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後代取名為“兵”,他要跟黨走、當好兵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2019-8-7 第1055期 A-A+

1

央視網消息:“快點!再快點!馬上到終點了……”七月麗江的天氣,要麼疾風驟雨,要麼烈日當空。訓練場上,“火焰藍”尖子兵比武集訓如火如荼地開展,擔負教學骨幹的楊兵在負重5公里越野的終點,手拿秒錶給集訓隊員掐著時間。楊兵來自四川寶興,1993年9月出生,2011年12月入伍,現任雲南森林消防總隊麗江支隊古城中隊一班班長,中共黨員,三級消防士。

楊兵家住夾金山下,這是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他的阿祖(曾祖父)牟紹清是一名紅軍班長。1951年,阿祖在一次武裝清匪戰鬥中中彈負傷,不治身亡成為烈士。犧牲前,阿祖對家人説,跟著紅軍走,他從沒後悔過。楊兵出生後,家人將其漢族名取作“兵”,想讓他像阿祖一樣跟黨走、當好兵。

2

18歲那年,楊兵秉承祖輩殷切期望前往雲南參軍入伍、尋根軍旅。然而,一直生活在藏語語境裏的他剛到新兵連就遇到了語言障礙。“點名聽不懂領導在講什麼,訓練聽不清口令,做動作總是慢半拍”,楊兵這樣描述新兵連時自己的窘境。

面對困難,他沮喪流淚過,不過,倔強的他從不言棄,他從識字讀報開始,買的《新華字典》被翻爛,一張報紙被他讀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字跡模糊。最終楊兵當選為原武警森林部隊第三屆黨代會代表。

然而,他蛻變為訓練尖子前經歷的“魔鬼式”訓練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剛選入總隊尖子兵集訓隊時,他屬於墊底水平,但他不拋棄不放棄。“每天背23公斤背囊狂奔3趟負重12公里,扛圓木扛到汗水浸濕外衣才回去休息”,最終楊兵在比武時獲得個人綜合成績第三名並立功。

3

楊兵是公認的技術能手。為了掌握新配發的消防車操作要領,儘快轉化為戰鬥力,他連續5天鑽進車裏琢磨,最終不僅熟悉了裝備性能,還琢磨研究出了“泵車結合,以水滅火”戰法。

2014年3月,古城區紅水塘村發生森林火災,在無法直接撲打的情況下,楊兵帶消防車抵近火場,熟練使用創新戰法,成功阻隔了山火向相鄰的國家重點林區景區玉龍雪山方向蔓延。

在戰友們看來,楊兵是一名血性陽剛又和藹可親的好班長。他樂於助人,先後在搶險救援和維穩任務中轉移救助群眾上百人。“平時幹活搶著上,好處卻經常讓給別人,上山滅火時他總會將自己的乾糧給養分給別人”,消防員王傑這樣形容楊兵。

4

楊兵曾兩次在緊要關頭救助戰友。在古城區七河鎮一次滅火作戰中,由於風向突變林火迅速蔓延,中隊緊急撤離避險,新兵小曾不見身影,他立馬原路返回尋找,發現體力不支的小曾由於沒有上過火場,緊張地杵在原地不知所措,大火緊跟在身後襲來。楊兵一個箭步向前抱住他,順勢將他背上的水袋摔在地上,一起滾進火燒跡地脫離了險境,楊兵臉上卻從此留下了2道被火焰灼傷的疤痕。

5

2017年1月,玉龍縣石頭鄉發生森林火災,火借風勢迅猛發展,嚴重威脅山下利苴村近百戶人家和2個變電站安全,危急時刻,楊兵主動請纓,帶領黨員突擊隊用油鋸、砍刀開設隔離帶。他擼起袖子大聲喊道:“我們就是用手刨也要刨出一條路來,堅決把火擋住!”最終,成功開設出一條長500米、寬3米的防火隔離帶,為部隊依託隔離帶阻擊大火立了頭功。“休整時,我看到楊兵雙手到處都是傷痕,但他説沒什麼大不了的,忙著組織檢修機具,準備轉戰另一條火線”,副班長陳剛如是説。

6天5夜的滅火作戰中,楊兵面受炙烤,背受冰寒,面對熊熊火焰,他和另一名滅火機手配合,一人降溫,一人切割火線,部隊艱難跟進撲打,行動結束後,楊兵在火燒跡地邊困得睡著了,大家都不忍去打擾他,只想讓他多睡會。

5月下旬以來,麗江旱情嚴重,楊兵3次帶著班組和消防水車,前往古城區文化街道辦事處、金安鎮等地農戶家中和田間地頭抗旱救災,緩解了人畜飲水困難、苗木枯萎之急。到一名五保戶家中送水時,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奶奶望著楊兵,露出讚許的笑容。“能這麼零距離地竭誠為民,這就是價值所在,也是一種幸福。”楊兵這麼覺得。

(聯合推出:央視網 應急管理部新聞宣傳司 編輯:弟辰晨)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