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兩岸四地“千里走青藏”
專題:青藏鐵路建成通車
| |
| |
| |
| |
| |
| |
| |
CCTV.com消息(東方時空): 今天攝製組主要是奔波在西寧和格爾木的青藏鐵路沿線之間。西寧至格爾木是青藏鐵路一期工程,全長815公里。同樣今天是兵分三路,首先是嘉路和展鵬,去的是青藏鐵路沿線上的關角隧道。關角隧道是青藏鐵路一期的最高隧道。關角在藏語裏的就是登天的梯子,建設的難度可想而知。當年在這裡建設的時候,有55位建設者犧牲在這兒。他們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感人的故事呢?
再看再看德愷和心怡將去傳説中的外星人遺址。這裡來過外星人嗎?這裡有什麼神秘的景象?請您看她給我們帶回來的景象。
張羽:我和秀芳驅車從西寧到格爾木,首先路過的是茶卡鹽湖,茶卡鹽湖的鹽夠全中國人吃400年。同樣還要在去更大的鹽湖就是察爾汗鹽湖,這個鹽湖是鹽蓋上修鐵路,被稱為是萬丈鹽橋。如何在鹽湖的鹽蓋上修建萬丈鹽橋呢?一起來看千里走青藏,第三天讓我們出發。
從西寧往西到格爾木,800多公里長的這段鐵路被稱為青藏鐵路一期工程。這段鐵路從1958年動工,到1984年建成通車,前後歷時26年,期間停工13年,可謂曆盡艱辛。在過去的20多年,它一直是中國鐵路伸向青藏高原最遠的觸角。
夏嘉璐:我真沒想到今天會下雪。
陳展鵬: 對,有太陽,還下雪,還下雨。
往格爾木的途中,我們開始穿越雪山戈壁,隨着海拔不斷地上升,氣候也像孩子的臉,説變就變。踏上青藏線以來,我們第一次進入海拔3500米以上的路段,今天要去體驗的是這段鐵路的最高點,也是當年修建最艱難的一項工程之一關角隧道。
陳展鵬:我心情很緊張。
夏嘉璐:我自己拿表量心跳,結果現在一分鐘已經跳到了90幾下,撲通撲通一直跳。我也搞不清楚是緊張還是……
陳展鵬: 還不過一百。還可以挺得住。
關角隧道海拔3692米,全長4009米,是青藏鐵路一期工程中海拔最高、長度最長的鐵路隧道,由於自然條件惡劣,當年修建這條隧道前後花了5年零5個月的時間。
陳展鵬:現在我們在隧道裏面覺得風非常大,非常冷啊。
夏嘉璐:我沒有辦法講話,我好冷啊。我的媽呀,我快冷死了,我好想家。
由於關角隧道地處高海拔地區,這裡常冬無夏,全年平均溫度攝氏零度,最低氣溫更是達到了零下30.5度。關角隧道是1958年開工的,高原嚴寒氣候是當年的建設者們需要克服的第一個困難。
夏嘉璐:據我所知,他們這邊就算到了7月還會下雪,這麼冷,當時這麼冷的情況下工作真的非常不容易。
陳展鵬: 叫我好像他們一樣這樣做,這個手我相信可能已經全都爆了。
夏嘉璐:他們在這邊工作的時候全身上下還是包的緊緊的,穿着大棉襖,我到現在還是沒辦法想象他們到底怎樣來克服這個高原嚴寒氣候來工作的。
青藏鐵路一期工程主要由中國鐵建當時的鐵道兵和鐵路局等單位承擔修建。攻克關角隧道這樣的險重任務最後幾乎都落在了鐵道兵身上。
李學智1976年1月報名參加關角隧道建設,當時他是鐵道兵第十師的一名戰士,在這裡整整待了6年。20年以後,他陪我們再次來到他戰鬥過的地方。
李學智:這還是當年我們寫的那幾個字。我想這裡,有太多回憶和(故事)。大家幹活的時候,一般戴着皮帽子,鼻子上戴着護鼻的套,然後最後出哈氣,使眼睛上長了很長的雪霜,眼睛最後都有點睜不開了,就冷到這種程度。戰士當時住的都是賬篷。然後沒有熱水,洗澡都沒法洗。
住賬篷,吃壓縮食品,洗冷水澡這些困難如果説還能克服的話,空氣稀薄、高原缺氧對人體的侵害卻難以抵擋。
夏嘉璐:我們現在在海拔3700米,展鵬,看我嘴唇都已經發紫了,這邊含氧量不夠,就算在隧道外頭,含氧量也只有60%。
陳展鵬:對,他們説在高原地帶裏面,氧氣只有平原的60%。
夏嘉璐:所以根本沒辦法想象他們當年在隧道裏工作,空氣一定不好,而且那個時候根本沒有所謂的氧氣瓶可以讓他們稍微輕鬆一下,讓他們吸到比較充足的氧氣。
李學智:幹一會兒就得喘氣,喘不來氣,感到很累,就得休息一會兒。鏟石子,鏟幾下就喘不過氣,就得停一下。
由於當時對於高原反應的認識不足,大部分施工人員都因為長期缺氧,不同程度的患上了高原病。
李學智:缺氧,吸收不好,指甲就塌陷,然後掉頭髮。指甲塌陷以後就扁平,我現在這個指甲就有這種現象。
夏嘉璐:展鵬,你摸摸看。每一隻指甲都這樣?
陳展鵬: 是平的。
李學智:你看,都起棱。頭髮每天掉很多,一抓一大把,頭髮往下掉。
陳展鵬:可不可以給我們看看頭髮。
李學智:已經都禿了,頭髮很少。
在青藏鐵路一期工程中,大部分施工路段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在當時的條件下,高寒缺氧等惡劣的自然環境嚴重影響着施工人員的健康,同時也制約着整個工程的效率和進度。1961年3月,由於多種原因,開工兩年多的青藏鐵路宣告哈爾蓋以後的路段暫時停建。而已經開挖的2551米的關角隧道也隨即停工封閉。
1974年,停工13年之久的青藏鐵路部分重新復工,當時的鐵道兵再一次踏上了青藏高原。
李學智:把洞口打開以後,裏面有兩三米深的水,為了把洞裏面的情況摸清,因為裏面被水泡了13年,裏面有很多地方已經塌方,最後扎着木排子,劃着木排子進去,拿着手電筒照,看哪個地方。
關角隧道的地質情況非常複雜,每天從地下涌進的水量最大時有一萬多噸,而且還存在多處斷層,停工前已經開挖的部分經積水浸泡13年之後,嚴重塌方,進一步惡化了這裡的地質條件,不僅增加了進一步施工的技術難度,更危險的是塌方系數大大增加。隧道復工後,大小塌方發生了130多次。1977年2月10號的那一次塌方就發生在李學智的眼前。
李學智:1977年2月11日的時候我在隧道施工,就在前面。
夏嘉璐:前面大概多遠的距離?
李學智:離洞口一千多米,我幹了一段時間滿頭大汗,幹的比較累的時候,我一個同事替我做這個事。
主動接替李學智的那名戰士叫丁楊書,僅僅15分鐘之後,意外發生了。
李學智:突然上面發生了塌方,這麼大的石頭掉下來,一下就把他壓到石頭下。當時把他拽出來看,他滿身是血,什麼都顧不了,抱起來就往洞口搶救站跑,什麼都不知道了。
滿身是血的丁楊書最終沒能醒過來,犧牲時他年僅21歲。時隔三個月之後,4000多米長的關角隧道全面貫通。
李學智:戰友的感情是很深很深的,而且尤其他等於替我去獻出了他的寶貴生命。
從1974年復工到1977年主體工程完工的三年時間裏,包括丁楊書在內,先後有25人為建設關角隧道獻出了寶貴生命,而在整個青藏鐵路一期工程建設中,鐵道兵一共有309人犧牲,為修建這條鐵路揮灑了血汗的建設者更是難計其數。
多年來,駐守關角隧道的武警官兵,常常用自己的方式來致電和懷念在青藏鐵路建設中犧牲的先驅者。而對於李學智而言,30年來,戰友丁楊書的音容笑貌始終清晰地印在他的腦海裏,如今青藏鐵路已經全面通車運營,李學智説自己要找到丁楊書,親自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他。
李學智:小丁,我來看你了。
青藏鐵路一期工程(西寧至格爾木)1958年動工,1961年停建,1974年復工,1984年通車運營
總投資約12.25億元,參建者超過10萬
為了這次探訪,我們已經查過了大量資料,直到在這個傳説的外星人遺址附近有兩個奇怪的湖,一個是活湖,一個是死湖。
王德愷:這個是可魯克湖,是活湖。它的水會流到另外那個死湖去。
這個可魯克湖來自八音河,湖邊長着豐茂的蘆葦,清澈的湖水養育着魚蝦螃蟹,因此它是有生命的活湖。它的湖水經過聯通河注入到托素湖,就是資料上説的所謂外星人遺址旁的鹹水湖,也是我們要去的地方,但怎麼到那裏我們還沒有頭緒。
李心怡:先生,請問一下,托素湖在哪兒呢?
居民:托素湖在火車站的南面,路也不好走。
李心怡:我們開車還得開多久時間。
居民:一個多小時。
王德愷:一個多小時就到了。你聽説外星人的遺址嗎?
居民:那個我沒見過。
王德愷:那我們加快腳步好了。
雖説是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但兩個多小時我們還沒到,而且幾乎全是這樣的路段,可以説是我們有生以來最有動感的一次坐車經歷。
王德愷:師傅,還有多久時間才到啊?
司機:差不多一個多小時。
我們不得不中途下車舒緩一下緊繃的神經。這獨特的雅淡地貌是我們以前沒見過的,我們在這兒待了一會兒,但終究還是得上路,尋找傳説中的外星人遺址。
王德愷: 跟你打聽一個地方,外星人的遺址在哪兒呢?外星人的遺址你聽過嗎?在哪邊啊?
居民:在那邊。
王德愷:還要從這兒過去嗎?還要走多久?
居民:半個小時。
李心怡:開車半個小時。
有了剛才的經驗,我們已經不敢奢望半個小時就能抵達,一路顛簸後終於看見了那藍色的湖。真的下了車,眼前寂靜的湖面還是讓我很吃驚。
李心怡:到了,好漂亮哦,可是有點荒涼,好像説那個湖是鹹的。
王德愷: 因為這是死湖。
李心怡:有浮力。是密度的問題。
王德愷:應該是鹽太多,含鹽量很多,而且四週都寸草不生,跟剛才那個差很多。
李心怡:所以就是一個死湖。
王德愷:真的,不僅沒有水流進來流出去而已。
李心怡:好像風吹也不動。很慘。
王德愷:感覺好詭異。
李心怡:對。
這一帶空氣稀薄,極利於天象觀測。紫金山天文臺還在這兒設立了分站。難道托素湖是外星人反射型號的一面鏡子嗎?這只是我們的猜想。我們聽説所謂的外星人遺址,就是在托素湖國的山洞裏,有個40公分像鐵一樣的管子,傳説中是外星人插在那兒的。在湖水的一個沙石山底下,我們看到鐵欄圍起的洞口。洞其實並不深,只有3、4米,大概2、3米高,而內壁上銹跡斑斑。這就是傳説中外星人留下的鐵管子。
李心怡:你看,那個洞呀,從上面一直下來,它原來這個管子是完整的啊。一路插在這兒。
王德愷:這的就是一個管子,我不相信是什麼自然的痕跡。
李心怡:你看,鐵啊,跟石頭已經連在一起了。所以專家説應該不可能就是説把那個管子打在那個石頭裏面。
王德愷:遺留的痕跡。
這些管子到底是不是通到湖裏了呢?
王德愷:我們可以找得到湖裏的管口。
李心怡:我們去湖裏看看有沒有?
王德愷: 好。
李心怡:這個有一點像。好像一個口。
王德愷:顏色也像,鐵的顏色。
李心怡:這是鐵的管口。也許是。可是幹嘛朝天,有沒有更像的?我們再往前看看。
王德愷:好。
李心怡:真的是人工做成管子的樣子,這應該不是自然形成的,你看,還有管壁,一圈的,而且管子形狀還在。好奇怪呀。
王德愷:這裡會不會是外星人的實驗場,把很多東西都透過管子進來。
李心怡:從湖裏抽東西上來。你看,這邊也有兩個,兩個並排的。
王德愷:我看資料上説這個管子有兩千多年,可是這裡有人活動大概200、300多年。是誰把管子拿來這裡?到現在完全不可考,沒有人知道。而且他們有把這個送去化驗,説好像只有30%是鐵,其它的是不曉得什麼東西的礦物質,到現在都沒有化驗出來。
李心怡:好像在地球上現在還沒有發現。
王德愷:所以不是人類知道的礦物質。是不是外星人帶來的?到現在還不知道。
我們無法認定到底有沒有外星人來過,不過這已經不重要了,因為經過這麼艱苦的路程能夠看到這些奇怪的現象,對我們來説已經是一種恩賜和享受。
嘉璐和展鵬在關角隧道的採訪有了很深的感觸。德愷和心怡去探訪傳説中的外星人遺址,而我們則更想去看看鹽湖,也更想了解在萬丈鹽橋上的鐵路是如何鋪成的。
張羽:這兒每天都有六、七級的大風,高的時候可以達到十幾級,因為這正好是崑崙山口上的下風口,所以風特別大,説變就變。
盧秀芳:瘦人站都站不住了。這是什麼?
張羽:這應該是蒙古人的敖包,這是經幡。經幡挂在這兒,經文隨風就進行傳播了。
盧秀芳:茶卡是什麼意思?
茶卡翻譯成漢語的意思就是沿海的意思。所以説這個湖像海一樣,其實這還是青海幾個大鹽湖當中最小的一個鹽湖。
盧秀芳:可真的是一望無際。
張羽:沒錯。秀芳,你看,這塊已經是結的薄薄的鹽殼。還沒到鹽蓋的狀態,厚的達到十米,薄的是十幾厘米。
盧秀芳:光是這裡的鹽量,儲存量可以供中國人吃300年,真是太驚人了。
張羽:4.4億噸。面積有多大?105平方公里,相當於十幾個西湖那麼大。
盧秀芳: 所以從這邊到那邊水都是鹹的,大概還帶點苦味。
張羽: 對,非常濃,估計湖裏什麼都不會生的,你看這個層次,這邊是稍微濃度淡一點的滷水,那邊已經開始結晶,要結晶了。
我們坐了一個多小時的船才到達了鹽湖的中心。
盧秀芳:多漂亮。
張羽:這就是鹽花,就是鹽湖打下來的鹽花,就像礦物質結晶體一樣,水晶一樣。
盧秀芳:在太陽底下像水晶一樣,閃閃發光。
張羽:太陽好的時候,咱們站在鹽蓋上,遠處白花花的都有反光,極其漂亮。鹽湖在古代的時候,先民就開始在鹽湖採鹽了。秦漢時期就有人到這兒採鹽了。
盧秀芳: 因為它很純,也不需要提煉。
張羽:拿來直接採,直接可以食用。而且現在採集方便,那時古人怎麼採?這個厚度大概也就20厘米厚度,底下就是滷水,滷水底下就是鹽的碎粒,他就這麼鑿出一個洞,拿一個鐵勺子撈上來。
當地採鹽工人告訴我們,鹽湖上的鹽蓋最厚的地方有9.68米,在這裡採鹽非常簡單,人們只需揭開十幾厘米的鹽蓋,就可以從下面撈取天然的結晶鹽。開採過後的滷水幾年之後又重新結晶成鹽層,讓人不禁感嘆這裡的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目前通過茶卡鹽湖生産的食鹽每年多達80多萬噸,而且暢銷全國20多個省區,還遠銷國外。
離開茶卡鹽湖,我們繼續前行。路途上我們見到了一位磕長頭前往拉薩的老人。
記者: 你這樣磕長頭,磕到拉薩還要多少年?
老人:三年。去年四月份出來,冬天不磕。
記者:冬天找個地方住下來?
老人:不住,回家。
記者:冬天再回到老家去。然後春天天氣暖和了,再回到上次那個地方起點?
老人:三月一到就出來了。
記者:再回到上次磕頭的地方。
老人:今年可以到唐古拉山。唐古拉山到了就把東西放下,就回家了,明年三月份出來接着走。
記者:明年三月份再從唐古拉山再往拉薩走?
老人:接着走就是西藏,明年就到。
記者:那要很多的板子都磨掉了。
老人:一袋子。
記者:帶了一袋子的板子?
老人:這是水,喝的水。
記者:這是不是綁在腿上,綁在膝蓋上?綁在這兒的。
祝你們一路平安。
老人:好,好,扎西德勒。
記者:一路保重,扎西德勒。再見。
從老人那裏我們得知,他從家鄉磕長頭已經走了170公里,而要到唐古拉山,老人還需要風餐露宿走近千公里的路。
察爾汗鹽湖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大鹽湖,湖中儲存着500億噸以上的氯化鈉,可以供全世界的人使用一千年。與茶卡鹽湖不同的是,察爾汗鹽湖滷水中含有酶、鋰、鈉等十多種礦物質,這也是我國最大的鉀肥生産基地。我們看到公路就像一座橋浮在滷水上面,俗稱萬丈鹽橋,全長32公里,是舉世罕見的一種路橋。
張羽:現在就站在萬丈鹽橋上。看著不像橋。
盧秀芳:完全不像,應該是馬路嘛。
張羽:確實不像橋。其實它稱呼橋是因為什麼?咱們整個是站在一個鹽蓋上。
盧秀芳:現在這個橋的下面是滷水嗎?
張羽:沒錯,薄的時候有一兩米,厚的時候有20米。現在站的公路叫萬丈橋,往那邊也就50、60米就是鐵路。
盧秀芳:這就是青藏鐵路。
張羽:咱們在這兒看估計還是看不出,鹽蓋的結構到底怎麼樣的,在上面怎麼修路,我估計咱們到挖鹽的地方,把鹽蓋斷層的地方挖開,就能看到鹽蓋的結構,然後到修路的地方看築路,就知道鹽橋是怎麼搭起來的。
盧秀芳:這個地方很特別,土亮晶晶的。
張羽:現在到了採鹽的地方。實際真正採鹽的時候,挖土機把鹽蓋挖開,露出滷水,採底下的結晶鹽。
盧秀芳:那個地方好幾種顏色,上面是土,下面白白的是鹽。
張羽:實際上原來也是鹽,只不過多年的風沙、黃土結合在一起,這就是最表面的一層,和茶卡的鹽蓋不一樣,茶卡沒有土,所以是白色。
盧秀芳:你的意思是咱們腳下踩的再往深一層就是鹽水。
張羽:沒錯,現在的厚度就是2、3米,厚的地方有20米,再往下就是滷水,滷水底下就是結晶鹽。鐵路和公路修在鹽蓋上,鹽蓋底下就是滷水,所以説是鹽橋。
路上行駛時,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片片滷水。秀芳問我這樣的路基在火車通過時能夠承受嗎?遇到雨水,表面鹽溶化會不會影響火車的正常運行?這些問題我無法回答,便同秀芳一起去請教修鐵路的專家。
張羽:黃局長您好。台灣來的盧秀芳。
盧秀芳:您好,辛苦了。
黃慶華:不辛苦。
張羽:這個站正在建。我們有關怎麼修鹽湖上的鐵路跟您請教。
黃慶華:採取的辦法有兩種。第一種就是我們看到這一側,就是把鹽蓋給揭掉,然後進行中心碾壓,形成岩鹽,再撒滷水進行強度碾壓。滷水和岩鹽結合起來就變成晶體,強度很高,一層一層地填下去。為了防止雨水浸泡,在路基頂面做了一層防水膜,進行防水處理,水滲不下去。下大雨天也許沒關係。在路基的外面有一個自流井,是蒸發水分,保鹽,把水分蒸發以後,下面就變成一個鹽晶體,所以鹽的晶體強度非常高。
張羽:這塊路基防水沒問題。但是周圍如果下雨,鹽殼形成溶洞,會不會造成危險?
黃慶華:不會的。為了解決在鹽橋上列車以每小時一百六十公里,這樣一種能夠通過的速度,這塊採取的方法就是把整個鹽蓋也是揭掉,拋填片石後,就是一米到一米五進行中心碾壓,上面再鋪一層顆粒土,一層層填上去。
盧秀芳:全世界有過這個例子嗎?
黃慶華:全世界沒有的。
盧秀芳: 所以在鹽湖上建設鐵路是第一例。
黃慶華:而且修建時速一百六十公里,這樣一條鐵路標準也是沒有的。
採訪節目時,我不停地流眼淚。組長告訴我説,這由於風波含鹽所致,為了保證列車的正常通過,他們在路基和鐵軌上都涂了防腐材料,對於向芳來説,第一次見到修建鹽橋,並且是舉世無雙的鐵路感到格外的興奮。
李心怡:我今天去了活湖和死喝,我感覺很大。因為生湖什麼都有,有人、有船、有草、有小鳥,但是到死湖的時候,一片寂靜,什麼都不屬於它的,所以我的感覺就是,如果要死的話,都得死得有價值。
王德愷:我只有兩個感想。第一,我非常感謝修鐵路、修公路的人們,因為他們在那邊工作這麼辛苦,我們在這兒呆一天就已經受不了,覺得人已經被曬成人幹了。第二,我非常感謝這個建立起綠洲城市的德令哈的移民們,因為我們現在已經快要虛脫了,而他們讓我有一個嚮往的地方,我們可以回到那個綠洲城市,我覺得非常非常非常感謝。
夏嘉璐:我們今天去拍了關角隧道,在隧道裏頭拍到一半突然有人大喊火車來了。我嚇死了,我根本不管,馬上轉身就跑,一直跑一直跑我就跑到第一名了,一直被笑説,哪有逃命像我這麼快的,逃命當然要逃快一點,當時一點高原反應都沒有呢。
陳展鵬:今天的旅程終於完成了,現在我們正在等酒店,等房間。今天我們去了關角隧道,之前經常聽別人説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今天真是深深地體會到了,而且真是感受到當時的鐵路員怎樣辛苦地,用血用肉去通一個隧道,但是這些已成為過去,我們應該吸收以前的經驗,繼續方眼以後的將來會怎樣。所以我希望明天的目的地會比今天更加精彩。
盧秀芳:平常在台灣我也進廚房做飯,我從來沒有想到説隨便挖一勺鹽巴放在鍋裏,這麼簡單的動作,這個鹽巴的學問會這麼大。特別是在青藏高原,這麼高一個海拔情況之下,有湖鹽,湖鹽在提煉的過程中充滿了學問,而且是如此美麗,這個美麗讓我非常的感慨。特別是到達了當時,因為出太陽,地上全部都是鹽花,在太陽的映照之下,像鑽石一樣,這麼漂亮,我沒有想到這一勺鹽當中蘊含着這麼多的學問,這麼多的美麗,還有這麼多讓我可以説一輩子忘不了了景象。這是我今天採訪的過程當中大的感動跟感觸。
責編: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