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領袖毛澤東,不僅在詩詞創作上獨領風騷,令“千古詞人共折腰”,而且在巧用歷代詩詞妙句上,也是超古冠今的高手。他對歷代許多詩詞,能倒背如流,在各種場合的談話和行文中,信手拈來,使之大為生色,巧妙地説明問題,自然、含蓄而又灑脫地表達思想感情,令人拍手叫絕。毛澤東對歷代詩詞的古為今用,簡直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奇妙境界。
不凡的明志
1910年初秋,年僅17歲的毛澤東離開閉塞的韶山,到離家25公里外的湘鄉縣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繼續讀書。臨行前,他改寫了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政治活動家西鄉隆盛青年時代寫的一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裏:
孩兒立志出鄉關,
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生無處不青山。
詩中“孩兒”原為“男兒”,“誓不還”原為“死不還”,其餘均照抄。這樣一改,既恰當地表現出他的身份,又很鮮明地抒寫了他外出求學的堅強決心,從中,可以看到毛澤東從少年時代起就身懷遠大抱負及革命理想。
1920年4月,毛澤東當時初來上海,一見到陳獨秀就把十年前改寫的這首詩背誦了一遍。精於詩詞的陳獨秀聽後,面露驚喜之色,連聲稱讚:“銳氣十足,真是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