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在各大高校,互聯網課堂已隨處可見。譚凱興攝/光明圖片
今年,內蒙古推出的一檔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電視理論群口秀節目《開卷有理》,受到80後、90後的熱烈追捧;其中第一季的節目主題曲《馬克思是個90後》,也從電視欄目火到微信朋友圈,吸引了眾多青年學生關注。當下,各高校都面臨著如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隨著國家近年來提出媒體融合發展戰略的實施,融媒體的活力,為高校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帶來了新的契機。
多媒融合,構建信仰共同體
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然而現在不少高校關於馬克思主義的教材內容枯燥乏味、理論艱深,很難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包含很多“吸睛”指數高的故事、詩歌、格言、歌曲等內容。高校要充分挖掘馬克思主義的符號價值,緊密結合大學生思想的新變化,與時俱進地將符合時代精神的元素注入經久不衰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符號中。
但如果僅僅依靠紙媒,在“注意力”資源稀缺的時代明顯勢單力薄。美國媒介研究學者尼爾·波茲曼認為,不同形式的媒介符號,影響受眾對於意義的解讀,特定內容只有搭配適當多樣的形式,才能引起受眾的視覺關注。所以,高校教師要突破傳統教育空間的局限,可將校園裏的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新興媒體上。
可以採取的措施有:改進紙媒內容的製作與呈現方式,讓學生自由參與內容的策劃與生産,利用二維碼、APP、微信公眾號等創建線上、線下社群,通過評論、轉載、點讚、打賞等行為傳播,集互動、體驗、學習于一身;通過“碎片化”處理,進行多屏互動,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總之,力爭通過平面媒體、網絡媒體、移動媒體、校園廣播和電子閱讀欄等全媒體渠道多管齊下,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全媒體生産和全介質傳播。
融媒場域,翻轉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編者注:指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去使用優質的教育資源,不再單純地依賴授課老師去教授知識)不斷顛覆基於印刷術的傳統課堂的教學流程和結構,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依據這種教學模式,課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豐富的網絡資源完成對重大熱點課題的剖析與討論,課後學生則可以通過微電影、直播、微博微信、貼吧論壇等平臺,填補基礎信息的空缺。
融媒場域中,如何翻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筆者認為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首先,高校教師要設置社會議題,引導輿論方向,一方面在課堂上通過議程設置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提高學生的參與性與積極性;另一方面,作為意見領袖要深入學生群體輿論的核心地帶,加強學生的情感認同。其次,高校要打造學生的“隨身圖書館”,創建網上精神家園,充分利用新媒體創造虛擬學習空間。最後,高校要依靠學生社團、黨團組織、新聞傳媒等社群,舉辦校園文化活動,通過開辦演講比賽、話劇表演、動漫創作、徵文比賽、微視頻創作等線上線下活動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移動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學生和教師長期不懈的努力。而在媒體融合的大環境下,唯有不斷進行內容創新,才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王道。
(作者:白冰 葛鑫 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