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直通香港):
香港資訊站
第十一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揭曉
以“尋找香港電影新路方”為主題的第十一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昨晚在香港揭曉。任達華、周迅分別獲得了最佳男女主角獎。
2006年度香港小姐決賽”塵埃落定
由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辦的“2006年度香港小姐決賽”日前塵埃落定,陳茵?脫穎而出奪得港姐桂冠。
25歲的陳茵?是一名平面設計及視覺藝術師,志向是成為成功人士,探索世界。她同時還贏得“2006年度國際親善小姐”稱號。來自加拿大的22歲學生周家蔚當選為“2006年度最上鏡小姐”。決賽在紅?體育館舉行,共有16位佳麗角逐各個獎項。她們先後以婚紗、晚裝、泳裝、娃娃裝以及旗袍出場,並接受司儀的提問。香港小姐選舉始於1973年,是香港最具規模及代表性的選美盛會。
香港民眾安全服務隊新總部大樓落成
香港民眾安全服務隊新總部大樓日前啟用,特首曾蔭權出席了新總部大樓的啟用儀式。 香港民眾安全服務隊是特區轄區下的一支輔助應急隊伍,主要職責是在市民發生緊急事故時提供支援服務。
中國銀行加入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成分股
恒生指數服務公司日前公佈了恒生中國企業指數變動結果。該指數同時剔除“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和“比亞迪”兩家公司。H股指數的成分股數目將由38只減少至37只。目前,內地企業總共佔港股市值4成多,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344家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市值超過4萬億港元,約佔港股總市值的42%。顯示出內地企業在香港股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香港面對登革熱的風險仍然很高
香港進入夏季和秋季後,登革熱和日本腦炎等蚊傳疾病潛在風險提高。香港食物環境署表示,今年一至七月,香港已有十七宗外地傳入登革熱個案,主要來自東南亞;為此香港食環署呼籲市民加強防蚊意識和措施,以防止蚊傳疾病。
香港科學家及中學生結束對北極考察
一群香港科學家及中學生日前結束了北極的考察,他們採集了多個極地樣本,又成功在極地模擬駕駛一輛由香港小學生研製的登月車。
一行十五人的考察團,包括香港宇航學會的成員和五名本港的中學生,到位於北極的斯瓦爾巴德群島展開為期九天的考察,行程的重頭戲,是測試登月車,他們帶了三輛不同設計的登月車做測試,最後只有一輛由小學生設計的登月車,可以在北極嚴寒的天氣和凹凸不平的地面,成功依照軌道行駛。
負責編寫登月車程序的一名中學生表示,未來會改良登月車的設計,希望可以為中國探月計劃出一份力。
“符合到中國宇航學會本身對登月車的規格,懂得自動搜尋所需的礦石,以及有遙遠控制。”
考察隊又採集了多個水樣本,又到冰川考察,沿途見到不少化石。率團的負責人表示,這次旅程令他們對香港中學生的科學和創新思維刮目相看,希望政府加大投資培養他們。
香港舉辦"玩物養志"展覽
香港文化博物館邀請四位香港收藏家合作舉辦的“玩物養志”展覽昨天正式開幕。展覽展出了近一千件精緻的珍藏品,包括名片盒、中國古代頭飾、模鑄玻璃器及中國外銷銀器,令參觀者大飽眼福。
這次展出的名片盒是精選出來的個人收藏品,包括了不同材料所製成的名片盒,有金屬的、象牙的、珍珠母的、還有皮革以及刺繡等,集鑄造、雕刻、鑲嵌、繪畫等藝術于一身。
展覽中的中國歷代頭飾的歷史上迄商周時代,下至民國時期,內容涵蓋簪、冠帽、釵等。材料包括骨、金、玉、琥珀、綠松石,製作工藝主要有雕刻、金工、點翠等。
這次展出的珍藏品,不但讓觀眾可以欣賞智作者精湛非凡的手藝,更能展現中西文化的融會,給參觀者帶來了很大的樂趣和滿足感。
香港八達通
多才多藝的動物明星
在香港如果要找一個既能跟可愛的動物們有親密的接觸,又能增長見識,還能體驗驚險刺激的遊樂項目,那非香港海洋公園莫屬。為此我們欄目組特別策劃了一組海洋公園深度遊,相信會令您大開眼界。今天,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海洋公園裏的幾個明星,他們可全是重量級的,海洋公園良好的聲譽都是靠它們打響的,他們是誰呢?一起來看看。
走進海洋公園,一股夏日激情的熱浪撲面而來,路邊的五彩面具、喇叭裏放出熱辣的中北美音樂,還有舞著忘情桑巴的演員,都在詮釋著正在舉行的加勒比風情夏季主題活動。可別被這些精彩的片斷吸引住了,我們要趕時間去看公園裏最大牌的明星表演。先坐纜車上山,直奔海洋劇場,千萬要記住開場的時間,否則精彩的開場就要被錯過了。看這觀眾席的陣式,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都在為劇場的主角捧場。在樂隊熱場之後,表演終於開始了。
在海洋劇場裏,人是配角,海豚海獅才是主角,每一個節目都在展示他們的本事。別看他們體型不太好,但是機智、靈活贏得了在場所有觀眾的掌聲和叫好聲。跳躍、轉圈、和訓練員天衣無縫的配合樣樣都做的精彩出色。
表演過後,我有機會到後臺近距離的與海豚接觸,了解了一些關於海豚的小秘密。
與海豚訓練員對話 介紹海豚的年齡、名字、訓練的情況、海豚的工作期限,退休了去哪。食物
最後,海豚還送了我們一支歌曲,雖然聽不懂唱的什麼意思,但是我們知道這就是美妙的海豚音了。
告別了第一個明星,跟隨我去認識第二個吧。
海洋公園的標誌威威的原形就是一隻海獅,這裡專門為海獅建了個威威劇場,是海獅大展才能的舞臺。
説它大展才能真的是很準確,海獅的絕活可多了。
別看這個大東西這會這麼聽話,擺起明星的范兒來也夠嚇人的。
海洋劇場裏的動物明星除了海豚海獅之外還有聰明又漂亮的雀鳥,我身邊的這個就是,跟大家打個招呼 與訓練員,鸚鵡對話
每天在海洋公園的雀鳥劇場裏都會上演鳥兒們的好戲,鸚鵡的絕活除了會説話的鸚鵡,還會募捐,如果有觀眾要獻愛心給動物保育基金的話,它就會義不容辭的飛上前去,幫助觀眾把錢投入基金募捐箱,既完成了工作,又展示了自己的好身手,還幫助了觀眾完成了有意義的募捐活動。
隨後,工作人員又帶出了整個雀鳥表演的壓軸演員──貓頭鷹來與我們見面,看著它一身的霸氣,一臉的嚴肅,連我們的攝像師都激動的上前與它合影留念。
海洋公園裏的明星們每天都在表演著美妙的節目,帶給遊客們歡樂。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幕後辛勤工作的訓練員們,是他們憑著無限的耐心和對動物的愛心才能訓練出這麼可愛的動物明星,才給海洋公園帶來了活力.
明天帶您暢遊神秘的海底世界,與奇特的魚兒和漫妙的水母一起來個藍色海洋歡樂遊。歡迎收看。
內地香港
我們是一家人
今天我們繼續來關注“同心同根萬里行”活動。在西安,參加“同心同根萬里行”中華文明之旅的港澳以及內地青少年,一起參觀古名勝古跡,到西安隊員家裏做客,一起包水餃、包粽子,到小吃街品嘗當地的風味小吃。幾天朝夕相處,從陌生到熟悉,他們之間已經産生了濃濃的情感,就像一家人。
為方便隊員們交流和溝通,“同心同根萬里行”活動籌委會,刻意安排三組不同地域的學生,同乘一輛車。僅一天時間,三地的隊員就相互打得火熱,他們同吃、同住、同旅行,相互照顧、體貼關愛,親密的就像一個大家庭。我們看到,上車後三地的隊員往往是交叉而座,一起唱歌、講故事,説悄悄話。相互介紹三地的名勝古跡和風味小吃,交流學校裏的生活和讀書體驗。
這位小朋友的本子上,已經密密麻麻地寫滿了20多個同伴的信息。
以後就可以打電話和發電子郵件交流。
同學們注意,五點半就餐,六點半區體育場看演出。
最近幾天,天公也做美,連日下著綿綿細雨,雖然讓我們的拍攝工作頗感不便,不過,倒給前幾天還處在高溫攝氏40多度的西安增添了一絲涼意,讓所有的工作人員和小隊員感到了些許清爽。
西安的王羅娜今天參觀石碑林博物館的時候,買了兩個可愛的,代表星座的手機鏈,一個自己保存,另一個送給好朋友,來自香港的李子欣。想不到小夥伴竟然可以猜到自己的星座,李子欣對小禮物愛不釋手。
西安隊員 王羅娜:雖然價錢比較便宜,也比較普通,但是代表一番心意,香港的同學和內地的同學,都可以一塊快快樂樂、健康的成長。
香港隊員 李子欣:其實我的普通話不太好,但是Lola很用心聽我的普通話,真的很感謝她。
聊天中我們得知,她們倆人的第一次交談就是借助手機的幫助。
“我告訴她我的名字,她聽不太清楚,我們就互相發短信,把對方的名字輸出來,這樣才可以溝通的。”
這兩個男生都喜歡玩遊戲,兩人聚在一起的時候經常會切磋經驗。
西安隊員 盧豪 香港隊員 鄒韶君:有沒有試過?還沒有機會。因為我們西安的遊戲,跟香港的遊戲還是有一些差別的。3427:如果比賽誰會贏?他。他比我經驗豐富。可是我現在也沒有機會練習,所以,一定是他贏。我也是,我學習特別緊張。大家都很謙虛。
同心同根活動每年也會舉辦一場大型演出,今年從香港請來黎明、容祖兒、陳奕迅等明星,義務為活動製造聲勢。可是直到晚上7點鐘,雨勢還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反而雨點越下越大,看臺上的觀眾也開始有些鼓噪起來,我們不免擔心精心籌備的大匯演能否順利進行。
雖然比原定計劃晚了半個小時,大匯演還是如期舉行。隊員和演員們情緒高昂地站在雨中與觀眾互動。幾位隊員走上舞臺暢談了他們一天來的感想。
感覺非常不同。因為西安是個歷史悠久的城市,還有熱烈歡迎,令我體會到西安的熱情。他們沒有來之前,我們對香港和澳門的孩子是不了解的,開始挺怯,後來發現他們很活潑,很有朝氣,大家很快就融在一起了。
節目最後,港澳以及內地的隊員,與容祖兒、陳奕迅一起演唱了一首歌曲。觀眾都被他們認真又執著的精彩表演感染,現場沸騰了。
香江人物
將茶文化進行到底的編劇----楊智深
説起楊智深,很多內地觀眾是從編劇這個行當了解他的,從去年上映的電影《長恨歌》到電視劇《畫魂》以及即將播映的《家春秋》,這些作品的編劇都是楊智深。而實際上,香港人認識楊智深卻是從他的茶文化教學開始的。一個搞茶葉教學的怎麼會做起了編劇?究竟茶文化和文學創作又有著怎樣的關聯?今天,我們的《香江人物》就一同走進楊智深的生活。
去年10月,電影《長恨歌》搬上了銀幕。故事講述了一名上海傳奇美女的一生。從她最燦爛的日子,直至她歸於平淡生活,她的曲折輾轉的經歷也再現了1947至1981年的社會變遷。這部由香港著名導演關錦鵬執導的作品,編劇就是楊智深。楊智深説,他做編劇已經有十年時間,雖然也寫了二十幾部作品,不過最喜歡的還是這部《長恨歌》。
它本身有個時代的變化,有些命運,因為通過要創作這個劇本,看了不少那個,再重溫一下那個時代的變化,思考一些中國變遷的那些東西吧,戲裏面大的不是很多,有一些原因的因素吧,確實過程裏面是回憶了中國。
或許是對中國文學喜愛的緣故,楊智深對涉及中國歷史的東西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對中國古典文學幾乎到了癡迷的程度。他説,在學生時代,對一切古典文學他都有興趣研究,為此,還專門找來國粹京劇來聽,沒想到第一次竟然讓把他震驚了。
“我就買了那個錄音,梅蘭芳大師,結果一聽就傻了,那麼難聽,覺得怎麼回事,就覺得挺難聽,什麼大師,看著書,就覺得好多人推崇他,就覺得一代大師,開始就覺得,自己可能是對中國的審美觀、或者是對中國人的美學不太了解。”
為了搞懂京劇,楊智深像練習必修課一樣每天都要聽上一段,他笑著表示,那時侯在他看來確實有些像在懲罰自己一樣。不過一年以後,情況發生了改變。
突然一有天真好聽,就很奇怪真好聽,突然間燉湯燉好了那種感覺,聽著覺得很舒服,而且覺得那種情味你就能感受到。覺得特別像一個女人,很幽怨那個感覺,那時候就覺得聽出來了,還不是音樂上面的東西,就是感覺,
喜歡上京劇後,楊智深他又琢磨上了中國的茶文化。他認為,茶文化同樣也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精髓。為此,他買來一切與茶有關的書籍,仔細研讀,並按照古代書籍上的模式自己泡茶,久而久之,楊智深成為了香港小有名氣的茶文化研究者。在朋友的慫恿下,楊智深開了個茶社,專門講解中國茶文化,上課的第一天,竟然讓他有些意外。
“我5分鐘説不出話,那時候25歲,可是上課人年齡最小的65,我估計,全是白頭髮,我進去低著頭,邊説邊冒汗,人家多少年,六七十歲肯定懂得會比我多,那時候覺得收人家錢,還好,交不好怎麼辦呢?結果我發現那個水平真的很低,就這麼慢慢地就開始進入茶葉教學,但是教學也強迫你自己要不停地去學,不停地去面對。買茶、進貨、出貨,茶具的研製。”
説起茶,楊智深就會滔滔不絕,在他看來,中國茶發展的背後是悠久的中國文化。
“現在這種,比較典型的功夫茶應該是到清朝吧,明末清初開始慢慢的就説,明朝開始我們才有這種喝茶的方法,就説用水泡完茶,茶再泡一會,再倒出來,以前在閱茶法,就是説現在泡茶法,就喝了。講究一點,他們酒具,把喝酒的酒壺、酒杯來泡,慢慢的才演變稱特殊的茶具,特用的茶具。所以現在很多你看,有的看書就知道對還是不對,一般明朝的時候茶具比較多的都是酒具,當時可能真的是拿來泡茶的,嚴格來講茶具、酒具不分。”
正是這段與茶的不解的經歷讓香港文化界認識了楊智深。於是,開始有導演來找楊智深,請他來做編劇。現在楊智深在編劇行當已經闖蕩了十年,名氣也日漸提高。不過,在楊智深的心中,對茶的始終愛好,始終沒有放棄。
“比如説聞幹的茶葉,你先用鼻子噴一口氣,然後再吸進去,完了以後聞到那個茶的香味是比較接近你泡出來時候那個味道,好的茶就是説你吸的那口氣深的話,你會感覺到它那個香氣是非常連貫。有些氣有時候形容那個茶香氣淡薄,你聞的時候覺得好像,不長,你往裏吸的時候,覺得那個香氣不到最後,這些都是在判別幹茶時候基本的知識。”
楊智深説,他現在打算重新拾回對茶的研究,因為,在跟內地的接觸中,他看到了茶文化的廣博和深遠,這一點是在他在香港這麼多年從沒有感受到的,目前,他正計劃寫一本關於茶文化的書籍,他表示,將把茶文化進行到底。
2005年10月《長恨歌》與內地觀眾見面。上映後,票房卻遭到慘敗。近一個月內票房不過500萬元,僅收回了投資的八分之一。面對外界的質疑,作為編劇的楊智深有著這樣的理解。
票房不好,那就是觀眾的意見,或者社會的一些判斷吧,很難説。
名著改編就是説人家會産生比較,看你改得怎麼樣,我覺得既然自己接了這個工作,對我來講都是同樣的,就是用同樣的力氣,用同樣的精神去面對,人家怎麼看,做我們這一行你必須要學會不太關注人家怎麼看。
或許正是這種泰然處世的態度才成就了今天的楊智深。
記者:對內地這些茶,您自己有沒有一些就是認識上一些改變呢?
“我接觸還是比較多,從80年代一直沒斷過,它現在價格是偏低,作為那麼特殊的植物,農産品,基礎是農産品,它又是工藝品,而且它有稀有性在裏面,它相對來講價值還是比較低,應該説應該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可是這個同時就是説喝茶的人對這個具體的茶的文化或者是藝術,喜歡人挺多我看見,這個我挺驚訝的,愛好人挺多,可是也是面對我當年的問題了,因為要研究這方面確實資料太少,第二就是好的資料都在古典資料裏頭,所以我估計看的時候就是隨意理解吧,隨便去理解,就是説出現很多誤區,就是有系統地去重新捋一下,我希望對他們有幫助。”
記者:你這些茶的知識從哪兒來的?
“看書,那個時候旅遊,到每一個地區先去買茶,那個時候懂的比較多,老茶農特別多,就不停問,香港就有老一輩潮州人也泡茶,很講究的,這個都是屬於基礎,最後自己在八年茶館的生涯裏面就自己去領悟、就去想。我每一點都是有來歷的,其實有些是毫無根據的,它自己想,但是它脫離那個範圍,某一點的、某一個字的那種喜好、偏好,不能以偏蓋全,我是比較多的,幾乎全部傳統出來的。”
記者:八年裏面有沒有印象給你印象的事情?
“可以説就是面對那些西方的品酒大師對他們確實是,第一是對我自己想法的肯定,自己對茶的一些不同的看法,在香港會有很多很多的挑戰,因為言論自由,愛怎麼著怎麼著,跟他辯論的時候,他沒有基礎,也可以説你不對,一個人説你不對,十個人説你不對,你自己就會開始考慮懷疑,但是那些人説是不是書上面就錯了或者是什麼東西,後來跟那些西方人接觸比較多的話,發現都不是我主動去問的,他們的評價是非常符合我們傳統對茶的評價。”
記者:不太理解?
“比方這兩個茶好或者是不好,或者是風格上面的問題,或者説品種上面已經有高低之分的,或者是自己泡茶,就説我這樣泡體現出來茶是這樣的,另外炮法體現另外一種面貌,這兩個有沒有高低,自己心裏會有低。”
記者:跟國外的品酒師有什麼關係?
“他一喝,他就認為這個,他的評價跟我們傳統的評價是相溫和的,反正就是説現在很多人就是説,我愛這麼著,我這麼做。”
記者:當別人對你質疑的時候,你從他們的感覺中得到了你是對的?
他們是一種理論。
記者:通過他們的理論證實你是對的?
是我學習傳統裏面的東西是對的。
記者:所以才堅定你按照自己的路走下去?後來又不開茶館,為什麼?
“第一很累了,就是説開茶館、教學,當然也有興趣,猜不到我一天要喝多少杯茶,不停地喝不停地喝,對身體開始有一點點疲倦,第二就是,因為大部分人都是不懂,所以我發現每天80%的時間都在重復一些很基本的話,就是説很基礎的問題,就覺得已經八年,我説了幾萬遍、幾十萬遍,像唸經一樣,我覺得已經沒有太大的刺激,因為之前很有興趣,我教學生,他們提的問題,我回去想,想完就給他們答案,答案之後會不會推翻,到後來就相對固定了。在我們這個氛圍,這個圈子裏面能解決的、不能解決的都已經固定了,就是説只能是這樣了,大家的理解是這樣了,那我就沒有以前那種新鮮感的,每天想這個問題,想一年,想兩年,那時候是很小,也就那麼回事了,這是一個圈子,我覺得我就沒有必要再看茶館。”
“我是為了那些可以讓我每天想問題的那個機會,來去付出我的努力,可以坐在那兒,後來已經,我不想把它變成工作,上班,因為問題都差不多嘛,就好象不太屬於一種,就太像工作了,所以我就覺得先休息一會。”
記者:然後就寫劇本,自己搞製作?
“我脫離茶館之後,因為之前都有接觸,這幾個圈子,本身也算是搞創作的,你是搞茶館的,可以寫劇本了,那好,寫劇本了,所以自由嘛這個。完了就開始在傳統的戲曲跟現代影視,這兩塊都有,一些創作這樣。”
記者:剛才聽您説的意思是,重新把茶撿回來?
“自己的願望吧,那會我自己也覺得,大概十年左右就寫不同的劇本,這十年左右應該又把十年放一點回去茶葉工作,不可能完全轉行,就説可能會有一塊時間留給茶的工作。那本書已經,出版社已經等了好幾年了,我實在沒有辦法那會,後來工作調整,寫寫書什麼的。”
記者:對你的性格影響嗎?
“我覺得藝術都有這個作用吧,聽音樂、茶,都應該有吧,要不然它就不是藝術了,但是它還是古典的音樂比較濃,就是説比較偏向它的修養,更像中國的古典音樂,現在(民樂)可能就比較華麗,或者更偏向於欣賞性的,中國古典的藝術都是講究説過程裏面在修養自己,不單純是一個美麗的東西在你面前,這個當然很有用,就是説會調節你整個人的,現在有人在研究了,好的藝術就會調節你的內分泌,就是你聽了就特別舒服。”
中國的古典音樂,因為它過程裏面已經一直在調整自己,古典的藝術都講過程裏面調整,不是講最後很高興的那個,不是那種,像古琴、書法、包括繪畫、茶都是同樣的,就説你通過一開始泡茶,喝的中間,喝完了,整個人除了美之外,在性情上面的調整,算是比較傳統吧這個觀念,不是説,現在我覺得,表演性的茶,拿著晃來晃曲,飛的好像雜技一樣,那種,也是一種吧,可是就跟傳統的那種距離比較大我覺得。
記者:你搞這個劇本創作搞了有多長時間?
“十年。”
記者:寫了多少個劇本?有計算嗎?
“電影是三個,影視劇好幾個、戲曲好幾個,有十幾、二十個加起來。”
記者:電影都是哪三個?
(《茶農歌》)《越快樂越墮落》《非一般愛情小説》
記者:20多個作品中間您最喜歡哪一部?
“比較喜歡茶農歌。”
記者:為什麼?
“因為它的故事本來就講一個,算是一生,這一生中國在40年代到80年代初的整個時代的變化,好像劇本有一點點那個歷史動蕩的背景,我通過這個劇本的創作,回顧了一下中國近代的歷史,這個過程需要採訪一些人,收集一些資料,看很多相關的書,審視一下香港的情況跟大陸的情況。正好有個時間給自己做了一個功課,重溫了一下中國近代好多好多的,不同世界、不同時代的感覺。”
“一直喜歡看書,看得比較多,也比較清楚,就是説有些東西寫成劇本的時候,可能你又要再咬咬牙,把這些細微的東西再看多一點,就是感覺那半年,前期齣劇本的時候就會更集中一點去,看解放前跟解放後的,當時上海城市為背景,整個變遷,整個人物,回頭再看,中國就是這麼過來了,也有一些感慨。”
“很多處理不好,茶為什麼會有茶湯呢?就是水再分泌出來了就是現在這杯茶,就是明朝開始的一種泡茶方法,明朝之前是把茶磨成粉之後調在水裏面的,應該説比現在的泡茶比較簡單。”
記者:這喝茶是不是也特別有講究?
“像這種功夫茶,功夫茶一杯它主張分三口喝,別太多、別太少,整個濃度跟人的舌頭,它都有一個相當好的一種,就是黃金比例吧,你説一口乾了,有時候你舌頭沒有時間去感受它那個茶。太小嘛量就不夠,讓舌頭不滿,所以杯整個比例都是經過很長時間的推敲的。”
“比如説聞幹的茶葉,你先用鼻子噴一口氣,然後再吸進去,完了以後聞到那個茶的香味是比較接近你泡出來時候那個味道,完了就説,有時候你沒機會,人家泡給你喝才買,你聞的時候先是沒有雜味,所謂雜味一般就是什麼?煙火味、或者是變霉或者是一種臭青的味道,就屬於表面去判斷那個茶是不好的,好的茶就是説你吸的那口氣深的話,你會感覺到它那個香氣是非常連貫。有些氣有時候形容那個茶香氣淡薄,你聞的時候覺得好像,不長,你往裏吸的時候,覺得那個香氣不到最後,這些都是在判別幹茶時候基本的知識。”
記者:這段經歷你覺得應該怎麼評價?對你現在生活的影響?
“影響其實很多,文化界認識我,主要就是通過茶葉教課吧,就是很世俗的客觀的東西,我自己來講就是,因為香港不産茶,而且就是説對茶葉知識貧乏的地方,要不是做茶館我不可能就説對中國茶會有一層一層比較深的了解。當然要付出了,付出八年的青春,那換來了一些知識,那個對我自己來講很可貴,最比較深入的感受就是,為什麼後來一直不放棄,對茶文化的一種研究吧,那個時候接觸一些西方那些品酒師,完了就覺得我們中國這方面的學問確實非常落實,西方發展的非常好,他們對這種,實際上就是個植物學,基礎性的植物學,完了就是一種技術東西的判斷,他們發展非常的完整,而我們很自卑,就説中國還是那中瞎摸,你覺得他一會説這個,一會説那個,所以心裏都沒底。”
楊智深 :“茶葉。”
記者:你主要是寫劇本是吧?
“戲曲方面我是製作。”
記者:怎麼做茶呢?
“8年開的茶館,茶館能做很多的課程吧。”
記者:是畢業以後就開的?
“對。”
記者:第一份工作嗎?
“不是。”
有點基礎,自己在這方面,8年裏面最大收穫,一般愛好的話你不開茶館,不教學生,是很難的,一般的就是喝吧,好不好,隨便,一面對這個茶館,就比較廣泛。
記者:那8年就一直在香港是嗎?你要是喝茶,這些茶從哪兒來?
“從中國,那時候八十年代末吧,正好是那個國營茶場開始沒落的時候,很多小的作坊,什麼茶民,他們統稱水貨吧,因為以前是很簡單的,你要做茶,一年不能做,進出口公司,你要買鐵觀音,你就購十箱,你購就可以了,然後回來賣,你怎麼賣怎麼賣,因為它已經統一了,已經配備好了。當開始接觸的時候,開始很多個別的,就開始賣到香港去,挺好玩那時候。我們的行家,老一輩人,你這個什麼東西啊?我們賣的那個鐵觀音,他們習慣多年都是拼配好的,你買一根,他買一根,全不一樣的。風格都是一種風格的,都是國營茶場的風格。”
創造過程裏面你有沒有動動腦筋,你有沒有投入過,你有沒有就説方法,被整個劇本的一些傳達的東西,有沒有違背自己想法的。
自己只有表達自己的東西。
記者:楊老師你做這個編劇做了多少年?
“96年開始。”
記者:有十年。在這十年裏面,你最喜歡你寫的哪個劇本?
“茶農。”
記者:為什麼?
“寫的時候感覺比較好。”
記者:什麼樣的感覺呢?
“它本身有個時代的變化,有些命運,因為通過要創作這個劇本,看了不少那個,再重溫一下那個時代的變化,思考一些中國變遷的那些東西吧,戲裏面大的不是很多,有一些原因的因素吧,確實過程裏面是回憶了中國。”
前後一年吧。因為它是名著,改編時候比較審慎了,第二就是説要找相當多的一些歷史的資料去作為一個基礎吧,時間稍微長一點。
記者:排行並不好?你對這個怎麼好?
“票房不好,那就是觀眾的意見,或者社會的一些判斷吧,很難説。這個片本身就不會很好吧估計。”
記者:為什麼?
“本來就好像不是現在特別流行那種劇,都比較流行或是簡單一點,場面大一點,刺激感強一點的東西,這個好像都不太具備這一類的元素。”
記者:後來我聽説你又在改《家?春?秋》改完了嗎?
“改完了,那是電視劇,50集。”
記者:你經常是挑戰,這都是一些名著,您覺得你有沒有一些壓力呢?
“不是我去挑戰,是挑戰我。”
壓力,我覺得改變也好、原創也好,都有壓力的,名著改編就是説人家會産生比較,看你改得怎麼樣,我覺得既然自己接了這個工作,對我來講都是同樣的,就是用同樣的力氣,用同樣的精神去面對,人家怎麼看,做我們這一行你必須要學會不太關注人家怎麼看。
記者:實際上剛才跟你聊天,我就注意到一個問題,您特別喜歡戲曲,為什麼呢?
“為什麼?因為我大學念的是古典文學,那會覺得好像,課本或者書本裏面的東西就會很喜歡、很投入,70年代香港就會覺得怎麼跟裏面描繪的怎麼不沾邊,然後就去拼命的摸,最後老師説,因為廣東人是不愛看京劇的,他説你可以看看京劇,那個時候不容易看,很少去香港,我就買了那個錄音,梅蘭芳大師,結果一聽就傻了,那麼難聽,覺得怎麼回事,就覺得挺難聽,什麼大師,看著書,就覺得好多人推崇他,就覺得一代大師,開始就覺得,自己可能是對中國的審美觀、或者是對中國人的美學不太了解。”
“對內地的那種審美,包括歷史上有一些審美觀,解放軍那紅得不得了,多少人去追捧他,在藝術上給他很高的肯定,可是覺得怎麼自己就,聽著那麼難聽啊?所以就猛去聽,同時又看很多關於戲曲的資料,香港還好,那個時候很好解放前後的關於戲曲的雜誌。我們學校都比較全,圖書館所有基本上都看完了,看完了確實還是不好聽,確實是個思維的問題,我們從小都是聽流行歌、那種英文歌,整個音樂的那種習慣很不一樣,我這人是這樣,既然肯定他了,我聽著不好聽,可是我先調整自己,我會覺得。”
記者:怎麼讓你突然喜歡上他了?
“真的天天聽,聽了有一天,真的有點懲罰自己的感覺,每天回到宿舍,就先把梅蘭芳放一遍,覺得真難聽,真難聽,每年換一個房間,我們大學,不像內地四年住一個房間,每年換一個房間,換另外一個房間感覺好一點,開始時間長了,看得多,因為它整個京劇那個旋律,都跟西洋的不一樣,又長那個腔,唱半天,也不知道他唱什麼,太缺乏這個基礎的東西。後來聽著聽著覺得也習慣了,聽聽老師們説,慢慢的就有點好感,到後來這個東西,你了解它之後你就非常喜歡它,那時候更堅定了。”
記者:那個轉變?
“突然一有天真好聽,就很奇怪真好聽,突然間燉湯燉好了那種感覺,聽著覺得很舒服,而且覺得那種情味你就能感受到。覺得特別像一個女人,很幽怨那個感覺,那時候就覺得聽出來了,還不是音樂上面的東西,就是感覺,之前聽著覺得有點噪音,跟你耳朵的習慣不一樣。”
記者:那您那麼喜歡京劇,在學校裏估計也不多吧?
“不多。”
記者:會不會大家認為你...
“大學還好,怪人挺多的,每個怪法不一樣,同學很喜歡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有空間大學,京劇挺崇高的地位,怪他也不敢説你,就覺得,你這個屬於有點太復古了,還不敢就説貶你,説你聽這什麼地方了,還好。”
記者:可是畢業以後,您又去搞茶業了,我覺得這也挺奇怪的?
“也不算太奇怪吧,原因是一樣的,我覺得在現實事業中,找到一點更屬於中國人的那個東西,讓自己深入地了解傳統一點的那美學或者精神的那些東西,在香港很局限的,所以聽戲是比較難的,喝茶是很容易的,到處可以買到茶葉。那時候看書我的方法就是只有一個,就是不停地做,完了不停地看書,看書問題又來了,就是説以前看什麼陸羽,《茶經》覺得很崇高了吧,就看,怎麼磨粉,又把它煮湯搞半天,怎麼不好喝呢覺得,不了解中國茶的變化,唐朝的東西,怎麼就沒有那種茶具呢?後來慢慢看到到民朝有改變,什麼什麼改變,自己一直作為興趣就追尋下去。”
“那會真的茶比戲曲還難,因為它書少,那時候關於茶的著作很少,大部分都是文言,對我們沒有問題,可是當你不知道它這個朝代是怎麼一個喝茶方法,它指的具體是什麼茶葉,你根本就無法進去,自己買,名字是知道的,然後他説放到水裏面煮,聽什麼送風那種東西,就聽,聽半天也沒有聽出來。”
“像熬湯一樣,看書唄,好像水煮菜那樣,連那個最基本的東西都不知道,以前就是一樣的,後來發現茶變化這麼大,而且已經,反正喝茶你不喝白不喝,而且不太花時間,還好,就作一個旁支的興趣。後來算是那個時候別人説你挺懂的,後來朋友開那個文化學校,小地方,他們想做咖啡廳,我就多嘴,我説做咖啡廳不好,弄個茶水,喝個茶,因為香港還沒有那個時候,我就幫他弄,基本上弄了半天,然後很多學者和教授就去,就在一塊聊天,那時候覺得自己就很權威了。這種東西在香港確實…,包括一些很有威望的教授,他們對茶的知識幾乎就零。”
“聽我説,覺得很神奇什麼的,完了那人説讓我教課吧,我就被逼推上,第一課,我這人挺健談的其實,我5分鐘説不出話,那時候25歲,可是上課人年齡最小的65,我估計,全是白頭髮,我進去低著頭,他們看見我,應該是最年輕的學生,又交了錢,好歹交了錢,説找各專家來教,但我是20多歲的年輕人,天哪,我説不出話,不敢説,後來就説唄。”
記者:老頭對你會不會有懷疑?
“剛開始肯定有,邊説邊冒汗,人家多少年,六七十歲肯定懂得會比我多,那時候覺得收人家錢,還好,交不好怎麼辦呢?結果我發現那個水平真的很低,就這麼慢慢地就開始進入茶葉教學,但是教學也強迫你自己要不停地去學,不停地去面對。買茶、進貨、出貨,茶具的研製,茶具一般都比較粗,很多好的茶具,古董的是有賣的,可是比較貴,新的就很糙,自己也花了一點時間,去研究茶具,所以就做了八年的成果。”
記者:這段經歷你覺得應該怎麼評價?對你現在生活的影響?
“影響其實很多,文化界認識我,主要就是通過茶葉教課吧,就是很世俗的客觀的東西,我自己來講就是,因為香港不産茶,而且就是説對茶葉知識貧乏的地方,要不是做茶館我不可能就説對中國茶會有一層一層比較深的了解。當然要付出了,付出八年的青春,那換來了一些知識,那個對我自己來講很可貴,最比較深入的感受就是,為什麼後來一直不放棄,對茶文化的一種研究吧,那個時候接觸一些西方那些品酒師,完了就覺得我們中國這方面的學問確實非常落實,西方發展的非常好,他們對這種,實際上就是個植物學,基礎性的植物學,完了就是一種技術東西的判斷,他們發展非常的完整,而我們很自卑,就説中國還是那中瞎摸,你覺得他一會説這個,一會説那個,所以心裏都沒底。”
“西方那些品酒家我接觸很多的,因為他們來都會到我茶館聊天,包括不同國家的,他們對品飲藝術的學問真的是非常好,那就覺得自己很自卑那時候,但是我還是能跟他們交流一下,因為整個大片的來講,就是説中國茶他們覺得喝完很美,就是他們沒想到中國茶達到那麼高的水平,從工藝上、從藝術上。可是這個只是個存在,鐵觀音很好,它存在,這個不是今天能想起來,是以前人想出來的,迷迷糊糊就把它保留下來了,對它的價值、對它的內涵根本沒有任何重新的認識。西方他們對這種東西,他一説你會覺得很震驚,他們很通,這方面對自身喜歡做文化的人有會覺得確實挺悲哀的,搞那麼多人,有了,可是這個東西是存在的,你不真正認識它的價值。”
記者:背後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縮影。通過八年的研究,你是不是從茶裏了解到更深的中國文化。
“從歷史上茶的變化,包括今天不同省份的茶,説短也不短,接觸25年,這25年中國茶有速度上的變化,那個時候也去不同省份開研討會,就會覺得眾口悠悠,你會覺得瞎説的比較多。大家都沒有沉下心去作為一個學問去研究。而且就是説那個茶葉好像越做越粗糙,當然不懂嘛,沒有認識就越來越粗糙了,就是沒有真正認識它的內涵,就是隨便做,隨便賣,當然你不可以責怪賣茶葉的人,你客人要什麼我做什麼,客人,包括權威的那些標準,就是他們對這個東西,他們沒有一個就是沒有準則,你會覺得變了,好賣就好了,就像你剛剛問的,好賣就好了,不好賣怎麼了?不好賣可能它還有它的價值吧。”
記者:以後在這方面有沒有自己的打算呢?
“我從去年開始就開始準備撿回來,準備寫一本書,是計劃吧,因為中國大陸還好,像這種大城市,對中國茶給予的社會地位還比較高嘛,中國茶在香港,以前是殖民地,中國的形象很低的,説是一般很粗的飲料,説白了跟瓶裝的飲料觀念差不多,他們可能去消費,作為一個好東西來欣賞,或者是消費。對這方面有追求,可能嘗試吧,在中國內地做一個,有機會的話,還沒想到,可能會做一個,在茶葉方面的一些發展。”
記者:對內地這些茶,您自己有沒有一些就是認識上一些改變呢?
“我接觸還是比較多,從80年代一直沒斷過,它現在價格是偏低,作為那麼特殊的植物,農産品,基礎是農産品,它又是工藝品,而且它有稀有性在裏面,它相對來講價值還是比較低,應該説應該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可是這個同時就是説喝茶的人對這個具體的茶的文化或者是藝術,喜歡人挺多我看見,這個我挺驚訝的,愛好人挺多,可是也是面對我當年的問題了,因為要研究這方面確實資料太少,第二就是好的資料都在古典資料裏頭,所以我估計看的時候就是隨意理解吧,隨便去理解,就是説出現很多誤區,就是有系統地去重新捋一下,我希望對他們有幫助。”
記者:你這些茶的知識從哪兒來的?
“看書,那個時候旅遊,到每一個地區先去買茶,那個時候懂的比較多,老茶農特別多,就不停問,香港就有老一輩潮州人也泡茶,很講究的,這個都是屬於基礎,最後自己在八年茶館的生涯裏面就自己去領悟、就去想。我每一點都是有來歷的,其實有些是毫無根據的,它自己想,但是它脫離那個範圍,某一點的、某一個字的那種喜好、偏好,不能以偏蓋全,我是比較多的,幾乎全部傳統出來的。”
記者:八年裏面有沒有印象給你印象的事情?
“可以説就是面對那些西方的品酒大師對他們確實是,第一是對我自己想法的肯定,自己對茶的一些不同的看法,在香港會有很多很多的挑戰,因為言論自由,愛怎麼著怎麼著,跟他辯論的時候,他沒有基礎,也可以説你不對,一個人説你不對,十個人説你不對,你自己就會開始考慮懷疑,但是那些人説是不是書上面就錯了或者是什麼東西,後來跟那些西方人接觸比較多的話,發現都不是我主動去問的,他們的評價是非常符合我們傳統對茶的評價。”
記者:不太理解?
“比方這兩個茶好或者是不好,或者是風格上面的問題,或者説品種上面已經有高低之分的,或者是自己泡茶,就説我這樣泡體現出來茶是這樣的,另外炮法體現另外一種面貌,這兩個有沒有高低,自己心裏會有低。”
記者:跟國外的品酒師有什麼關係?
“他一喝,他就認為這個,他的評價跟我們傳統的評價是相溫和的,反正就是説現在很多人就是説,我愛這麼著,我這麼做。”
記者:當別人對你質疑的時候,你從他們的感覺中得到了你是對的?
“他們是一種理論。”
記者:通過他們的理論證實你是對的?
“是我學習傳統裏面的東西是對的。”
記者:所以才堅定你按照自己的路走下去?後來又不開茶館,為什麼?
“第一很累了,就是説開茶館、教學,當然也有興趣,猜不到我一天要喝多少杯茶,不停地喝不停地喝,對身體開始有一點點疲倦,第二就是,因為大部分人都是不懂,所以我發現每天80%的時間都在重復一些很基本的話,就是説很基礎的問題,就覺得已經八年,我説了幾萬遍、幾十萬遍,像唸經一樣,我覺得已經沒有太大的刺激,因為之前很有興趣,我教學生,他們提的問題,我回去想,想完就給他們答案,答案之後會不會推翻,到後來就相對固定了。在我們這個氛圍,這個圈子裏面能解決的、不能解決的都已經固定了,就是説只能是這樣了,大家的理解是這樣了,那我就沒有以前那種新鮮感的,每天想這個問題,想一年,想兩年,那時候是很小,也就那麼回事了,這是一個圈子,我覺得我就沒有必要再看茶館。”
“我是為了那些可以讓我每天想問題的那個機會,來去付出我的努力,可以坐在那兒,後來已經,我不想把它變成工作,上班,因為問題都差不多嘛,就好象不太屬於一種,就太像工作了,所以我就覺得先休息一會。”
記者:然後就寫劇本,自己搞製作?
“我脫離茶館之後,因為之前都有接觸,這幾個圈子,本身也算是搞創作的,你是搞茶館的,可以寫劇本了,那好,寫劇本了,所以自由嘛這個。完了就開始在傳統的戲曲跟現代影視,這兩塊都有,一些創作這樣。”
記者:剛才聽您説的意思是,重新把茶撿回來?
“自己的願望吧,那會我自己也覺得,大概十年左右就寫不同的劇本,這十年左右應該又把十年放一點回去茶葉工作,不可能完全轉行,就説可能會有一塊時間留給茶的工作。那本書已經,出版社已經等了好幾年了,我實在沒有辦法那會,後來工作調整,寫寫書什麼的。”
記者:對你的性格影響嗎?
“我覺得藝術都有這個作用吧,聽音樂、茶,都應該有吧,要不然它就不是藝術了,但是它還是古典的音樂比較濃,就是説比較偏向它的修養,更像中國的古典音樂,現在(民樂)可能就比較華麗,或者更偏向於欣賞性的,中國古典的藝術都是講究説過程裏面在修養自己,不單純是一個美麗的東西在你面前,這個當然很有用,就是説會調節你整個人的,現在有人在研究了,好的藝術就會調節你的內分泌,就是你聽了就特別舒服。”
“中國的古典音樂,因為它過程裏面已經一直在調整自己,古典的藝術都講過程裏面調整,不是講最後很高興的那個,不是那種,像古琴、書法、包括繪畫、茶都是同樣的,就説你通過一開始泡茶,喝的中間,喝完了,整個人除了美之外,在性情上面的調整,算是比較傳統吧這個觀念,不是説,現在我覺得,表演性的茶,拿著晃來晃曲,飛的好像雜技一樣,那種,也是一種吧,可是就跟傳統的那種距離比較大我覺得。”
記者:你搞這個劇本創作搞了有多長時間?
“十年。”
記者:寫了多少個劇本?有計算嗎?
“電影是三個,影視劇好幾個、戲曲好幾個,有十幾、二十個加起來。”
記者:電影都是哪三個?
(《茶農歌》)《越快樂越墮落》《非一般愛情小説》
記者:20多個作品中間您最喜歡哪一部?
“比較喜歡茶農歌。”
記者:為什麼?
“因為它的故事本來就講一個,算是一生,這一生中國在40年代到80年代初的整個時代的變化,好像劇本有一點點那個歷史動蕩的背景,我通過這個劇本的創作,回顧了一下中國近代的歷史,這個過程需要採訪一些人,收集一些資料,看很多相關的書,審視一下香港的情況跟大陸的情況。正好有個時間給自己做了一個功課,重溫了一下中國近代好多好多的,不同世界、不同時代的感覺。”
“一直喜歡看書,看得比較多,也比較清楚,就是説有些東西寫成劇本的時候,可能你又要再咬咬牙,把這些細微的東西再看多一點,就是感覺那半年,前期齣劇本的時候就會更集中一點去,看解放前跟解放後的,當時上海城市為背景,整個變遷,整個人物,回頭再看,中國就是這麼過來了,也有一些感慨。”
“很多處理不好,茶為什麼會有茶湯呢?就是水再分泌出來了就是現在這杯茶,就是明朝開始的一種泡茶方法,明朝之前是把茶磨成粉之後調在水裏面的,應該説比現在的泡茶比較簡單。”
記者:這喝茶是不是也特別有講究?
“像這種功夫茶,功夫茶一杯它主張分三口喝,別太多、別太少,整個濃度跟人的舌頭,它都有一個相當好的一種,就是黃金比例吧,你説一口乾了,有時候你舌頭沒有時間去感受它那個茶。太小嘛量就不夠,讓舌頭不滿,所以杯整個比例都是經過很長時間的推敲的。”
記者: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就進行到這樣的茶具,進行這樣的泡茶方法?
“現在這種,比較典型的功夫茶應該是到清朝吧,明末清初開始慢慢的就説,明朝開始我們才有這種喝茶的方法,就説用水泡完茶,茶再泡一會,再倒出來,以前在閱茶法,就是説現在泡茶法,就喝了。講究一點,他們酒具,把喝酒的酒壺、酒杯來泡,慢慢的才演變稱特殊的茶具,特用的茶具。所以現在很多你看,有的看書就知道對還是不對,一般明朝的時候茶具比較多的都是酒具,當時可能真的是拿來泡茶的,嚴格來講茶具、酒具不分。”
“比如説聞幹的茶葉,你先用鼻子噴一口氣,然後再吸進去,完了以後聞到那個茶的香味是比較接近你泡出來時候那個味道,完了就説,有時候你沒機會,人家泡給你喝才買,你聞的時候先是沒有雜味,所謂雜味一般就是什麼?煙火味、或者是變霉或者是一種臭青的味道,就屬於表面去判斷那個茶是不好的,好的茶就是説你吸的那口氣深的話,你會感覺到它那個香氣是非常連貫。有些氣有時候形容那個茶香氣淡薄,你聞的時候覺得好像,不長,你往裏吸的時候,覺得那個香氣不到最後,這些都是在判別幹茶時候基本的知識。”
“我是土生土長的閿鄉人,可以説是在茶之鄉下長大的,就是接觸的喝茶客人也比較多,就是一般的客人他只能局限于説新茶舊茶,好與次,但是見了楊先生以後。但是楊先生到我們店,他首先看到有。”
但是楊先生他卻能夠喝得出是新樹上的茶和老存上的茶。
但是楊先生卻能夠喝得出是新樹上的茶和老樹上的茶,他確實是很不簡單,可以看得出來楊先生確實很懂茶。
責編:趙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