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第一個《減災行動白皮書》。中國政府決定,自2009年開始,將每年的5月12日設定為國家“防災減災日”。
極端天氣事件
發生幾率增大
這是中國政府發表的第一個有關防災減災工作的白皮書,全文約1.6萬字。白皮書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幾率進一步增大,出現超強颱風、強颱風以及風暴潮等災害的可能性加大,局部強降雨引發的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範任務更加繁重。隨著地殼運動的變化,地震災害的風險有所增加。
中小學校舍
實施安全工程
為此,國家將實施防汛抗旱、防震抗災、防風防潮、防沙治沙、生態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減災工程。比如,從2009年起,國家將用3年時間,在全國中小學開展抗震加固、提高綜合防災能力建設,使學校校舍達到重點設防類抗震設防標準,並符合對山體滑坡、岩崩、泥石流、熱帶氣旋、火災等災害的防災避險安全要求。建立沙塵暴衛星遙感監測評估系統和手機短信平臺,在北方重點區域布設沙塵暴災害地面監測站,初步形成覆蓋中國北方區域的沙塵暴災害監測網絡。
應對自然災害
分為四個等級
同時,白皮書還提出,根據災情大小,將中央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劃分為四個響應等級,基本保障受災群眾在災後24小時內能夠得到救助,基本實現“有飯吃、有衣穿、有乾淨水喝、有臨時住所、有病能醫、學生有學上”。
社區利用公園、綠地、廣場、體育場、停車場、學校操場或其他空地建立應急避難場所,設置明顯的安全應急標識或指示牌,配備必需的消防、安全和應對災害的器材或救生設施工具等。
建設實驗性
地震預警系統
對於中國何時能提供地震預警這一問題,中國地震局震害防禦司副司長杜瑋表示,汶川地震以後,已經組織了大批的專家在地震預警方面集中開展攻關工作,有望在近些年內就啟動建設一個能夠覆蓋地震多發地區的實驗性的地震預警系統。不過這種預警系統建立起來以後,可能還不能馬上做到對每一次地震都提供出有效果的、對公眾的避震和緊急防範都起到直接作用的預警信息,還需要一個運行、實驗、調整、完善的過程。
1300萬志願者
抗擊四川地震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中國公眾、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緊急救援,深入災區的國內外志願者隊伍達300萬人以上,在後方參與抗震救災的志願者人數達1000萬以上。
目前我國沒有
大的洪澇災害
談到今年我國汛期的情況時,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陳振林在會上指出,地震過後,災區對各種氣象災害的反應特別敏感。今年四川震區雨季較往年偏早,最近降雨過程正在發生。根據預測,不排除整個夏季汛期一些突發性的強降水和強對流天氣的發生。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程殿龍則補充稱,到目前為止,我國沒有發生大的洪澇災害,目前大江大河大湖的水位均在警戒水位之下。
責編: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