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南泥灣革命舊址

CCTV.com  2009年07月13日 13:4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  

南泥灣革命舊址

南泥灣革命舊址

南泥灣

南泥灣

    南泥灣革命舊址位於延安城東南45公里處。南泥灣是中國共産黨軍墾事業的發祥地,是南泥灣精神的誕生地。百年前,這裡人煙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産和經濟都十分繁榮。到了清明中期,清統治者挑起回漢民族糾紛,互相殘殺,使這裡變成野草叢生、荊棘遍野,人跡稀少,野獸出沒的荒涼之地。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蔣介石國民黨軍隊向共産黨、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發動了大規模掃蕩,並調集幾十萬軍隊包圍陜甘寧邊區,實行嚴密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叫囂著要“餓死八路軍,困死八路軍”。當時,邊區地廣人稀,土地貧瘠,僅有140萬群眾,要擔負起幾萬幹部、戰士和學生的吃穿用,實在是一件難事。正如毛澤東説的那樣“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在這嚴峻的歷史關頭,1939年2月黨中央、毛澤東及時地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和“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動員廣大軍民開展大生産運動。1940年,朱德總司令根據中共中央關於開展大生産運動的指示精神親赴南泥灣踏勘調查,決定在此屯墾自給。1941年春,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九旅長兼政委王震的率領下,奉命開進南泥灣,披荊斬棘,開荒種地,風餐露宿,戰勝重重困難,量的物質財富。

 

南泥灣精神

   南泥灣精神,是以八路軍第三五九旅為代表的抗日軍民,在著名的南泥灣大生産運動中創造的,是我軍在困境中奮起、在艱苦中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1941年,為擺脫困境、戰勝敵人的封鎖,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號召邊區軍民積極開展大生産運動。八路軍第三五九旅奉命開赴南泥灣屯田墾荒,在“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産自給保衛黨中央”的口號下,指戰員披荊斬棘,艱苦奮戰,實行戰鬥、生産、學習三結合,戰勝了重重困難,把一個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的好江南”,成為全軍大生産運動的一面光輝旗幟,也同時創造了寶貴的南泥灣精神。南泥灣精神,概括起來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同心同德、團結奮鬥”。南泥灣精神的宣傳推廣,極大地激發了抗日軍民的生産熱情,陜甘寧邊區出現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百業繁榮的可喜景象,為中國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開發前的南泥灣,是一片雜草叢生、豺狼成群、沒有人煙的荒野。三五九旅積極響應毛澤東同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披星戴月,開荒種植,養豬燒炭,興辦商業和各類工廠,開展勞動競賽,不僅逐步做到糧食、經費全部自給,而且在1944年還向邊區政府繳納公糧一萬擔。

  同心同德,團結奮鬥。大生産運動中,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以身作則,&&參加勞動。在三五九旅,上自旅長,下至勤務員和炊事員,一律編入生産小組,同甘共苦,戰勝困難。正是靠著這種同心同德、團結奮鬥的精神和作風,根據地軍民憑著自己的雙手,不但擺脫了困難,而且創造了世界上少有的奇跡。

責編:劉瓊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