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最前線】ICU的“紅色娘子軍”:堅守最後一道防線

來源:央視網  |  2020年03月06日 17:32
央視網 | 2020年03月06日 17:32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記者 闞純裕 通訊員 童萱):在戰“疫”前線,有這樣一支“紅色娘子軍”,她們的平均年齡僅有26歲,她們巾幗不讓鬚眉,堅守著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用實際行動撐起抗疫“半邊天”。

  2月28日上午9時30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ICU病房裏,同濟醫院、華山醫院兩個團隊的醫生開始為王強(化名)實施有創呼吸機試脫機,他的各項生命體徵十分平穩。兩個多小時後,醫生們將ECMO管道撤除出了王強的血管,這意味著他成功脫離了ECMO支持,不久將轉到普通病房。

  上ECMO難,撤ECMO更難,王強病情的好轉,給所有的醫護人員帶來了信心。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護心隊隊長、心內科主任汪道文教授説:“ECMO的管理是個精細活兒,稍有不慎就不是救命而是致命。其中功勞最大的就是我們的護士。”

  ECMO,終極救命武器

  隨著疫情擴散,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成為定點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和光谷院區分別設立發熱門診及隔離病房,收治的都是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病人。

  臨床中,20%的危重症病人存在心臟損傷。在光谷院區疑難病例討論會上,同濟醫院護心隊隊員、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周寧提出,人是一個整體,在對抗新冠病毒時,病人心臟和肺在同時戰鬥,只有保護好心臟,病人才有可能全身心地去對抗肺部感染。

  儘管被稱為“續命神器”,但在平常,ECMO並不是常規的治療手段,很多醫護人員沒有參與過操作流程培訓。光谷院區重症ICU裏,負責ECMO操作的專科護士只有管志敏一個人。

  “王強上了ECMO的第一個星期是我最痛苦的時候!沒有人能夠接替,電話頻頻響起,我整晚睡不著覺!”管志敏回憶説。

  “一人一策”的精細管理

  雖然平時能夠熟練操作醫療設備,但為王強ECMO上機過程中,管志敏還是遇到了不少困難。

  首先是氧源和空氣源的問題。以往ECMO設備由醫院進行中央供氧,但現在因新冠肺炎,全院病人都在用氧,氧壓不穩定,機器會不停報警,管志敏只能使用移動氧氣瓶進行手動調節。

  為了保險起見,管志敏提前兩個多小時進入到ICU,調整ECMO設備上的各個參數,連接移動氧氣瓶,一點點手動調節,最後找到一個合適的氧壓值。

  “最難的不是技術層面,而是心理壓力。”同濟醫院心內科主任汪道文教授介紹,“ECMO一分鐘兩三千轉,一旦操作不規範,不僅會連累其他設備的運轉,毀掉整個系統,甚至讓病人的血噴濺到整個病房。”

  最初,管志敏每天都會在ICU病房裏待很長時間,以保證其他護士掌握護理操作要點、儀器報警的處理流程以及緊急情況下的應對措施。

  竭盡所能地堅守

  ECMO從置管到拔管的9天時間裏,同濟醫院護理團隊7人和華山醫院醫療隊6人專班守護,4小時輪一班,24小時堅守。

  一天晚上8點,剛剛交完班,值班的陳紅護士聽到儀器突然報警。“不能慌,想一想哪出錯了!”她讓自己冷靜下來,一邊排查管路,一邊呼叫醫生幫忙聯絡護心隊。在排查所有外界因素後,儀器警報仍未消除,陳紅立即啟動手搖泵以保障患者的灌注。30分鐘後,護心小分隊周寧、汪璐蕓醫生和管志敏、張盼盼護士緊急趕到病房。他們推測是因為病人體位稍有改變,管路口便會緊貼血管壁,從而導致血液流量下降。由於調整及時,病人轉危為安。

  “需求就是命令,一分一秒都是生命在等待。”護心小分隊的每一個人都在努力著從死神手裏把病人搶回來。

編輯:闞純裕 責任編輯:王敬東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戰疫最前線】ICU的“紅色娘子軍”:堅守最後一道防線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