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改改出新天地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0日 07:33 來源:人民日報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使浙江從一個林地資源小省變成木業、竹業、花木、森林旅遊業大省──
7月的浙江,處處山巒疊翠,滿眼鬱鬱蔥蔥。毛竹之鄉、雷竹之鄉、花卉之鄉……這裡的一座座青山成了一張張“綠色名片”,一片片森林成了農民增收的“綠色銀行”。最新統計顯示,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0.5%,2005年林業行業總産值達到1060億元,位居全國前列。
“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活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保一方生態。如今浙江已從一個典型的林地資源小省,變成了木業、竹業、花木、森林旅遊業大省。”浙江省林業廳廳長陳鐵雄説。
分林到戶
山定界、林定權、人定心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可以説希望在山,實現了林農的小康,就抓住了浙江農民奔小康的大頭。如何才能讓山林活起來,讓農民腰包儘快鼓起來,浙江著力推進林權制度改革,解放林業生産力。
上世紀80年代初,浙江省全面展開“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和確定林業生産責任制”的林業“三定”工作,拉開了林權改革的序幕。全省8680萬畝山地、林地確定了山林權,300多萬農戶分到了自留山和植樹地段,加上責任山,72%的集體山林實現了到戶經營。
分林到戶後,山還是那座山,林還是那片林,但林區卻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處處呈現出山活、民富的生機盎然景象。
“林改讓咱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安吉縣山川鄉村民陳寶根説,過去是統管山、大鍋飯,拿斧頭的多拿鋤頭的少,山越砍越光,村裏人守著“金飯碗”過著窮日子。現在分林到戶,大夥兒積極性高了,都算計著怎麼盤活這“綠色銀行”呢!
分林到戶,實現了山定界、林定權、人定心,調動了千家萬戶的生産積極性。臨安市太湖源鎮橫路村張丙海除了13畝責任山外,前年還承包了7畝荒山,這20畝山林全部種上了雷竹。張丙海説:“現在咱是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林業收入也越來越高了。”在科技人員指導下,他用竹葉、礱糠、稻草等對竹林地進行覆蓋,讓本該在春天長出的筍,在秋天就能長出來,而且筍期一直可以持續到第二年的春天。就靠這項技術,他一年能收入15萬多元。
浙江林業廳副廳長祁宏説,還山於民,還利於民,被束縛的生産力釋放出來了,林業進入了迅速發展時期。與林改前的1979年相比,全省森林面積增長70.4%,達到8766萬畝;森林蓄積增幅高達117.2%,達到1.72億立方米。豐富的山林資源成了浙江林農致富奔小康的本錢。
機制創新
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
但省林業廳廳長陳鐵雄坦言,林改並非一帆風順。山林均包到戶,由於過於零散,曾一度出現亂砍濫伐行為。當時有主張將林權收回集體的,有堅持繼續承包的。面對困惑,浙江省堅持落實林業生産責任制,實行“三權”分離,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搞活經營權,推行林業股份合作制,促進林業的集約化經營。
安吉縣山川鄉高家堂村實行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竹林經營由村集體統一管理、統一採伐、統一銷售,收益按股分配。股份合作的理念一經引入,使林地、資金、勞動力等生産要素得到了有效合理的配置,既避免了林權糾紛,又提高了林業效益。高家堂村村支書陳水木説,以前竹林單一經營竹材,現在發展到筍竹並重,原先只挖春退筍,現在已全面開發冬鞭筍,一系列綜合手段使毛竹産值從每畝800元提升到6000元。
機制一活天地寬。浙江省通過山地流轉,出現了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制經營、拍賣、合作經營、有償轉讓等多種林業經營形式,吸引了社會各界資本投資林業。萬向集團與4000多戶林農簽定協議,投資5000萬元在臨安建設山核桃基地;東陽市森太林果公司新建1200畝香榧基地,使苗木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
據了解,目前浙江全省70%以上的新造林以股份合作形式開發,90%以上的鄉村林場以股份合作形式興辦。全省7000多個非公有制單位投資林業,累計投資80多億元。
山林延包
靠山養山不吃山
改革是為了興林,興林是為了富民。但十年樹木,林業生産週期長,山林責任制的穩定與否直接影響到林農的積極性。
“過去的分林到戶,有的林農對政策有顧慮。”臨安市太湖源鎮白沙村村支書夏玉雲介紹説,全村有1萬畝山林,以前渴望致富的白沙人寄希望於木材,年採伐量達到350立方米。然而,樹倒了,山禿了,人卻沒有富,1998、1999年兩次山洪沖毀了他們十多年的收益。靠山吃山,卻讓白沙人吃到了苦頭。
為了打消林農對政策的顧慮,浙江提出,對已承包到戶的責任山,承包期再延長50年。新一輪的山林延包,在堅持山林承包權長期穩定和不改變林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依法自願有償流轉。
2002年,作為山林延包政策的試點,白沙村每戶村民領到了一本《林權證》,承包期一下延長了50年。政策穩了,人心更塌實了,白沙人從過去只顧短期利益變為著眼長遠利益。這幾年,村裏建起了3900畝筍幹竹、山核桃基地,對山林實施封育保護。山又綠了,水又青了,家家農戶依託青山綠水、森林景觀興辦起了“農家樂”。村民呂建中説,足不出山,像他這樣的普通戶年收入能有8萬元,多的人家能達到25萬到30萬元。白沙人從“砍樹”變成了“看樹”,從靠山吃山變成了靠山養山。
白沙村的經歷是浙江林業的一個縮影。穩定的林權制度推動了林業生産方式的轉變。目前浙江示範推廣了13項可食林産品標準,建立標準化示範基地68.8萬畝;通過森林食品基地建設、品牌建設和産品認定,新增産值11億元;科技對林業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49%。
從今年初開始,山林延包在浙江省全面推開。陳鐵雄説,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探索完善,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浙江林業實現了生態建設與林業産業的協調發展,正走上山綠民富的科學發展之路。(記者 趙永平)
責編: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