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客家風情 喪葬

 

CCTV.com  2009年10月19日 10:3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井岡山管理局  

    喪葬風俗在本地土籍人中有著較長的歷史。山區群眾一律以土葬形式,主要是這裡森林資源豐富,山中土地資源豐富。在喪葬中,大致分為:奔喪、入殮、守靈、安葬等四個程序。
    奔喪:俗叫“報喪”。老人死後,孝子身穿素服,頭腳(鞋、帽)用白布掛號,表示有喪事,先報家庭 (本村)來看守屍體 (守夜);再到主要親戚各家報喪。由主要親戚和家庭長者商定封棺 (入殮)、做“倒地飯”等有關事宜。
    入殮:俗叫“封棺”。入殮前應備好棺、槨,棺是外甑,槨是內甑 (俗叫逍遙床),槨是很少人準備的,棺木是不可少的。如果是女的,必須經過外婆家檢查棺木和衣著等才能入殮。入殮前的衣著,一般稱男單女雙。在做“倒地飯”時,商定安葬時間等一切有關事宜。經濟十分困難的家庭,則不做“倒地飯”。
    守喪:也叫守靈。封棺後家族回去,孝子親自守靈,寢苫枕塊 (儀禮、喪服),不能離開靈堂,有人來弔唁,隨時跪拜答謝。
    安葬:一般擇期安葬。有些特殊情況,不擇吉期,三日內安葬,叫做 "三日無忌"。舊社會安葬,一般都要做道場。做道場時,道場程序、道法由道士自作主張,很少人知情。孝家只備靈屋、庫箱等物燒給亡人。祭禮有大祭、小祭之分,大祭要三講三讀,請有知識的人士若干,俗稱“禮生”。如果“點主”、“告東方”更須請有資望、有政治地位的人來主持,在本地有聲望的族長公等才能舉行。小祭只請二、三人即可,這種形式為普通人家所採納,舊社會安葬後,孝子需守孝三年,謂之守喪,築墓室而蝸居。
    解放後,進行了殯葬改革,土葬革除了許多陋習,不管何人,只開一個追悼會,以寄託人們的哀思。

 

  相關鏈結:


 

責編:陳萍萍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