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7日晚,國家大劇院2018年度“醇·萃古典”系列音樂會又一場重磅演出落幕,著名作曲家、指揮家潘德列茨基和著名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以及指揮家馬切克·特瑞克同臺,攜手華沙交響樂團一起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震撼人心的音樂會,為潘德列茨基大師的85歲生日獻上祝福。此次也是潘德列茨基大師首次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
著名作曲家、指揮家潘德列茨基和著名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以及指揮家馬切克·特瑞克同臺。 牛小北/攝
潘德列茨基首登國家大劇院
演繹德沃夏克經典名作
潘德列茨基在中國樂迷心中絕對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他與中國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早在1998年,潘德列茨基就在北京親自指揮過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那也是他第一次將自己作品的“冰山一角”展現給中國觀眾。在創作之外,潘德列茨基還是一位涉獵廣泛的指揮家,他在中國舞臺上不僅指揮過海頓、貝多芬、舒伯特、肖斯塔科維奇等作曲家的交響作品,還對中國風格的音樂表現出強烈興趣。同時,此次登臺的華沙交響樂團也是中國觀眾的老朋友,2015年樂團首次開啟中國巡演,在國家大劇院舞臺留下了來自肖邦故鄉的聲音,此番再度回歸大劇院,為致敬潘德列茨基大師,樂團不僅由大師親自指揮呈現了德沃夏克的《第七交響曲》,並在潘德列茨基創作的《第二小提琴協奏曲“變形”》中展現了對演繹現代作品的自信與熟稔。
音樂會上半場由潘德列茨基執棒華沙交響樂團演繹了德沃夏克的《第七交響曲》。 牛小北/攝
此次是潘德列茨基首次亮相國家大劇院,而這次登臺距離他首訪中國已經過去了整整20年。音樂會上半場由潘德列茨基執棒華沙交響樂團演繹了德沃夏克的《第七交響曲》。大師雖已高齡,但颱風依然大氣穩健,對德沃夏克這部轉型之作的掌控遊刃有餘。在這部作品中,德沃夏克融入了波西米亞民間音樂語匯,同樣善於在民間音樂素材中生發創作靈感的潘德列茨基顯然對這部作品有著強烈的共鳴,從第一樂章悠揚的牧歌主題到第三、四樂章的濃厚鄉土色彩,大師仿佛為觀眾描繪出了一幅18世紀捷克田園生活的畫面。這首演出曲目也與潘德列茨基20年前首次來中國指揮的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遙相呼應,再次為北京樂迷獻上純粹的東歐風情。
穆特率先演奏了潘德列茨基經典小提琴獨奏作品《弗利亞舞曲》。 牛小北/攝
小提琴大師穆特演奏兩首潘德列茨基作品
致敬大師85歲生日
作為本場音樂會的獨奏家,一直以來,安妮-索菲·穆特在樂迷心中的地位都堪比“女神”。從卡拉揚時代至今,穆特創造了女性小提琴家的不老傳奇。尤其是近年來,為了古典音樂事業更加多元化的發展,她的演奏開始增加現代音樂的比重,潘德列茨基就專門為她量身打造了《第二小提琴協奏曲“變形”》。音樂會的下半場,穆特率先演奏了潘德列茨基經典小提琴獨奏作品《弗利亞舞曲》。這部由穆特本人首演于2013年的獨奏作品體裁上效倣了傳統舞曲“弗利亞”的形式,但從旋律風格而言則極具當代特徵。在演奏中,穆特展現出的非凡技巧令全場觀眾折服,她既將作曲家用到的現代音樂技巧表現得淋漓盡致,也對具有民間舞曲特徵的樂曲氣息和句法有著精準掌控。
穆特攜手指揮家馬切特·特瑞克和華沙交響樂團為觀眾獻上《第二小提琴協奏曲“變形”》。 牛小北/攝
《第二小提琴協奏曲“變形”》則由穆特攜手指揮家馬切特·特瑞克和華沙交響樂團為觀眾獻上。穆特與樂團的細膩演繹令人陶醉,一部擁有深奧哲思性的現代派作品,卻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被觀眾完全接納,穆特的演奏溝通了“傳統”與“現代”的審美,激情澎湃卻又不失女性的柔美氣質。“變形”是現代藝術發展當中一個重要的審美取向,潘德列茨基的這部作品雖然保留了傳統小提琴“協奏曲”的框架,但在創作變奏時採用了“動機變形”的結構,而不是“主題變奏”。穆特對這部作品包含的概念和人文精神了然於心,她的表達既展現了對音樂表演藝術未來發展的探索,也致敬了傳統的音樂風格和技術。
在大師俱樂部門口的簽售區,現場樂迷自發為大師唱響生日歌。 牛小北/攝
在大師俱樂部門口的簽售區,現場樂迷自發為大師唱響生日歌。 牛小北/攝
在音樂會結束之後的簽售環節,來到現場等候簽售的眾多樂迷還參與了國家大劇院為潘德列茨基大師特別策劃的慶祝85歲生日活動。在大師俱樂部門口的簽售區,現場樂迷自發為大師唱響生日歌,國家大劇院工作人員則為大師獻上了精心準備的生日蛋糕,令大師在感到驚喜的同時也倍受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