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二十年】琴弦撥動的旋律,奏響兩地文化的合唱

來源:央視網  |  2019年12月19日 09:41
央視網 | 2019年12月19日 09:41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 (記者 王甲鑄 劉春妍 唐詩穎 羅舒騫) 10月30日,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合唱團與澳門樂團在澳門聯袂演繹了《黃河大合唱》《七子之歌·澳門》等名曲。三天后,三團返回北京,在國家大劇院再度奏響經典旋律。此間,在兩地的演出均一票難求。

  三個月前,7月19日,“擁抱時代 繼往開來”澳門青年交響樂團從澳門來到北京,該團第十二次海外巡演首場演出在北京國家圖書館藝術中心進行,現場座無虛席。

  這兩次演出都有一個相同的背景,即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和澳門回歸祖國20週年。一樣的樂譜,不一樣的樂隊和聽眾。音樂作為一種通用的世界語言,在把最美的感官享受傳送給觀眾的同時,在內地和澳門的文化交流中也越來越多的成為往來溝通、表情達意的橋梁。

  兩地三團共演《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演出現場(國家大劇院供圖)

《黃河大合唱》演出現場(國家大劇院供圖)

  呂嘉,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音樂總監與首席指揮,同時也是澳門樂團的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談及兩地樂團在一個多月之前的合作,他説,今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週年、澳門回歸20週年、中葡建交40週年,因此在澳門由兩地樂團合作演出《黃河大合唱》有特殊的意義,而這首作品的作者冼星海的出生地就在澳門。

  成為澳門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之前,呂嘉在2004年曾受邀前往澳門演出。彼時,這座回歸不久的城市給喜歡歷史的他留下深刻印象。“澳門歷史的五百年就是中國和西方交流的五百年,利瑪竇、孫中山、林則徐、冼星海等都曾和澳門有過交集,而且澳門的建築中西搭配,有葡萄牙風格,還有中式嶺南特色。”

呂嘉指揮樂團演奏。(國家大劇院供圖)

呂嘉指揮樂團演奏。(國家大劇院供圖)

  上世紀六十年代,呂嘉出生於上海一個音樂世家,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後,前往歐洲深造,幾十年來在世界各地演出超過兩千場,被國外媒體譽為“世界上最好的指揮家之一”。

  2009-2010音樂季,經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多次相邀,呂嘉正式出任澳門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他們的誠意打動了我,我問他們請我去做什麼呢?他們説希望將來澳門樂團成為澳門文化的一張名片,澳門文化不光有博彩業。”

  十年來,呂嘉每年都要在澳門工作十四五個星期的時間,總演出場次已經接近兩百場,這讓他有了更多時間和機會去深入地了解澳門。

  “回歸之後澳門在文化上投入了很大力度,比如説博物館免費,音樂會門票有補貼,學生和老年人幾乎都可以免費進入,最貴的音樂會票不會超過兩三百,專業的音樂廳也正在籌備建造中,”澳門特區政府這種對待文化和音樂的態度讓呂嘉極為讚賞,而效果也顯而易見,他第一次在澳門演出時只有三四百名觀眾,現在十四五年過去了,每場演出的觀眾都能達到一千多。

  青交團 澳門文化發展的符號

在免費提供的華隆工業大廈二層,年輕的澳門青年交響樂團成員們在認真排練。

在免費提供的華隆工業大廈二層,年輕的澳門青年交響樂團成員們在認真排練。

  在引入呂嘉這樣專業音樂人才的同時,澳門本地樂團也在蓬勃發展。

  12月12日傍晚,澳門老城區內一處工業大廈三層,從各學校下課而來的學生們陸續走進一家經改造裝修的廠房,準備樂器一一就位。晚上6點半,隨著著名青年指揮家廖國敏手中指揮棒的起落,一曲《我和我的祖國》悠然響起——澳門青年交響樂團這一天的排練正式開始。

  1997年,澳門青年交響樂團由當地音樂家許健華、汪加、梁健行發起成立。樂團初創,這個“以人為本培養人才,以樂會友宣傳澳門”為宗旨的非營利團體甚至沒有一個固定的排練場所,後來,在現任全國政協常委、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會長廖澤雲等多位社會知名人士的贊助下,才有了現在的排練場地。

澳門青年交響樂團成員全部由當地青少年組成,自1997年成立後,該樂團已進行上百場演出。

澳門青年交響樂團成員全部由當地青少年組成,自1997年成立後,該樂團已進行上百場演出。

  今年7月19日,澳門青年交響樂團第十二次海外巡演在北京國家圖書館藝術中心拉開序幕,演出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選入2019年內地與港澳文化交流重點項目之一。演出當晚,各界觀眾慕名而至,現場座無虛席。

  澳門青年交響樂團理事長許建華説,這次到京巡演加深了樂隊成員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認知,同時接觸國際舞臺,推廣澳門多元文化,彰顯了澳門青年樂手的實力。

  如今,樂團已經圓滿完成了超過700場在世界各地的演出,在接受來自世界各地音樂家訓練的同時,造就了70多位團員走上音樂專業之路,孕育了澳門本地第一代音樂家,樂團也被譽為“澳門文化發展的符號”。

  當一座橋 讓澳門樂團走向世界

排練廳一角

排練廳一角

  排練結束,年輕的學生們陸續離開,消失在澳門老城區繁密的人流裏。十年來,呂嘉也一次次走在澳門老街道上,走進這樣的人流裏,去吃早飯,用新學的粵語和老人們聊天,或者只是買一個小物件……曾在南歐生活了二十年的呂嘉喜歡這樣節奏相對舒緩的澳門。

  呂嘉説,音樂沒有國界,沒有語言隔閡,沒有種族隔閡,沒有歷史隔閡,沒有傳統文化的隔閡,當他在北京和澳門兩地演出,儘管面對不一樣的樂隊、不一樣的音樂廳和觀眾,但音樂本身沒有變化,樂譜是一樣的,在世界任何地方音樂上的交流都不會有隔閡。

  呂嘉希望自己作為一個橋梁,能把澳門音樂文化傳播到全世界,讓澳門樂團成為“一國兩制”在澳門特區的一張文化名片,而這本身也是中國文化自信的表現。

編輯:張曉琳 責任編輯:羅川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回家二十年】琴弦撥動的旋律,奏響兩地文化的合唱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