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江西老區行:挑糧路上人生課

 

CCTV.com  2009年10月16日 14:2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解放軍報  

    23日下午,按照安排,中央新聞單位的編輯記者要走一趟朱德軍長當年的挑糧路。

    下午2點鐘,這些來自首都的媒體人一律換上紅軍服,頭戴八角帽,身背帶有紅五星的小挎包,集合乘車奔向出發地大龍鎮沅頭村。

    3點30分,“爬山開始”。

    挑糧小道,是井岡山五大哨口中最著名的黃洋界哨口中的一段,全長5公里,坑洼不平。因為趕上“秋老虎”,悶熱難熬,走了不一會,本來有説有笑的隊伍,就有人氣喘吁吁、大汗淋淋了。與記者同分在第8組的新華社記者王露露的鞋子給磨壞了,手機也摔壞了。無奈,只好提前下山,這也成為她此行的遺憾。

    80年前,紅軍將士就是從這條小道上運糧上山,打破了敵人對井岡山你的封鎖,使井岡山“我自巋然不動”,給後人留下一個又一個傳奇的故事。流傳至今、影響了一代人的“朱德的扁擔”的事情就發在這裡。

    走了大約1公里的時候,看到本組組長、工人日報記者關明的速度減了下來,他頭晚沒有休息好。記者主動請纓,從他手裏接過隊旗,徑直前進,8組的同志鼓勵記者:“你是軍人,體力好,往前趕吧。旗幟上山,就是我們的隊伍上山了。”

    行程過半,遇中央電視臺記者汪曉霖,他扛著20多公斤的攝像機,汗流浹背。看著他行走艱難的樣子,記者鼎力相助。扛著這個等於當年紅軍糧袋“重量”的東西,體驗了一把“挑糧”的感覺。行走約500米,汪記者把攝像機搶了回去,説:“你年齡比我大,不能讓你扛了。”

    在半山腰,有一小店,叫“朱毛挑糧小道半坳茶亭”。大家在這裡稍事休息,恢復體力,接著前進。女主人楊艷玲,50歲的樣子,人特熱情豪爽。茶亭的醒目處懸挂著一個放大了的烈士證。原來,楊艷玲丈夫的伯父丘成生1928年在井岡山參加紅軍,時間不長就犧牲了。烈士證是國家民政部1983年6月頒發的。楊艷玲告訴記者:“現在日子好過了,我的兒子在中山醫科大學讀博士,我在這裡開個小店,日子過得蠻好。”

    離山頂200米處,記者遇吉安電視臺記者,接受了一次採訪。記者對記者説:我們今天不是‘挑糧’,是爬山。因為這不是戰爭環境,沒有瞬間直面的生與死的考驗。即便如此,行走在當年朱毛挑糧小道上,還是深深地感受到紅軍戰士太不容易了!

    到了山頂,遇到在電視節目中經常見到的節目主持人經蓓,她年輕美麗、朝氣勃勃,頗有軍人的氣質。在黃洋界哨口,經蓓為記者留言:“珍惜現在”,這是她行走“挑糧小道”的收穫。站在一旁的法制日報記者萬學忠也十分感慨,為記者留言:“難忘黃洋界!”為人低調、深受觀眾喜愛的中央電視臺“夕陽紅”欄目著名主持人張悅動情地對記者説:“井岡山,是我人生難忘的一課。”

    這天晚上,記者徹夜難眠,思緒萬千。“中央新聞單位名編輯名記者江西老區行”活動的領隊、中宣部副秘書長魏地春在黃洋界哨口為記者的留言“一次井岡行,一世老區情”,以及張悅老師的在黃洋界哨口的話,讓記者想了許多許多……

相關鏈結:

“紅領巾導遊”譽滿井岡山
記錄片:井岡山地名的由來
記錄片:朱毛會師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

責編:曹徵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