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民族音樂史上,陜北民歌佔據着重要的地位,而《蘭花花》無疑是陜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這首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歌曲,以質樸、高亢的旋律,述寫了陜北女子蘭花花為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而艱難抗爭的故事,自上個世紀30年代以來,劉燕平、郭蘭英、王昆、阿寶等藝術家都曾以不同的風格演唱過《蘭花花》,其還曾以影視劇主題曲的形式為廣大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又窮又傻的“趕羊”娶蘭花花
以製作歌劇見長的國家大劇院,從民歌《蘭花花》中得到了內容靈感,力邀作曲家張千一、編劇趙大鳴、導演陳薪伊組成創作團隊,經過6年的重新構思與推敲,嘔心創作推出了中國原創歌劇《蘭花花》,於2017年國慶節期間首演問世。該劇一經上演便在樂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全國各地的專業人士紛紛前往北京觀看演出,並給出了極高的評價。西安音樂學院教授王安潮曾發表評論:“《蘭花花》以濃郁的中國特色民間故事、典型的意大利歌劇藝術表現手法、新穎別致的藝術效果,展現了中國歌劇在近百年曆史探索中的新思考,展現了戲劇舞臺藝術在當下發展語境中中西融合的新樣態。”作曲家朱嘉禾在觀看演出後十分激動:“有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歌劇《蘭花花》將會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繼首演之後,時隔一年,國家大劇院中國原創歌劇《蘭花花》將在2018年12月20日至25日開啟第二輪精彩演出。
周老爺想出移花接木的辦法,讓蘭花花嫁給羊倌“趕羊”
人們抓來駱駝子,請德高望重的鄉紳周老爺主持公道
國家大劇院選擇蘭花花的故事創作歌劇,不僅是因為這首民歌在中國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更是看中其背後蘊含的更深層次的意義——在千百年來的中國社會,特別是最廣大的農村社會中,存在着形成已久的倫理道德、禮教文化與個人情感命運之間的衝突。這種衝突為戲劇和音樂提供了強大的結構基礎。編劇趙大鳴為歌劇《蘭花花》創作了全新的劇情和角色,使整劇的劇情跌宕起伏。在他的筆下,質樸剛烈的蘭花花、表裏不一的周老爺、卑微隱忍的趕羊,他們都在各自的生命軌道上艱難地生存,在小小的蘭家河開啟了一場人性的殊死搏鬥。創作團隊通過對平民眾生的細膩刻畫,滲透反映出大時代的厚重內涵,給觀眾留下久久難忘的心靈觸動。
蘭花花和駱駝子一對有情人被迫分離
蘭家河眾人聽聞“趕羊”居然要娶蘭花花炸開了鍋
作曲家張千一在這部歌劇中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不但有嚴謹、精妙的構思,還做出了許多大膽的嘗試,可謂是中國歌劇創作的一次成功探索。他在劇中大量運用了復調思維,開創性地在中國歌劇中使用賦格寫作了序曲。這一嘗試並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因為他從文學臺本中多舛的人物命運中感受到,只有賦格這種多聲部的交織才足以表現蘭花花性格中的多重側面,才能更深入地表現出人性和命運的複雜、未知與多變。在旋律的寫作上,張千一吸收了陜北民間音樂元素,運用了“苦音”和“哭音”等陜北特色音程,讓觀眾感受到濃郁的陜北風味。而在樂隊中,張千一加入了板胡、管子、大笛、鐃鈸等民族樂器,形成了豐富的音響場,處處體現着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和濃墨重彩的中國風貌。歌劇《蘭花花》不但具有高超的專業技術水準,還兼具了旋律性、可聽性,讓普通觀眾也享受其中。《三聯愛樂》編輯李崢認為:“作為一部中國歌劇,《蘭花花》是少有的具有很強旋律性的作品,這順應了時代的潮流。音樂歷史進入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歐洲作曲家們的創作開始往回走,主要表現就是拋開先鋒派的不協和轉而注重旋律性——或可稱為一種新浪漫主義,這股潮流一直延續至今。由此觀之,國家大劇院的這部歌劇是緊隨時代精神的,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創作。”
洞房裏,蘭花花拒絕“趕羊”近身
本輪演出,將由指揮家呂嘉執棒眾青年歌唱家李欣桐、楊琪、關致京、楊毅、薛皓垠、扣京、張英席、李揚、劉嵩虎、王鶴翔、郝苗等青年歌唱家,與國家大劇院合唱團、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合作演繹。導演陳薪伊也將帶領主演們,進行角色演繹的不斷推敲和舞臺呈現的深入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