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讓農村“留守兒童”有比父輩更光明的未來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17日 17:04 來源:
來源:羊城晚報
今年暑假期間,一些農村“留守兒童”趕往城市,與在那裏務工的父母團聚。然而,勞碌的父母依然沒有時間陪自己的孩子,從家鄉來到父母身邊的孩子依然“留守”。他們有的只能呆在家裏看電視,有的則幫著父母賣菜做小生意,有的呆了半個月依然對城市生活不適應。(據《新華每日電訊》8月16日)
從現實來看,農村“留守兒童”暑期進城後的上述狀態,決非報道中所提到的廣西、山西兩地所獨有的景觀。在我看來,農村“留守兒童”利用暑期進城探望父母,是時代進步的一種表現───起碼説明已能掏得起往返的路費。但顯然,農村“留守兒童”進城後的遭遇,並沒有實現進城這一重大事件本身所應有的價值。進城見到雙親,或可聊慰相思之苦;但父母早出晚回,孩子仍處於“留守”狀態,所不同者,場景由農村換成了城市,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精神聯絡依然難以建立。而農村“留守兒童”之進城,未必沒有懷抱對城市生活的好奇與憧憬,但其父母在城市中的境遇,使他們無法真正認知城市,更難以融入城市生活,甚至對城市産生排斥和敵意。
對於假期進城探望父母的農村“留守兒童”,人們有理由要求城市政府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提供更多讓這些孩子了解城市的機會和平臺。比如,可不可以在假期到來之前,在徵詢進城務工人員意願的基礎上,組織進城的農村“留守兒童”開展一些活動?這在技術上應當沒有問題,也花不了幾個錢,關鍵是有沒有這份心。但我不認為,那些把進城來看自己的孩子依然置於“留守”狀態的父母無可指責。生活的壓力之於城市居民與打工者並無兩樣,打工者父母有義務擠出時間,拿出一點積蓄,幫助百里之外、千里迢迢來看自己的孩子建立對城市的基本觀感,並給他們以向上的動力。
暑期進城的農村“留守兒童”的狀態,可以折射出他們的基本生存狀態。問題是,農村兒童的“留守”狀態何時才能終結?理想的做法,自然是讓他們在父母身邊,與城裏孩子享受同等哪怕是低一等的教育。令人氣餒的是,打工者子弟學校因種種原因被摧毀的消息不斷傳來,統籌城鄉教育的實現變得遙遙無期。
若説每年有數以億計的農民進城務工,則他們身後的“留守兒童”大軍在數量上亦蔚為可觀。以目前的狀況而論,在“留守”狀態中成長的農村兒童,很難贏得比他們的父輩更加光明的未來,而在意志品質、人格心理等方面,可能還不及他們的父輩。最重要的是,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發展,以及他們的未來,不僅關乎其自身,也關乎城鄉各自的運行狀態及二者關係的走向。在這個意義上,關心農村“留守兒童”,早日為農村兒童終結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留守”狀態,非人文關懷者不願為,非遠大目光者不能為。
責編: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