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人與自然的和諧之路─寫在青藏鐵路全線通車之際
移動用戶
聯通用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03日 23:34 來源:新華網
專題:青藏鐵路建成通車

    新華網北京7月3日電 7月4日出版的人民日報發表記者徐錦庚 鄭少忠采寫的通訊《人與自然的和諧之路──寫在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運營之際》,全文如下:

    今年2月21日,鐵道部副部長、青藏鐵路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孫永福,榮膺中國最高環境獎──中華環境獎。

    孫永福沒把這看作是自己個人的榮耀。他深知,支撐這項殊榮的,是聳立在雪域高原的鋼鐵巨龍、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和諧之路。

    環保不是包袱是責任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是我國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最優先地區。在這裡修建鐵路,是否會對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物産生影響?是否會對高原湖泊、濕地生態系統産生影響?是否會對高原、高寒地表植被産生影響?是否會對高原凍土環境産生影響?是否會對沿線自然景觀産生影響?

    五大疑問牽動著全球的眼光。無論哪一項出現差錯,都將對青藏高原、對中國乃至對東南亞的自然地理、氣候生態造成難以挽回的不良後果。

    “環保建設不是我們的包袱,而是我們的歷史責任。”上至決策層,下至每一位建設者,都形成了這樣的共識。

    工程未動,環保先行。從規劃到設計,從施工到竣工,青藏鐵路始終貫徹環保原則。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指揮長黃弟福介紹説,青藏鐵路創造性地建立了建設、施工、工程監理、環保監理“四位一體”的環保管理體制,在中國大型工程建設中首次引進環保監理,委託第三方對青藏鐵路全線進行全程環保監控,“讓第三隻眼睛監督我們”。

    嚴格而科學的管理措施,使青藏鐵路成為中國重點工程環保的典範:首次與鐵路所經省區簽訂環保責任書;首次為野生動物修建遷徙通道;首次成功在高海拔地區種植移植草皮……

    審計署今年3月發佈的最新公告顯示,青藏鐵路建設單位安排和落實環保措施相關投資15.4億元,佔項目總投資的4.6%。這樣的環保投入,在中國乃至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絕無僅有。

    野生動物天堂依然寧靜

    在這個季節,當列車穿越人跡罕至的廣袤草原時,旅客們能有幸看到一幅詩一般的畫面:藍天白雲下,“高原精靈”藏羚羊在鐵路附近或專心覓食,或追逐嬉戲,或凝望列車,或從鐵路腹下悠閒地穿過……

    過去,藏羚羊只要一聽到車輛和人的聲音,就會倉皇逃遁,一般很難在一公里內接近。青藏鐵路建設者的關懷備至,使它們漸漸淡忘血腥的過去,開始親近人類。

    每年春夏的産羔季節,藏羚羊會集體由南向北遷徙産羔,然後攜仔回遷。此時正是鐵路施工的黃金季節,為確保藏羚羊自由遷徙,工程建設指揮部門每年都要多次為藏羚羊停工讓路,為此發生了許多趣聞軼事。

    2003年8月,為讓藏羚羊順利回遷,中鐵十四局連續停工五六天,但近千隻藏羚羊仍在工地附近徘徊,不敢穿過鐵路。面對停工造成的巨大損失,十四局指揮部心急如焚,給總指揮部發了一份《關於請求協調藏羚羊通過鐵路工地的緊急報告》電報。藏羚羊豈是人能夠協調的?總指揮部工作人員不由得哈哈大笑。急歸急,十四局最終還是耐心等待藏羚羊通過後,才重新開工。

    青藏鐵路途經的11個各級自然保護區,是藏羚羊、藏野驢、野牦牛等珍稀野生動物的天堂。為了不驚擾它們,鐵路選線儘量避開野生動物棲息、活動的重點區域。西藏段工程避開了神湖納木錯湖和林周彭波黑頸鶴保護區。其中,鐵路繞避林周改道羊八井後,延長線路30公里,為此增加投資3個億。

    為確保野生動物自由遷徙,青藏鐵路沿線精心設置了33處動物通道。據可可西裏管理局局長才嘎介紹,從2004年起,藏羚羊開始逐步適應青藏鐵路的動物通道,現在已完全適應。今年5月中旬以來,已有上千隻臨産藏羚羊安全順利地穿過青藏鐵路,進入可可西裏保護區腹地産仔。它們穿越青藏鐵路時一改過去的猶豫徘徊,大大方方地結隊通過動物通道。

    動一鍬土都要符合規定

    青藏鐵路兩側路基,綠草如茵,與周圍的草原渾然一體,鐵路附近看不到施工留下的裸露土坑。

    為保護好高原植被,在鐵路建設過程中,動一鍬土都要符合規定,取土場和宿營地全部選擇在廢棄場地和植被稀少區域。沿線嚴格劃定便道,人車不得越雷池一步,違者重罰。一名司機繞出便道10米左右,除司機受罰外,其所在項目部被罰10萬元。另一名司機不小心在便道外軋出一道車轍印,其所在項目部被罰2萬元,司機和部門領導也各被罰2000元。

    施工區內的每一塊草皮都得到了精心呵護。施工前,施工人員先將草皮切成塊,然後用鏟車將草皮連同土壤一起搬到草皮移植區,專人負責養護。路基成型後,再把草皮移植恢復到路基邊坡上。據統計,僅沿線草皮移植的花費就高達2億多元,回鋪的草皮達數千萬平方米。

    建設者還開創了世界高原、高寒地區人工植草試驗成功的先例:在崑崙山以南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段,精選適合高原生長的草種,輔以適合的噴播、覆膜等技術,盡力恢復地表植被。在沱沱河、安多、當雄等高海拔地段,進行種植和移植草皮試驗,獲得成功後在全線推廣。

    高原濕地被稱作“高原腎臟”。2003年,中鐵十三局在海拔4700米的那曲縣古露鎮建車站時,需要佔用部分濕地。十三局投資110萬元,在植被稀疏處挖掘出與濕地等深的洼地,引進濕地原水,移植車站用地上的草皮。如今,這個8萬平方米的人造濕地水草茂盛,與周圍的自然濕地一般無二。這是世界上首次在高寒地帶人造濕地獲得成功。

    國家環保總局、國土資源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等權威部門多次檢查後認為,青藏鐵路沿線凍土、植被、濕地環境、自然景觀、江河水質等得到了有效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未受明顯影響。(完)

責編:孫帥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