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加強公民道德建設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17日 07:43 來源:人民日報
專題:八榮八恥──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人民日報消息:

    人生境界──百期特別策劃

    主持人説

  “人生境界”欄目走過百期。本版與人民網共同組織讀者投票,從百期報道過的人物中推選“最打動我的十個人物”,並進行追蹤回訪。

    “人生境界”欄目所報道過的每個人,都有自己閃光的經歷。他們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踐行者,是“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促和諧”文明風尚的營造者。他們的人生故事與人生境界,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欄目告白

    “人生境界”欄目自2005年3月22日開設以來,堅持關注“平凡人、不凡事、非凡心”,報道各行各業的感人故事,力求表現人間真情,展示時代風貌和道德建設新成果。

    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希望這些真實、真切、真摯的人生經歷,打動讀者,催人奮進!

    真實、真切、真摯的人生經歷 樸素、純粹、高尚的道德品質

    平凡

    歷史的車輪是靠無數平凡人推動的。

    不凡

    平凡人生中的不凡經歷感人至深。

    非凡

    平凡人生,不凡經歷,孕育非凡情操。

把愛傳播給更多的人

    □回放

    2005年12月27日,天津工業大學大四學生徐偉面對突如其來的險境,不顧雙手和胳膊多處被劃傷,從冰窟中英勇救出三少年。

    □回訪

    當記者撥通徐偉的手機時,他正在參加“全國見義勇為優秀事跡巡迴報告團”赴7省巡講。他是報告團的13名成員之一。

    徐偉對冰窟救人後獲得的各種榮譽看得很淡,他説:“我是一個貧困生,應該用行動報答黨和政府的關懷,平時哪怕是為集體和同學多做一件有意義的平凡小事,也能夠表達自己的一份心意,把社會給我的愛再傳播給更多的人。”(記者 董洪亮 采寫)

    □回味

    徐偉身上,體現著一種時代精神,這是我們民族匯聚無窮力量的樣本之一。

走得快活

    □回放

    開封一位普通退休工人郭愛梅,堅持24年悉心照料39位孤寡老人。三個月前,她因為絕症離開了人世,辭世前還唸唸不忘被她照顧的老人們……

    □回訪

    在開封老城區一個狹窄的衚同裏,記者找到郭愛梅生前居住的小屋,最醒目的是挂滿了半個多墻壁的照片和獎品。這些是郭愛梅的榮耀,記載著她照顧老人的無數個瞬間。

    從郭愛梅病重開始,她反反復復挂在嘴邊的卻是“我走了,孤寡老人可咋辦哪?”郭愛梅的大女兒李曄説,“媽走的時候很安詳,嘴角還挂著微笑。她雖然吃了那麼多苦,但社會卻給了她關愛,她是快樂的,滿足的。”(記者 曲昌榮 采寫/攝)

    □回味

    24年無悔付出,譜寫真善美交響樂;39位孤寡老人,聆聽仁孝協奏曲。

只要能堅持就得幹

    □回放

    西安市臨潼區檢察院副檢察長兼反貪局局長王書田,身患晚期肝硬化、糖尿病綜合徵等多種疾病,但他始終堅持在一線。任職7年,他帶領幹警們查辦94起職務犯罪案,沒有一起“人情案”、“金錢案”、“關係案”。(見2005年9月6日本版)

    □回訪

    在臨潼區人民檢察院,因勞累過度曾先後三次住院、兩次搶救的王書田,仍然堅持在一線工作。“只要能堅持就得幹!”這是他常説的一句話。現在他靠一天吃9次藥、每週六打一次點滴穩定病情,每天堅持按時上下班。院裏讓他主管監所監管、預防職務犯罪和院裏“兩房”建設三項工作。他主持的全國“一級規範化監察室”的實施方案爭取年內創建成功……(記者 王科 采寫/攝)

    □回味

    他用生命和熱血,將“忠於職守”演繹成崇高的人生境界。、

為留守兒童安個家

    □回放

    2005年4月7日,19歲女孩羅瑋為素不相識的病人廖紅霞捐獻出部分肝臟,成為我國首例非血緣又非親屬活體器官捐獻者。

    □回訪

    7月,羅瑋籌建的留守兒童中心對外開放了。她告訴記者,每天都很忙,忙著房子的改造、裝修,忙著栽種院子裏的花草樹木。

    羅瑋的身體恢復得不錯。她與廖大姐成了好姐妹。廖紅霞的丈夫張大哥到廣元賣水果就要去看她。今年2月,羅瑋利用剩下的捐款,又貸款5萬元,在廣元城郊籌建了一個留守兒童中心。(記者 梁小琴 采寫 謝謙 張學兵 攝)

    □回味

    對需要幫助的人,她的給予,不僅傾其所有,而且傾其所能。

山高路遠癡心依舊

    □回放

    貴州惠水縣太陽鄉五星村的花甲老農羅景福,為修路傾盡所有,家徒四壁。14年間,他在岩壁上一錘一鏟鑿出一條公路。

    □回訪

    “這幾天把我的路冷落啦,聽説好幾處遭水衝了,心疼啊。”羅景福慚愧地説:“貴州今年雨季來得晚,趁著雨水,一家人早出晚歸,去蓄水、犁田、插秧,不敢誤了農時,吃飯修路還靠著這十幾畝田呢。”

    三句話不離修路。最令羅景福惦記的還是自己的路。他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扛上鋼釬鐵錘,保護路面,挖邊溝。去年到現在,羅景福把得來的3000元錢和水泥全部投入修路,還花錢雇人加班加點地幹,如今總算有點小突破,實現了小貨車通車,可是還不能載太多的貨。

    春節一過,絕大部分勞力出去打工了,這條小路上依舊只有羅景福一人孤獨修路的身影。羅景福擲地有聲地説:“活到啥時候,就修到啥時候。”(記者 汪志球 采寫/攝)

    □回味

    14年的風雨,摧不垮花甲老人的信念;6公里的山路,寫不盡奉獻者不朽的誓言。

    美麗事業

    □回放

    湖北姑娘佔美麗大學畢業後,來到青島遠郊偏僻鄉野的小澗西垃圾處置場,負責對市區內的生活垃圾進行衛生填埋、污水處理,把知識和才華奉獻在了又臟、又臭的垃圾場。

    □回訪

    佔美麗結婚了,説起家,談起丈夫,她滿臉的幸福。她要紮根青島,幹好垃圾處理事業,她説,這個事業是美麗的。

    她正馬不停蹄地著手三個課題的研究:“填埋場污水産生規律探討”、“填埋場沉降規律之我見”和“填埋場滅蠅技術研究”。她説,每個課題得需要2年到3年的時間,目前要做好、做細記錄,儲備第一手資料。隨著垃圾無害化處置進程的快速發展垃圾處置現場更加需要有知識有文化的新一代作業人員。

    佔美麗準備報考在職環境工程碩士研究生。

    “別人不願意在又臟又臭的垃圾場幹,我偏要幹!”(記者 宋學春 采寫/攝)

    □回味

    青春和才華裝點了城市的美麗;奮鬥與奉獻裝點了她美麗的人生。

一輩子不離開鄉親

    □回放

    重慶市巫溪縣尖山鎮八寨村唯一的村醫鄭子全,紮根大巴山31年,累計診治病人10萬人次。他把病人的事看得比天還大,為救病人,甚至貽誤了病重女兒的搶救時機。

    □回訪

    作為一名鄉村醫生,鄭子全做夢也沒有想到,一夜之間竟然成了“名人”。“剛開始,我家門前停滿了汽車,村裏人都不曉得發生了什麼事情,後來,才知道我上報紙了。大夥都説,好人有好報啊……”鄭子全告訴記者。

    3月,重慶市委宣傳部、市衛生局組織了“鄭子全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他在報告結尾時説:“我大半輩子都守在大山裏,我一輩子也不會離開鄉親,離開生我養我的大巴山!”(記者 白劍峰 采寫 陳余 攝)

    □回味

    他就像一棵黃連,挺立於高山,紮根于泥土,忍受著風霜雪雨,把清香留給人間。

學會放棄

    □回放

    去年4月1日,湖北省正式實施《規範調整省管醫療服務價格實施意見》,調價後每年可減輕患者負擔3億多元。這一方案的出臺,匯聚著武漢市第六醫院主任醫師張應天的心血。(見2005年4月19日本版)

    □回訪

    6月9日,76歲高齡的張應天出席醫學專家與青年座談會,老人告誡青年醫務工作者:“你們要學會放棄,放棄金錢、誘惑,只要對病人投入了感情和愛心,就會全心全意為他們服務!”

    他成功地為一個年僅13歲的小女孩切除了腹膜後巨大腫瘤,這被醫學同行視為“手術禁區”;為患者進行食管癌手術,只收2萬元,而另一醫院收費5萬餘元。今年4月,一項“腹部外科感染高危病例圍手術期聯合G-CSF的預防性抗生素應用”科研課題,由張應天親自設計。專家一致認為:這項課題對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具有重大的意義。(記者 田豆豆 采寫 周超 攝)

    □回味

    貴賤貧富,一視同仁;多臟多累,不怨不艾。

愛得很艱難

    □回放

    在山西省祁縣的一個村子裏,有這樣一個特殊家庭,14個孩子和老人之間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他們因為身患殘疾,在剛出生不久就被親生父母拋棄,而養育他們的卻是身患殘疾的老人──孔貞蘭。(見2005年5月18日本版)

    □回訪

    走進孔貞蘭家的院子,就能聞到一股特殊的氣味。院子里拉了四五根繩子,繩子上晾滿了大大小小、五顏六色的尿布、棉被。

    一個叫常勇的小男孩主動介紹:“我是老六,大哥叫常亮、二哥叫常瑞、大姐常艷、二姐瑞艷、三姐潤艷,四姐在上高三,今年高考。”常勇的神情裏透著一種特殊的幸福感。

    在這個看似幸福美滿的家庭背後,是孔貞蘭艱難的付出。這麼多年來,靠縫補和修鞋為生的孔貞蘭,撿回一個個孩子,再一個個撫養大,一個個送上學,個中滋味只自知。(伍?? 采寫/攝)

    □回味

    有一種愛,超越世俗;有一種情,歷久彌堅。

最可愛的人

    □回放

    今年2月,北海艦隊軍官張榮濤、孫明燕夫婦不顧個人安危,三次跳入零下7攝氏度的冰河,勇救落水群眾。其間,一輛三輪車、一輛摩托車經過卻視而不見。

    □回訪

    今年2月,北海艦隊軍官張榮濤、孫明燕夫婦的事跡,經本報報道後引起極大反響,北海艦隊黨委研究決定,為張榮濤榮記一等功,為孫明燕榮記二等功。

    現在,張榮濤還是過著普通的軍營生活。妻子部隊在青島市區,他在郊區,不到2歲的孩子交給父母帶著,夫妻二人全力投入軍事任務。對於救人時,一輛三輪車、一輛摩托車經過,卻視而不見的行為,張榮濤很寒心:“見死不救在我們這個社會,應該受到譴責和唾棄!”(記者 何勇 采寫)

    □回味

    瞬間的選擇源於內在的品質,他們用真實的行動,再次向人們詮釋著“誰是最可愛的人”。(欄目主持人:張音)

責編:劉彥妤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