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復興展館頻道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透視億萬富翁捐房的“中國式慈善”

 

CCTV.com  2010年01月06日 10:4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公益時報  

    感動中國2009年度人物評選日前拉開帷幕,在眾多候選人中,浙江人何小川的事跡非常特別。
 
        
何小川是浙江三門縣挂簾村人,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擁有千萬資産,富而不忘本,他回到挂簾村,帶動群眾一起致富。
 
       
在中國,與何小川一樣的人有很多,他們在富裕之後,不忘鄉鄰,帶動周圍人一起致富。

中國富人的傳統慈善
 
       
近日,陜西神木縣中雞鎮訾家河村82歲的億萬富翁訾貴林,給訾家河村每位村民免費建蓋贈送新樓房的事跡,成為了報紙網絡的頭條。
 
       
對於受安居才能樂業的思想影響頗深的中國人而言,深知穩定的房産對於生活的重要性,所以訾貴林的這種贈房行善之舉,網友們給予了很高的讚賞。
 
        
據網上的信息顯示,訾貴林從事教育事業40多年,在1993年離休後開始從事煤礦的開發生意而集聚了財富,成為資産過億的民營企業家。富而行善,訾貴林投資建設的訾家河新村是集移民搬遷、産業發展、生態保護、文化旅遊等為一體的綜合性高標準的新農村建設示範村。這個村中的32100余人,都被免費贈送了二層住宅樓房,所有樓房內都免費配備了彩電、冰箱、廚房全套灶具等生活用品。
 
        
本報記者沒怎麼費勁就在網上搜了不少億萬富翁回鄉行善的消息:河北棗強縣芍藥村的億萬富翁王文忠,不僅回到村裏當了村官,還捐出10萬元,給村裏打井安裝自來水設備,並墊資60萬元,修通了村裏的路;另外一位湖北公安縣新江村的億萬富翁胡崇理,在被選為村主任後,也是為家鄉捐款捐物,修路建橋,僅僅在一年的時間內,就捐贈了200萬元。據統計,累計捐贈的現金共計有500萬元……
 
       
從這些能夠搜到的信息裏面,我們看到的是,在有錢之後,這些富人們用自己的方式來行善,回饋鄉梓,報答社會,這種行善的方式值得社會的肯定和讚賞,只是這些富人們的這種慈善方式,尤其是訾貴林直接給受助群體真金白銀的捐助方式,極具中國傳統慈善的特色,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國的富人們還沒有走到現代慈善的行列。

發跡再捐贈
 
       
中華民族是有愛心和慈善傳統的民族,從中國傳統文化所提倡的尊老愛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扶貧濟困的傳統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但中國人深受儒家文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影響,遵循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路徑。在這種儒家的倫理體系下,不難看出,只有在最大限度的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或者是財富的追求,也就是最大化的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後,才可以去平天下,救萬民于水火之中,去幫助別人。
 
       
其實這種觀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聽到,比如,等我有錢了,我就捐錢(幫助別人);我自己還過不好呢,怎麼去幫助別人呢?這種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根深蒂固。所以很多人才會理所當然的認為,慈善是富人的事情和自己沒有關係。
 
       
訾貴林在還是個教書先生時是否就開始做惠澤鄉里的事情,我們不得而知,從網絡上的因為他的慈善行為而被屢屢評為離休幹部先進個人可以看出,就算是訾老在清貧時候就行善,他也未必會受到如此多的關注和榮譽。
  
       
現代的慈善理念則認為,每個人都有能力去幫助別人,不管你是億萬富翁,還是普通人,並不需要在你發跡了,變成有錢人後,再去大筆的捐錢。整個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普通人的捐贈,只有當大多數的普通人行動起來,走入捐款的行列,才能支撐起整個社會慈善事業的大廈。從這個角度而言,在沒有成為富人前的普通人的小額捐贈的意義也很重要。
 
       
對億萬富翁的富而行善的行為進行肯定的同時,也要為那些奮鬥在通往富翁路上就開始行善,或者是那些奮鬥一生卻未必能成為富翁的普通人的行善進行肯定和鼓勵。

捐錢物才是慈善
 
       
上文所述的億萬富翁在走出家鄉獲得不菲財富後,用捐錢建房、修路,挖井、修橋的方式來行善回饋家鄉。這些行為也的確是很重要的一種行善方式,媒體對於這種行為也給予了很多的筆墨進行報道,對他們的這種慈善行為表示了讚賞。
 
       
但慈善行為的體現並不是只有捐錢捐物這種方式。現代慈善鼓勵人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捐錢物只是慈善的一種表現方式,行善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成為志願者,為某個社會組織貢獻時間、精力和智慧等都是慈善的表現。但是有數據顯示,在中國,這種常態性的志願者佔的比例並不多。
 
       
對於什麼是慈善,民政部原部長、中華慈善總會創始人崔乃夫有極為精闢的概括:什麼叫呢?父母對子女的愛為,這是一種縱向關係;什麼是呢?人與人之間的關愛為,這是一種橫向的關係;什麼是慈善呢?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們之間的互助行為。同情心是前提,如果沒有同情心,所産生的行為就不是慈善。
 
       
與崔乃夫部長對慈善所詮釋的意義一樣,現代慈善的最終意義並不是你捐了多少錢,做了多少事情,而在於在做慈善的過程中,體現了自己對於真、善、美等優良品德的堅持,對完善自己品行的追求和對所堅持美好的品質的一種在現實生活中的踐行。目前中國有90%的人並不了解慈善事業的真正含義。崔乃夫曾感嘆。

不幫
 
       
現代慈善也絕對無遠近親疏之分,也就是對於受助對象平等的態度。慈善行為會有特定的捐助區域和救助對象,但這種區域的劃分和救助對象的確定不會受地緣關係親緣關係及與自己熟悉程度的影響,而是會在普世的價值理念的指引下,對於有需求的受助對象,盡可能的做到一視同仁。
  
       
比如比爾蓋茨的慈善。比爾蓋茨基金會圍繞著健康的理念,在有需要的國家,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服務。但從上述億萬富翁捐贈的事跡中我們看到,捐錢行善的受助對象都是鄉鄰,這雖然也是一種慈善,但筆者更願意稱之為中國傳統意義的慈善,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慈善。
 
       
記得在本世紀初,曾有機構做了一項跨越20個省、市、自治區的調查。這項調查顯示:當被問到在路上遇到向自己求助的陌生人時如何做時,選擇繞過去,不理睬的人佔了近一半的比例;而選擇給予幫助的人佔了百分之三十多。但在問到如果您周圍的同事、同鄉、同學、朋友需要幫助.您是否會給他們幫助時,回答會給予幫助的佔了百分之八十多;回答不會的還不到百分之十。
 
       
可以看出,超過八成的人願意對自己熟悉的人提供幫助,而只有近三成半的人願意對不認識的人提供幫助,看來不僅僅是富翁,中國普通人的慈善意識和慈善行為都脫離不了某種程度的關係的影響。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在分析2009年上半年的中國的捐贈特徵時,也有個很有趣的發現:捐贈者,尤其是小額的捐贈者,更重視的是對身邊困難人群的救助
 
      
中國畢竟是個人情社會,很多的社會組織願意利用與富人的地緣關係來籌款,貧困地區的領導幹部也願意利用與富人的這種關係讓富人回鄉投資或者捐款。這種中國特色的慈善方式,短時間內是不會改善的。

 

 

 

責編:王鵬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