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軍事頻道 > 滾動新聞

揭秘熱點國家彈道導彈②俄羅斯“雙雄”

發佈時間: 2014年03月21日 14: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央視網 | 手機看新聞

掃一掃,立即關注!

央視網新聞官方微信

關注網絡新聞聯播微博

原標題:

  主講人檔案

  邵永靈

  第二炮兵指揮學院教授

  長期從事國際關係研究

  參與多項軍內外重大科研課題

  代表作有:《戰爭的句號》

  《中國的周邊安全形勢》

  《海洋戰國策》等

  曾獲軍隊院校育才金獎

  蘇聯為什麼能趕在美國前面成功發射洲際導彈?

  又為何以一天一枚的速度列裝?

  “撒旦”一共有多少型號,威力到底有多大?

  美蘇裁軍談判時,“撒旦”為什麼成為焦點?

  失去“撒旦”,對俄羅斯的核力量意味著什麼?

  新“撒旦”能否借屍還魂?

  目前的頂梁柱“白楊”系列,與神秘的“亞爾斯”能否擔當大任?

  敬請關注,《講武堂》3月15日10:18播出,

  第二炮兵指揮學院邵永靈教授深度解析,

  揭秘熱點國家彈道導彈,之二:俄羅斯“雙雄”

  冷戰結束後,俄羅斯的軍事力量一路下滑,空軍甚至在長達15年時間內,沒有新增過一件主戰裝備,海軍也沒有1艘大型主力艦服役。但戰略火箭兵是個例外。2011年12月28日,俄羅斯國防部發言人瓦季姆?科瓦利上校透露,俄羅斯第二支裝備“亞爾斯”RS-24戰略導彈系統的導彈團在伊萬諾沃州進入戰鬥值班,“亞爾斯”將與“白楊-M”一起,構成俄羅斯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陸基組成部分的骨幹力量。“亞爾斯”和“白楊-M”都是俄羅斯獨立之後研發出的新型洲際導彈,在其他軍兵種不景氣的情況下,一枝獨秀的戰略火箭兵對於振奮俄羅斯民族精神、確保國家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白楊—M——俄羅斯第一種完全自主研發的洲際導彈

  “白楊-M”從名稱上就可以看出,它是“白楊”導彈的改進型。“白楊”是蘇聯時代研發裝備的唯一一種機動發射洲際彈道導彈,1985年進入現役。蘇聯共裝備了360多枚“白楊”導彈,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蘇聯(俄羅斯)裝備數量最多的洲際導彈型號。2010年,俄軍有近200枚“白楊”導彈在服役,仍然是俄軍裝備數量的洲際導彈。

  “白楊-M”導彈系統的研製工作始於1989年9月。按照最初的研製規劃,該新型號導彈採用發射井式和公路機動式兩種方式部署,由位於烏克蘭的“南方”導彈設計局負責研製井式部署的導彈作戰系統,由“白楊”導彈的設計單位——莫斯科熱技術研究所,負責研製公路機動式部署的導彈作戰系統。

  新型號導彈大量採用“白楊”導彈技術,而且公路機動型號與井式部署型號之間有很強的通用性,兩者的差別並不大。“南方”設計局研製的導彈戰鬥部,安裝的是液體控制發動機,彈頭搭載有反導突防裝置;而莫斯科熱技術研究所研製的導彈戰鬥部,安裝的是固體燃料控制發動機,彈頭不搭載反導防禦突防裝置。1991年底,“南方”設計局已經完導彈的設計工作,並生産出一枚試驗用樣彈。正當“南方”設計局按照計劃準備于1992年2月中旬進發射場進行導彈飛行試驗時(導彈正在向發射場輸送的途中),蘇聯解體了,這個突如其來的意外使導彈研製和試驗工作嘎然而止。

  1993年2月俄總統葉利欽發佈命令,由莫斯科熱技術研究所獨家研發“白楊-M”導彈。1994年12月,實施了“白楊-M”導彈的第一次井下發射飛行試驗。1995年1月,“南方”導彈設計局將該局設計生産的“白楊-M”導彈樣彈及相關設計圖紙和技術資料,全部轉交給俄聯邦莫斯科熱技術研究所。“南方”設計局與“白楊-M”導彈的研發徹底脫離了干系。

  “白楊-M”原計劃進行7次試射,因為進展順利,實際上只進行了4次。1997年12月25日,塔曼導彈師開始裝備第一批2枚“白楊-M”井下發射洲際導彈系統,導彈被部署在原來用於安放SS-19導彈的發射井內。2000年9月,裝載到8軸運輸、貯存、發射三用車上的公路機動型“白楊-M”導彈開始試飛。2006年,公路機動型“白楊-M”導彈正式裝備部隊,進入戰備值班。

  (1)“白楊-M”有著堪稱世界一流的突防能力,這是“白楊-M”導彈的最大亮點,也是俄羅斯在21世紀初,仍然敢和美國叫板的本錢。按照俄羅斯人的説法,“白楊-M”可以突破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世界上任何類型的導彈防禦系統。言外之意,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在俄“白楊-M”導彈面前,就是一道紙屏。那麼,“白楊-M”的突防設計,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呢,以至於讓俄羅斯人如此自信?

  一是除主發動機外,“白楊-M”加裝了起補充作用的固體燃料發動機。通過這一措施,導彈推進劑燃燒速度加快,主動飛行段時間減少,美國通過天基紅外偵察預警衛星探測、跟蹤導彈的難度增大;

  二是導彈戰鬥部加裝突防裝置。由“南方”設計局最初負責研製的固定部署型“白楊-M”,戰鬥部可搭載主動型和被動型誘餌。在彈頭姿態控制發動機的作用下,這些誘餌通過戰鬥編組掩護真彈頭。“南方”設計局後來雖然被禁止繼續參與“白楊-M”導彈的研製,但其相關的導彈設計資料後來全部交給了莫斯科熱技術研究所。所以,俄羅斯後來的“白楊-M”導彈很可能借鑒或者使用了這樣的突防設計。

  三是通過彈頭機動變軌實施導彈突防。“白楊-M”在主發動機關機之後,彈頭並不是嚴格按照橢圓軌道飛行,“白楊-M”彈頭裝有數十個類似于輔助發動機的設備和器件。導彈彈頭飛行中可根據事先設定的程序實施多次機動變軌飛行,這就使得反導系統很難計算它的飛行彈道,當然也就無法對它進行攔截。

  對於“白楊-M”導彈的突防性能,俄軍事專家們宣稱,美國偵察衛星雖然對“白楊-M”導彈的所有試驗發射實施了嚴密監視,但只監測到了導彈飛行的部分參數,始終難以找到對其有效攔截的辦法和途徑。至於説“白楊-M”導彈是如何擺脫監視和跟蹤的,美國人至今仍然是一頭霧水,摸不著頭腦。

  除了突防性能外,“白楊-M”導彈的命中精度也明顯提高。導彈的圓概率偏差達到200米左右,比“白楊”導彈的350米提高了幾乎一倍,也創下了俄羅斯(蘇聯)洲際彈道導彈命中精度的記錄。

  還有,“白楊-M”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不需要專門建立新的發射裝置,可以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能與現有的作戰指揮和通信系統兼容匹配。據俄方稱,只需要在發射井中安裝30%的新設備,其餘的稍加改裝即可。這與蘇聯時期一種導彈一套發射裝置、彼此之間完全不能兼容形成了鮮明對比。

  “白楊-M”導彈在俄國內受到了高度讚揚,被稱作“鎮國重錘”、國家安全“基石”。俄軍方多次宣稱,“白楊-M”將成為2020年前國家陸基戰略核力量主體。“白楊-M”導彈之所以“挑起”俄戰略核力量“大梁”,除了性能優異之外,同俄羅斯戰略核武器發展的大環境也有密切關係。

  冷戰結束後,蘇聯原本完整、系統的國防工業體系被拆得七零八落。俄羅斯聯邦繼承了幾乎全部的蘇聯戰略核力量,但蘇聯大約75%的戰略導彈研製、生産企業卻歸屬於其他國家。比如“白楊”導彈,雖然由位於俄羅斯聯邦境內的企業研製和總裝,但其慣性制導組件生産工廠卻在國外。

  (2)俄羅斯國防工業的這種重組、變化,對俄羅斯戰略導彈的後續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在其它戰略導彈型號,不能自主研發生産的情況下,第一種由俄羅斯完全自主研製、生産的“白楊-M”,自然被寄予很高期望。也可以説,除了重視、依賴“白楊-M”導彈,將其作為俄戰略力量“頂梁柱”之外,俄羅斯很難有更好的選擇。那麼,俄羅斯核武庫中的“二當家”又是誰呢?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