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遵義:傳承革命優良傳統 邁上創新發展之路

 

CCTV.com  2009年12月16日 17:0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經濟日報  

  遵義是一座英雄的城市。1935年1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遵義並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

  遵義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滿目蒼翠,氣候宜人,擁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等美譽。在這裡,人民安居樂業,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處處煥發出勃勃生機———

  老紅軍王道金告訴記者,在他1935年隨中央紅軍長征抵達遵義時,這個當時只有5萬人的黔北小城裏連普通的汽車路都沒有,只有一些窄窄的馬車路,從貴陽到遵義要走好幾天,大米、布匹都需要背夫從廣西、雲南背過來賣。

  1965年5月1日,遵義火車站建成通車。鐵路工人王年明老人回憶説,記得當時不少遵義人步行10余公里,來看火車。上世紀60年代,遵義火車站每天只有兩三趟列車通過,只能通往貴陽、昆明、成都幾個方向,火車時速也只有20公里至30公里,從貴陽到遵義要七八個小時。

  時間又過去44年。2009年記者由貴遵高速公路從貴陽抵達遵義,只用了不到2個小時。現在,貴遵高速公路、遵崇高速公路均已建成通車,茅臺高速公路也即將通車,赤水河航道升級改造已經完成,還開通了直達京、滬、穗的始發“紅色旅遊專列”,遵義的公路通車里程,已由1952年的655公里增加到2.3萬公里。

  “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分銀。”這曾是多少年來人們對黔北的評價,但交通的大發展已經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遵義幾十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遵義市委書記慕德貴介紹説,1949年,遵義地區生産總值為1.42億元,人均僅40元,其中一産佔到77.46%;2008年,遵義地區生産總值達655.73億元,人均9570元;財政總收入突破百億元,達到102.67億元。整體上遵義已從傳統農業經濟進入了工業化中期初始階段,人民生活由解決溫飽到實現整體小康再到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

  紅色旅遊帶來新機遇

  在遵義市紅軍街街口的一家雜貨店裏,記者發現在這裡能買到23種瓶裝飲料,光涼茶就有3種。開雜貨店的田秀英是遵義人,她微笑著説:“現在我們這裡天南海北來旅遊的人越來越多,所以多準備幾種飲料,滿足眾人需要嘛。”

  田秀英的話,正是遵義“紅色旅遊”發展的寫照。作為國家重點培育的12個“重點紅色旅遊區”之一,紅色旅遊已成為遵義市新的經濟增長點。遵義紅色旅遊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王志力介紹説,目前遵義市有旅遊企業300多家,從業人員達10余萬人。2003年至2007年,全市累計接待遊客2000多萬人次,累計收入180多億元,分別年均增長40%和36%,其中紅色旅遊人次和收入佔總量的40%和38%。2008年,全市旅遊接待人數達到1154萬人次,其中紅色旅遊接待519萬人次,綜合收入39億元。

  從去年9月開始,遵義會議紀念館和紅軍總政治部等一系列革命舊址開始免費向遊客開放,遵義的“紅色旅遊“進入了做大做強旅遊體量、延長産業鏈條的新階段。現在一條紅軍街串起了各個景點,遊客可以在這裡欣賞紅色歌舞,購買紅軍草鞋、竹筒等紀念品,還可以品嘗小米飯、南瓜湯……紅色旅遊還給遵義帶來了新的就業機會和發展機遇。今年3月,中專畢業的小李開始在紅軍街上的一家旅遊紀念品商店上班,她給記者看上月的銷售記錄,46種商品共銷售4萬多元,“我們店的售貨員去年只有3個,今年增加到6個,同學們都説我找了一份好工作。”小李高興地對記者説。

  “四在農家”帶來新面貌

  “唱花燈”是遵義農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遵義會議紀念館展出的一把“紅軍壺”旁邊,記錄著遵義農民和紅軍魚水情深的“花燈”:“紅軍送我一把壺,裝進涼水當吃肉,窮人吃了壺中水,千年窮根要拔除。”今天,遵義農民又唱出了歌頌美好生活的“花燈”:“一號文件政策好,四在農家生活甜。推倒土墻茅草房,蓋起瓊樓小別墅,土灶土爐成過去,燃起沼氣電磁爐。”

  以富、學、樂、美為主要內容的“四在農家”創建活動,是遵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抓手,創建活動以“富”為核心,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茶葉、辣椒、中草藥等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讓農民鼓起了腰包,沼氣循環利用清潔了環境,保護了生態,鄉村旅遊異軍突起,成為農村建設新的經濟增長點。

  農民富裕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被提高到新的水平,通過廣泛開展農村適用技術培訓和農民工技能培訓,培養了一批新型農民。據統計,全市共舉辦各類培訓27766場次,培訓農民84萬餘人次。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遵義堅持開展送“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和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組建農民文化宣傳隊伍,挖掘農村花燈、秧歌等民間藝術,全市常年活躍在農村的各種文藝宣傳隊伍近千支,每年為群眾演出上萬場次。

  到2008年底,遵義的“四在農家”已覆蓋1300多個村、62萬農戶,255萬農民受益,受益農戶達40%,群眾真正得到了實惠:一是收入普遍增加。各創建點農民人均純收入普遍高於全市平均水平200多元,達到3500元以上;二是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遵義市紅花崗區勤民村村民陳良波這樣形容:“走路不濕鞋,吃水不用抬,燒飯不用柴,村寨靚起來。”

  社會保障帶來新生活

  31歲的遵義市民張靜腰部患有疾病,她告訴記者:“參加醫療保險前,在大醫院看病,一個療程10天花費2000元,還不能報銷;參加醫療保險後,在社區醫院看病,一個療程10天花費500元,參加醫療保險可以報銷70%,我個人只花費150元。我們再也不用為看病貴、看病難發愁了。”遵義市紅花崗區街道辦事處衛生服務中心醫務科負責人王宗繼説:“我們醫院原來有20張病床,現在已經發展到80張床位了。”

  遵義市2007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首批79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城市之一,截至2009年4月30日,遵義市參保人數已達529957人,實際居民參保率達78.8%。

  隨著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普及,居民醫療保障水平明顯提高。遵義市社會保障事業局副局長王艷霞介紹説,試點工作啟動至今,享受醫保待遇的人員逐月增加,截至到2008年12月31日,全市已有40235人(次)享受了居民醫保待遇,統籌基金支付4474.11萬元。

  在農村,遵義率先建立農村低保制度、計生家庭養老保障制度,並在鄉鄉建立起敬老院,其中農村低保通過不斷擴面提標,現在14.5萬戶近33萬困難群眾實現應保盡保。2008年,544萬遵義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2.4%。

  1949年,遵義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8元,2008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52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300元,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慕德貴表示:“老區人民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應當努力解決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真正做到‘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責編:李斐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