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李鴻昌:進一步發揮投資在促進中部崛起中的作用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19日 07:42 來源:人民日報
專題:落實科學發展觀

  人民日報消息:

  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到投資工作中──

  進一步發揮投資在促進中部崛起中的作用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是黨中央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我國新階段總體發展戰略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對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從我國的發展階段特別是中部地區的發展實際來看,實現中部崛起應當更好地發揮投資的作用,尤其要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到投資工作中。

   促進中部崛起應更好地發揮投資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但也應當看到,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中部地區不論在經濟總量上還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上,都還存在較大差距。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投資不足應該是重要原因之一。2005年,全國固定資産投資佔GDP的比重為48.6%,中部6省為44.3%,比全國低4.3個百分點;全國人均投資6776元,中部6省為4474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6%。如果同東部沿海地區相比,差距就更大。不可否認,目前全國的投資率偏高,但中部6省的投資率僅略高於經濟起飛時期的日本。因此,在我國以投資拉動為主的經濟發展初期實現中部崛起,應鼓勵資本向中部轉移,適當加大投資力度,更好地發揮投資的作用。

  同時應當看到,目前我國的發展環境和條件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中部地區在加大投資力度、實現崛起的過程中,一定要吸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教訓,堅決避免出現有增長無發展、犧牲資源和環境求發展等情況。這就要求中部地區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和投資理念,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在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實現崛起。

   發揮投資作用應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

  更好地發揮投資在促進中部崛起中的作用,應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到投資工作中。為此,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著眼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中部地區的人均GDP大大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農村人口所佔比重則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工業化水平也比全國平均水平低。因此,實現中部崛起的根本出路在於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過去的粗放型工業化道路,對能源的消耗和環境的污染非常嚴重,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不可持續的。實現中部崛起,必須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就要求中部的投資和發展,無論是對現有工業進行改造和升級還是新上項目,都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有利於實現科學發展。

  著眼于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中部的城鎮化率大大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需要大力推進城鎮化,但農村人口進入城鎮要以就業為前提,這就要求在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來推進城鎮化。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缺乏産業發展的情況下農村人口盲目涌入城鎮、導致出現大量城市貧民的教訓值得汲取。另一方面,工業化、城鎮化不能孤立發展,而且即使今後城鎮化達到了較高程度,還會有大量農民留在農村。因此,必須同時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這就要求兼顧城鎮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兩方面的投資,既推進農業現代化(包括農業工業化)、發展農産品深加工和農業産業化經營、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又推進城鎮化、打造城市群。只有科學統籌和分配兩方面的投資,使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才能既保證城鎮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又保證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到實處。

  著眼于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中部地區人口集中且農村人口比重大,勞動力就業(包括農村人口轉移就業)的壓力很大。中部地區人均收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提高居民收入的任務非常繁重。因此,在現階段強調加強投資、發展經濟,必須把促進就業和提高人民群眾收入水平作為一個重要出發點和著力點,通過投資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使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只有這樣的投資和發展,才是有活力、有後勁、可持續的。

  著眼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中部地區是我國能源、有色金屬、化工原料和農産品的重要基地,在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實現中部崛起,需要處理好發展經濟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關係。不發展、發展慢,難以實現崛起;不顧條件盲目投資、片面追求發展速度,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加快發展中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轉變增長方式,調整投資方向和投資結構。比如,避免上能耗高、污染環境的項目,鼓勵投資于再生能源項目、環保型項目,投資于農村基礎設施,投資于教育尤其是農村基礎教育等。這些方面的投資不僅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而且有利於建設和諧社會。實踐表明,投資的多少不是經濟發展是否粗放的決定性因素,投資的方向和結構以及技術含量的高低才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因此,中部地區在實現崛起的過程中,應根據自身實際,在調整投資方向和投資結構上下功夫,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崛起,使崛起真正造福於民。(李鴻昌)

責編:劉彥妤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