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千里走青藏(十)--走向拉薩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14日 20:57 來源:
進入[東方時空(新版)]>>
專題:兩岸四地“千里走青藏”
專題:青藏鐵路建成通車

近看拉薩河大橋

納木措旁的牦牛

藏民的家

看張羽挑選的寶貝

  東方時空消息:觀眾朋友,下面請您繼續跟隨我們千里走青藏。今天是千里青藏行的最後一天。

  昨天我們告別了中國的母親河長江的源頭沱沱河,今天將翻越青藏公路的最高點唐古拉山口。在這裡我們將兵分兩路,嘉潞和展鵬將在這裡為您介紹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車站和鐵路,鐵路最高點海拔是5072米。去見證這樣的工程奇觀是如何創造出來的,而我和秀芳將翻越唐古拉山口,進入到廣袤的羌唐草原,那曲和當熊,我們將探訪一家牧區人家,同時去拜謁西藏人民心中的聖湖那木錯湖。應該説唐古拉山是一個天然的分界線,翻過唐古拉山口就已經從青海進入了藏區,這個最終我們今天三組人馬將在日光城拉薩會聚,讓我們挺進藏區,挺進拉薩。

  這天清晨劉鵬雖然經過一夜的煎熬,仍然沒有完全退燒,但他依然表示要隨隊前行拍攝,劉鵬懇請地説半截退下來就是逃兵,對於工作來説是遺憾,而對於個人的經歷來講也是不光彩的,為了不發生意外,大家善意地勸阻他不讓他繼續工作,但是滿足了他的願望,翻過唐古拉山,直奔那曲。

  張羽:真沒用,快到唐古拉,這海拔一高就不行了。由於我昨晚幾乎沒睡,不得不在前往唐古拉山的途中吸氧,以確保拍攝工作的順利進行。我們行走了一個多小時,便遠遠地看見了唐古拉山,山頂的積雪似乎田邊下垂的雲,而低垂的白雲又好象唐古拉山的帽子,正如當地的民謠所形容得那樣,到了唐古拉,伸手把天抓。

  張羽: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

  盧秀芳:此時此刻對於我們來講,絕對是一個人生值得紀念的。

  張羽:人生新高度。沒錯,這也是咱們此行的最高點了,腦子有點不行了,青藏公路的最高點。

  盧秀芳:這個地方真的是很高。

  張羽:有點缺氧的感覺。但是我到這兒,你是什麼感覺,我是有點興奮。一下來之後,你看遠處的雪山,遠處的白雲,冰河。

  盧秀芳:看到那個地方就像一個熊頭,我覺得在人生的新高度還有在這個環境當中,人都會對大自然産生敬畏的感覺。

  張羽:沒錯,看到這樣神山聖湖,包括這種狂野的荒原,還有這種野生動物,不然不對自然産生一種敬畏,你不要去破壞它,你看我們開車的藏族師傅,平時不多説話,但是你會發現,他在一些我們停的點看到一些塑料瓶子,他就拿起來放在車上,是樸素的對自然的一種敬畏。

  盧秀芳:在這裡,我們雖然常被告誡走路不要太快,不要用大聲講話,不過我想喊一聲可以嗎?

  張羽:喊啊。

  盧秀芳:我們來試試看好不好?對著山。

  此刻我早已忘了昨晚的煎熬,站在青藏鐵路的最高點,壯志淩雲的感覺伴隨著無限感慨油然而生,唐古拉山,蒙古的意思是鷹飛不去的地方,它是藏民心中敬仰的聖潔的神山。相傳當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來到唐古拉山時被漫山的大雪擋住去路,無奈之時經隨行的僧人指教,公主將其乘坐金轎上的蓮花座留下鎮風驅雪,這才得以安然過山,如今唐古拉山不僅是青藏公路的最高點,也是世界公路的海拔最高點。

  張羽:秀芳,你看現在咱們站的實際是清臟線的最高點,在這兒可以看到很多紀念碑,這邊這個大的紀念碑是幾年前修通西寧到拉薩的那個光纜通信的紀念碑。

  盧秀芳:對,那這裡其實比鐵路最高點還有高一點,事實上在鐵路那一邊還有我們一個攝製組。

  張羽:正在拍鐵路的最高點。那個鐵路實際也是世界鐵路的最高點。

  陳展鵬:我們現在站的位置就是我們這個旅程最擔心,但是要挑戰的一個全世界最高的一個火車戰,它的名字就是唐古拉山,我們到了。

  夏嘉潞:不過展鵬,千萬不要太激動,因為這裡真的很高,所以如果太激動的話一下子氣就喘不上來,這邊的海拔高達到5068米,你知不知道唐古拉山的意思到底是什麼?

  陳展鵬:我當然知道了,藏語的意思就是唐古拉山的意思,就是連雄鷹也飛不過的地方。

  夏嘉潞:對啊,雄鷹也飛不過的地方,不過我們火車卻會開到這裡,所以我們看到唐古拉山火車站現在還沒有完全施工完成,但是我們看到它的形狀就是一個雄鷹展翅的樣子。

  唐古拉山車站綜合樓造型獨特,像一頂放在地面上的王冠,嘉潞和展鵬在觀景臺上就能看到唐古拉山的主峰,海拔6621米的格拉丹東雪山。唐古拉車站地處多年凍土區,車站設計為三股道,屬於客貨兩用的綜合火車。雖然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車站,但是這裡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我們很難感覺到自己就站在高山之巔,這裡不僅是海拔最高,而且是無人職守。

  夏嘉潞:這個無人車站,電怎麼來的呢,就是靠這個我們現在看到的太陽能,在這裡有沒有看到?

  陳展鵬:很大啊。

  夏嘉潞:就是靠太陽能供車無人車站電的供應。

  陳展鵬:對呀,因為在高原。

  夏嘉潞:這樣比較環保。

  陳展鵬:還有看見太陽的時間比較多。

  夏嘉潞:前面這個塔是怎麼回事,你知道嗎?

  陳展鵬:這個塔,這個是信號塔很重要的。

  夏嘉潞:很重要

  陳展鵬:在青藏鐵路裏面,每隔六公里就有那麼大的一個塔。

  夏嘉潞:做什麼用。

  陳展鵬:它不但是傳播聲音,還可以傳達畫面,我們在西寧控制室裏面,就是用人造衛星來控制的。他看見這個鐵路到哪一端,情況是怎麼樣,安全嗎?還有有什麼問題發生,就是靠這個塔,很重要的。

  夏嘉潞:很重要。

  與青藏鐵路其它站一樣,這裡利用太陽能來發電,既節約了能源,保護了環境。

  陳展鵬:我知道這裡是無人區嘛,但是不代表這裡沒有動物吧?

  夏嘉潞:應該有蠻多動物的,因為前面有一大片草原。

  陳展鵬:對啊,如果走來一個迷路的那麼大一個野牦牛衝進來怎麼辦?

  夏嘉潞:野牦牛很厲害,連卡車都可以撞翻,如果一撞把這個撞開怎麼辦呢?

  陳展鵬:你很像野牦牛。

  夏嘉潞:什麼叫我很像野牦牛,我們進去看看吧。

  陳展鵬:好吧。

  夏嘉潞:這裡原來是一個機房,好多機器。

  陳展鵬:很多機器在這裡。

  夏嘉潞:如果真的有一天被什麼外力衝進來,不曉得該什麼辦法才好?我們要問一下何先生,如果外力衝進來怎麼辦呢?

  何兵 中國鐵建電氣化局總工程師:這是我們的一個控制機房,門一旦被撞開的話,門口的這個報警系統就會自動啟動。

  夏嘉潞:多長時間就會啟動。

  何兵:三四秒以內可以啟動。在對面有一個攝像頭,它能及時向監控信號傳到西寧網管,通過西寧網管對現場採取措施。

  夏嘉潞:什麼措施。

  何兵:派最近的巡視人員過來處理,防止偷盜發生。

  青藏鐵路最高點就在距離唐古拉車站不足一公里處,5072米這個數字讓秘魯曾經保持了4817米的記錄成為了歷史。

  陳展鵬:璐璐,你有沒有發現最高點在青藏鐵路的最高點是5072米。

  夏嘉璐:

  對,在這邊。

  陳展鵬:在公路呢?公路是?

  夏嘉璐:好像更高,5200米。

  陳展鵬:但是為什麼有不同呢?

  夏嘉璐:不曉得,我們要請林總來告訴大家了。

  陳展鵬:好啊。

  林蘭生 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總經理助理高級工程師:鐵路的最大坡限就是每公里只能上升20米,這樣就意味著我必須增加將近8公里的長度才能夠坡越到公路過嶺的埡口,我們最終選定了這個埡口,除了海拔標高比較低之外,再一個我們看到我們周圍地勢是比較平坦,第二這地方的地質條件更為優越,除了高原多年凍土之外,其餘的沒有更多的工程地質病害。基於這兩方面原因,我們最終選定了這個鐵路埡口作為我們鐵路的越嶺方案。

  解説: 這裡空氣稀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區的一半,科學家曾經在唐古拉山做過一個實驗,人在這裡坐著和在上海背一百斤重的東西走路,所消耗的體力是一樣的。嘉潞和展鵬也想看看自己的身體狀態現在是什麼樣的?

  夏嘉璐:我現在在唐古拉山火車站海拔5068米,想要來測測看,目前身體反應在這邊狀況怎麼樣。要測的包含了血壓、心跳還有血氧含量。63了,62。

  呼延勤洲 隨隊醫生。高壓是116,低壓是74,脈搏現在是99,血氧飽和度現在是61,比咱們在格爾木要低得多得多,格爾木你的血氧飽和度是94。

  夏嘉璐:格爾木是94,不過我現在沒有太難受的感覺,雖然這個看起來很低,不過可以了解到這邊真的很高,氧氣量真的很不足,所以在這邊工作實在是太辛苦的太辛苦了。

  嘉璐的指標看起來不太樂觀,展鵬也感覺有些吃不消了,在嘉潞測量的時候,他趕緊吸了些氧氣。

  呼延勤洲 隨隊醫生:展鵬的高壓130,低壓81,心率是92,血氧飽和度是71。

  陳展鵬:又低了一點,又缺氧了。

  呼延勤洲:你剛剛又吸了點氧。

  陳展鵬:後面的頭有一點疼,現在嘴唇有一點紫紫的。可能因為這幾天在比較高的地區,走過來所以休息不是很好,但是應該沒問題的,好,謝謝。

  嘉璐和展鵬在這裡只待了幾個小時,就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這不僅讓我們想起那些鐵路的建設者們,他們在這裡了無人煙的荒原上頂著因嚴重缺氧而産生的高原反應,忍受著欲裂般的劇烈頭痛,喘著粗氣,在人類生存的禁區,刷新了諸多中國和世界第一,用智慧和汗水書寫了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跡,當遊客們乘坐著火車從這裡經過的時候,誰會不為眼前所見而怦然心動呢。

  張羽:所以我們走這條,你會發現它是交通大動脈、能源大動脈、通信大動脈。

  盧秀芳:當然,未來也是旅遊的大動脈。

  張羽:沒錯,我們要繼續往前走。

  這些懸挂著的經帆,由於終年風吹日曬雨淋,雖然早已陳舊變色,但仍難以掩飾過往行人對神山以及對奉獻出生命的建設者的靈魂的的敬仰和祈福。

  唐古拉山是長江和怒江的分水嶺,也是青海和西藏兩省的天然分界線,翻越唐古拉山後,伴隨我們的將是廣袤無垠的藏北羌唐草原,驅車前行近400公里後,那木錯以它寬闊明亮、展覽清澈的容顏展現在我們眼前。

  張羽:秀芳,你看遠處就是念青唐古拉山,高6000多米,這是藏族心中當中的第一神山。那木錯在蒙語裏叫做騰格裏海,就是天海的意思,這個在藏民心中是第一聖湖。為什麼是聖湖呢?在藏傳佛教當中有靈通轉世系統,像達賴、班禪他們在轉世的時候,活佛都會到這裡觀湖景。

  盧秀芳:就是這個湖。

  張羽:變換非常多的,而且很規律,大家通過湖景去尋找將來這個轉世靈通的方向。

  盧秀芳:從此可以看到那木錯在藏民心中的位置。

  那木錯是我國第二大鹹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而念清唐古拉山藏語的意思是大青殿光明之水。相傳這原本是西藏最早的宗教──本教的神山,後為蓮花生大師所降服,成為西藏最著名的神山之一,在當地牧民和狩獵者的民歌和傳説裏,念清唐古拉山和那木錯是一對生死相依的夫婦。

  張羽:咱們這樣的人到這兒之後,我那種感覺就是把趁勢間的煩惱一塊忘記了,我感覺內心特別澄澈。

  盧秀芳:這當然是我看到最美麗的景色,而且讓我最驚訝的是,這個觀光聖地,好多遊客,但是你看一點點垃圾都沒有,非常的乾淨。

  張羽:沒錯,尤其是羊年的時候,大批的藏民在這裡轉湖,進行修行和祈福,但是他們對這種深佛的敬畏不會在這扔一點垃圾的,所以你看周圍非常的乾淨。

  盧秀芳:對,對大自然的虔誠之心。

  看著無數的馬尼堆讓我們體會到廣大信徒對來世的美好嚮往,當他們返回塵世,承受生命中種種苦難時,那些馬尼堆也許就是一個精神支撐是慰藉,那些烈烈經帆向上蒼傳送著一遍遍經文,六字真言低沉地迴響在這神湖畔,可望神的永久保祐。

  這位老人從小在那木錯湖邊長大,從8歲時開始轉湖,如今已經是77歲了,他告訴我們,現在年紀大了,每天轉三圈,要走上百公里。

  同行的藏族司機告訴我們,離湖不遠的山洞便是僧尼修行的地方,通過介紹我們知道,目前這個山洞修行的是一位尼姑,出於好奇,我們請藏族司機引路前去拜訪一下。

  張羽:師傅,您在這兒待多少時間了。

  修行尼姑:十二年了。

  盧秀芳:您家在哪?怎麼會想到在這邊來住?

  修行尼姑:我的家鄉是青海玉樹,我是先去朝聖了,途中在唐修行了三年,後來才來到這裡。

  張羽:您到這兒的時候,這個閻東有人嗎?

  修行尼姑:沒有人,除了我們一起修行的三個尼姑,其他什麼都沒有。

  盧秀芳:信徒到這邊來,每天有多少人來?

  修行尼姑:有的時候多平時很少,冬天一個人也沒有。

  張羽:為什麼選擇在這裡修行呢?住在這個岩洞裏?

  修行尼姑:這是一個聖地,雖然在家鄉也可以修成正果,但在聖湖邊修行更加有利於修成正果。

  尼姑告訴我們,這裡的房子是她們三個尼姑自己修蓋的,山洞裏的佛堂設施雖然簡陋,但卻被收拾佈置的乾淨、整潔。

  張羽:平時的生活來源怎麼來的呢?

  修行尼姑:生活的話,平時就從附近的牧民那邊可以化些酥油和奶酪。

  盧秀芳:您待那麼長時間,有沒有身體不舒服?生病的時候怎麼辦?

  修行尼姑:生過病,有一次膽疼,然後從這邊開過刀,還有在唐古拉的時候,這個腿凍壞,吃了很多藥。

  尼姑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衣食住行全靠自己料理,修房、背水、背糧等許多繁重的勞動勻由女性柔弱的肩膀來承擔。如果遇到意外和災難,自己的親屬可以資助,但不能參與具體的解救過程,完全是靠尼姑們互相幫助。

  張羽:平時生活苦不苦,覺得寂寞不寂寞?

  修行尼姑:不寂寞,我越修煉心裏越高興,除此根本未曾傷心過,我是一個僧人,我在這裡唸經修行,心裏沒有什麼痛苦,不像普通人一樣。

  張羽:像冬天了,這裡有沒人,這裡又很冷,不覺得寂寞和苦嗎?

  修行尼姑:有一年下大雪的時候,就我一個人在這裡,但是一點也沒有感到傷心或寂寞。

  張羽:您準備在這裡再待多長時間呢?

  修行尼姑:現在家裏也沒有可掛念的人,就想一輩子在這裡住下去。

  尼姑遠離塵世,在山洞裏苦讀經文,日出日落盛夏寒冬。或許人們會對她的生活發出種種感嘆、評價,但是尼姑依然義無反顧,為了自己的信仰認真的、虔誠的修行著、生活著,這些經文祈福中描述著神聖世界的模式,便構成了她生活的燈塔。

  張羽:第一次來到聖湖的時候,什麼心情?

  修行尼姑:剛到這裡時目睹了聖湖,激動得眼淚都流下來了,之後就只想住在這裡。

  盧秀芳:您覺得住在這裡,對你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嗎?

  修行尼姑:去拉薩那邊人多,很雜,在這裡寧靜適合於修行。在拉薩身體很舒服,但修不成正果,於是心裏很傷心,所以就只想住在這裡,人越來越多,湖裏的魚死得也越來越多,湖水污染了不好,別再去污染聖湖了。

  尼姑的話讓我們深刻的體會到,千百年來藏民族對於養育他們的山水,所充滿著敬意。在他們看來,高原萬物服賦予了人類的靈性和生命,我們有些羨慕尼姑長期在湖邊修行,她們以湖為家,以湖為伴,自我磨難,跳出了由時空交織著的充滿了悲歡離合的人生網絡,感悟人生真諦,從中領略到的是超越與脫俗的歡愉。藏族司機告訴我們,納木錯是牧民的生命之湖,它的雨水滋潤了草場,它的傳説充實著牧民單調的生活,當地的牧民親切的稱納木錯為納木錯母親湖。為了讓我們感受一下在納木錯湖邊牧民的生活,藏族司機熱情的帶我們拜訪了一家牧民家庭。

  張羽:家裏有幾口人啊?老先生?

  牧民:十五口人。

  張羽:是平時就住在這個賬篷裏,還是放牧的時候大家才住到這樣的賬篷裏啊?

  牧民:一直都住在這裡,除了這裡沒有別的地方可以住。

  盧秀芳:您有多少頭牛?多少頭羊啊?平時自己管,自己看嗎?

  牧民:牛有20頭,羊有50頭。

  張羽:價錢怎麼樣啊?

  牧民:有的賣得好,有的賣得不好,牦牛好一點的話,一頭賣三千多元。

  盧秀芳:除了這個草原上,您去過別的地方嗎?想不想出去看看,去別的地方看看?

  牧民:沒有,年紀大了,就不想出去了。

  盧秀芳:知不知道青藏鐵路?

  牧民:聽過説,但沒見過。

  張羽:見過鐵路嗎?火車見過嗎?

  牧民:火車,沒見過。

  不但這位72歲的老人沒見過火車,而且他不到30歲的女兒也沒見過,也許他們並不知道,雄偉的唐古拉山和納木錯聖湖,距離青藏鐵路只有60公里。我們期待著將來的某一天,老人一家和這個剛剛出生六天的外孫女,能夠乘坐青藏列車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分別的時候,老人告訴我們,今年國家出資蓋房,他們一家人將搬到新房去住。這時,我們從藏族司機那裏得知,如今在鐵路沿線,已經有很多牧民住進了新房,於是我和秀芳便請藏族司機帶我們去拜訪一下。

  張羽:你最遠到過哪兒?

  妹妹:黑龍江。

  張羽:去過黑龍江,出差嗎?

  妹妹:不是,唸書。

  張羽:你們注意到那個新修的火車線從你們家門前通過,注意到了嗎?

  妹妹:注意到了。

  盧秀芳:哥哥看過火車嗎?

  妹妹:看過。

  盧秀芳:坐過嗎?

  妹妹:沒有。

  妹妹告訴我們,門口的車是哥哥做生意用的,他將村裏的牛肉運到城裏去賣,而家裏的擺設則是哥哥從拉薩拉回來的。我們從中感受到了這一家人生活的富足,也許將來,我們在北京能嘗到味道鮮美的牦牛肉,而這恰恰是哥哥通過青藏列車運到北京的。

  由於連日來的奔波勞累,我們終於領略到了高原反應的厲害。

  張羽:主要前兩天連續兩夜沒有休息好,有點頭疼得厲害,包括在主持和採訪的過程中,腦子經常出現空白的狀態。爬三樓就得躺床上歇一會兒,不知道最後呈現到節目當中,會不會有很多缺憾。出來已經十幾天了,第一天挺想家的,好在馬上就要到拉薩了,日光城,等著我們。

  張羽:秀芳以前來過這樣的藏族牧民家嗎?

  盧秀芳:當然沒有,我從小在都市長大,特別是我們看到第一家,我真的心裏面有一個蠻大的感觸,你看,我們現在是21世紀,在這個專家克服了凍土的問題、克服了高原反應的問題,用了很大的科學的力量,建了青藏鐵路,不過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另外一個角落,有一戶人家過著這樣的生活,他們沒有看到火車。那我希望我回去在台灣我用這樣一個報道方式,我覺得這不能夠用狹隘的什麼貧富、差距來看待這個問題,我覺得這是一個哲學式的問題了。

  張羽:其實在跟他們聊天的時候,你看就是第一家,在我們眼裏可能看著他們的生活挺艱苦,但其實他們內心也挺充實和平和的。

  盧秀芳:對,特別是他們覺得説,只要看著好山好水,幾乎是夫復何求了。

  張羽:最後走的是一個已經住進定居點,而且還做點生意的家,但是你在跟他們聊天的時候,你會發現人與外界交往的不同,他的觀念就完全不同。所以我在想,你看我們遇到的第一家,他們是騎馬來放牧,第二家呢,她哥哥有小麵包車,他就開到那曲或者到拉薩,這就是他所涉足的範圍。所以我就在想,這條鐵路到底會給他們帶來什麼,不光是給這幾個家庭帶來什麼,可能是給廣大牧區的牧民帶來開闊的交流的方式。

  盧秀芳:我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更多的滿足,比方説我想問張羽,你有什麼願望,你可能跟我講一大堆,很多希望,可是你問他們什麼,他們肯定是希望他們的牛羊平平安安能夠賣個好價錢,對,就是這樣子而已。

  張羽:所以我在想可能這種開放,更長遠的這樣一個交流方式的話,可能也會改變他們的觀念和交流方式,至於對於他們本身內心的那種到底是好是壞,我覺得也很難評估。

  盧秀芳:我希望我們有機會,幾年之後再來走一趟,看看這個青藏鐵路給沿途牧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吧。

  張羽:沒錯。

  就在我們奔向拉薩的同時,嘉璐和展鵬比我們搶先一步到達了拉薩河大橋。

  夏嘉璐:看我們展鵬連背心都穿上了,可見現在天氣多好啊。

  陳展鵬:當然了,我們之前幾天都在海拔很高的地方嘛,一天有四季啊,有下雪呀。

  夏嘉璐:對呀,下雪冷得不行。

  陳展鵬:你看,現在那麼舒服。

  夏嘉璐:不但這裡有拉薩河很漂亮,而且前面一大片綠油油的草地呢。

  陳展鵬:而且牛、馬都在旁邊,是吧。

  夏嘉璐:展鵬,你有沒有看到前面這個橋非常漂亮,也很特別。

  陳展鵬:我當然也有發現,這個是白色的一個大橋。

  夏嘉璐:對呀,跟我們之前看到橋的造型都不一樣。

  陳展鵬:對,對,對。

  張羽:那我現在在這邊呢,就要給展鵬同學來獻上哈達了,因為待會兒呢過了這個橋之後,我們就要進拉薩了,扎西德勒。

  陳展鵬:扎西特勒。辛苦了,辛苦了。

  拉薩河特大橋是青藏鐵路的六大重點工程之一,全長928.85米,主橋採用三跨連續鋼拱組合體系,主跨採用雙層疊拱結構,這兩項均為國內首次採用,在同類橋梁中處於世界領先、亞洲第一的地位。

  林蘭生:你看,這個橋的造型像什麼呢?

  夏嘉璐:像什麼呢?

  陳展鵬:像什麼?

  林蘭生:你看像不像展鵬戴的這個哈達。

  陳展鵬:好像是,被風吹的時候。

  夏嘉璐:真的有點像白色的哈達。

  林蘭生:那座橋的主跨是108米,兩邊小拱是76米,我們這座橋過去之後,青藏鐵路穿過柳梧隧道,就要抵達青藏鐵路的終點,拉薩車站了。

  夏嘉璐:哇,終於到終點了。

  林總介紹説,拉薩河特大橋的三大拱,象徵著藏民族向遠方客人捧出的潔白哈達。主橋墩則被設計成了倣牦牛腿的形狀,具有鮮明的藏民族特色。嘉璐和展鵬看到,拉薩河特大橋與布達拉宮相互遙望,在湛藍的天空和褐色的山峰的襯托下,顯得異常的漂亮。

  我們三組終於在盼望已久的拉薩會合了,此刻一路的顛簸勞累早已經被我們拋在了腦後,大家盡情的享受著日光城那濃郁的藏族風情,感受著藏族同胞的熱情,欣賞著那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築和帶給我們底蘊深厚的藏民族文化。

  張羽:十五塊錢。

  盧秀芳:終於到了拉薩,我們這一路走過來20多天,算是蠻艱苦的。特別是我們在其中有一個攝像,他發燒燒到了39度,到了半夜才退,很多夥伴一直到深夜,等他燒退了才敢睡,這個過程當中真的是患難見真情。我覺得有的時候工作當然很重要,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讓我最珍惜的還是友情,我相信這個友情可能一輩子很難再碰上第二次,就是這麼多波折,這麼多一路走過來、一路扶持,大家這種無私、無我、互相扶持的這種患難,我相信我這輩子恐怕很難再碰到。

  陳展鵬:大家看到後面這麼美的風景就是拉薩了,證明我們這一次的千里走青藏,最後一集同大家講日記了,其實好多東西想同大家分享,但是如果真的要我想,我只想到我們在青藏公路,我們坐車一路向著拉薩這個方向走,同時間見到青藏鐵路,有時半夢半醒的時候,看到青藏鐵路其實真是好偉大的,真的可以和長城媲美。

  李心怡:我覺得拉薩的人就跟拉薩的太陽一樣,讓我們覺得很溫暖,尤其是當我們這趟行程已經完畢,大家快要收工的時候,要離開朝夕相處的夥伴,覺得有點不捨得,但是其實心裏很輕鬆,因為工作做完了。

責編:扈航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