效快,也成了解決當地生活、生産水源最有效的辦法。地處海拔1000米的丹棱縣張場鎮廖店村,去年在易缺水的山地、茶梯中建設集雨工程,建水池水窖70多口、山坪塘3口,形成了覆蓋全村各個角落的蓄灌網絡。從7月初開始村支部就提醒村民有計劃地用水,並及時補充蓄水,平穩地度過了這場伏旱。

  水利部副部長翟浩輝説,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佈局不相匹配,是我國的基本水情。同時,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問題的嚴重程度。如果各行各業都採取節水措施,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就能實現産業結構、佈局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協調。

   鏈結

  據1991年以來的統計資料分析

  我國平均每年抗旱澆地面積4.71億畝 年均挽回糧食損失3941萬噸,平均每年解決2436萬人、1908萬頭大牲畜的臨時飲水困難。“十五”期間平均每年挽回糧食損失4792萬噸,臨時解決2673萬城鄉人口、2001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1990年後年均洪澇成災面積增加到2.28億畝,受旱面積增加到3.9億畝。

  十一五抗旱建設目標是:

  到2010年,全國新增年供水能力400億立方米,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一期工程基本建成,重點地區和城市的缺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解決農村1億人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供水普及率達到50%;全國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000萬畝,新增工程節水灌溉面積1億畝,全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0,全國平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70%,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到120立方米以下。(記者 趙永平)

責編:唐峰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