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軍事頻道 > 滾動新聞

解讀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一)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發佈時間: 2013年07月30日 22: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掃一掃,立即關注!

央視網新聞官方微信

關注網絡新聞聯播微博

原標題:

  “為民”有着怎樣的歷史淵源?

  “為民”又有着怎樣的最高境界?

  為什麼説人民是心中的上帝?

  在新形勢下又面臨着哪些考驗?

  為什麼永遠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敬請關注,《講武堂》7月27日10:18播出,

  南京政治學院 劉正斌教授解讀,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一: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主要內容是為民、務實、清廉。今天跟大家聊聊為民。

  本節提要: “為民”的歷史淵源

  民,當然就是人民。

  “人民”指的是誰?《辭海》上説“人民”有三個意思:①人類。②百姓。③與“敵人”相對。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容。今天,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社會集團成員和愛國者,都是人民。

  民這個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寫法,都是一個眼睛,下面用一個錐狀物刺眼睛。這是什麼意思呢?遠古的時候,部落戰爭,往往會把戰俘刺瞎了眼睛當奴隸。由這個象形文字可見,民,在早先,指的是刺瞎了眼睛的奴隸。

  但是,民本思想,卻是中國古老的思想。早在唐堯的時代,根據文獻記載:堯曾説:“吾存心於先古,加志於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故一民或饑,曰此我饑之也;一民或寒,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此我陷之也。”堯心存天下百姓,特別是對窮苦百姓更加體恤,對百姓的苦難、罪過都感到悲痛,對眾生不能順利生長感到憂慮。有一個人飢餓,就説是我的過失使他飢餓的;有一個人寒冷,就説是我的過失使他寒冷的;有一個人犯罪,就説是我的過失使他犯罪的。有一次,堯外出考察,遇到兩個罪犯,正被押往監獄,堯很惶恐,問為什麼犯罪,兩個罪犯説,因為乾旱不下雨,沒有東西吃,我們偷了鄰居家的東西。堯聽了,馬上讓把這兩個放了,説把他自己抓起來。大家説,怎麼能把國君抓起來呢?堯説,我作為國君,沒有承擔起君、親、師的責任,沒有把百姓教育好,這是我的過失。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無人不知。但要説起他的歷史貢獻,還有一個重要的,就是他的民本思想。他首先提出了民本思想的概念,並在施政過程中真正地實踐了他的以民為本的思想。《尚書》中講,大禹建立夏朝以後,他的孫子太康因為荒廢政事,不理民情,失去了帝位,他的5個弟弟作《五子之歌》,回憶大禹的訓戒,其中説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對民眾只可親近,不可鄙視;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民安定了,國家才能安寧。)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概念。

  (1)周公姬旦在總結商朝滅亡的教訓時提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也就是説,上天是公正無私的,總是幫助品德高尚的人;人民也沒有什麼固執的偏見,總是樂於服從賢德的君主。強調只有實行德政,才能長期獲得人民的擁護。因此強調“敬德保民”,強調“教化”,提出了德治的思想。那麼,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民本思想又得到了怎樣的豐富和發展呢?

  可以説形成了體系。孔子提出“為政以德”的思想,就是主張以德治國,如: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僅用行政命令和刑罰來治理國家,民眾可以不犯罪,但卻不知道羞恥;如果用德來教化,用禮來要求,民眾就不但不犯罪,還能培養出羞恥心。顯然,這樣做,國家的治理更有效。《論語·為政》)

  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荀子提出“恩惠於民”的思想,如“平政愛民”、“節裕富民”等。

  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本思想在後來的實踐中得到了細化和發揚,對待民眾的態度和做法,歷史上通常講到的有10個方面:畏民、重民、得民、知民、寬民、愛民、教民、憂民、利民、富民等。唐代元結説:“不能救人患,不合食天粟”,不能解決民眾的疾苦,就不能食天子的俸祿,通俗地説就是“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些話都説得特別好。

  但是,畢竟,古代民本思想是為君主服務的,而不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它是一種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的“馭民”、“牧民”、“治民”之術,是作為維護君主專制統治的手段提出來的。比如,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管仲,是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的第一功臣。在記述管仲言行事跡、闡述其思想主張的《管子》一書中,開宗明義,首卷之作就是《牧民》篇,——人民是被放牧的對象。為了更好地牧民、馭民,鞏固君主統治,所以要對民眾好一點,要愛民、恤民、為民,把民看作國家穩定的根本。而在實踐中,也沒有實際的制度和措施來落實這個“民本”,所以有人説他是“挂羊頭、賣狗肉”也不為過。

  資本主義社會比之封建專制時代有了很大的發展,資産階級的民主、人權之類的確有他的進步性。但是,由於資産階級仍然是剝削階級,資本主義制度仍然是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制度,因此,所謂為民,有很大的局限性和欺騙性。

  (2)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指出:“過去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産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因此,只有無産階級政黨,即共産黨,肩負着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産主義的崇高歷史使命,才能夠真正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夠真正實現徹底的、無條件的為民。

  本節提要:為人民服務——“為民”的最高境界

  中國共産黨從誕生在那一天起,就把帶領中國人民翻身解放、幸福富裕作為自己的基本任務,為人民謀利益是黨的最高價值追求。為民的思想和實踐,在我們黨,毛澤東把它集中概括為5個大字:為人民服務。

  為人民服務這5個字,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出現在毛澤東寫給張聞天的一封信裏。

  1939年2月20日晚上,毛澤東在燈下給張聞天寫信,信中談到孔子的“智、仁、勇”。孔子説: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有智慧的人不會被迷惑,仁義的人沒有憂慮,勇敢的人不會畏懼。被稱為儒家三寶。毛主席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批判説,孔子的智,是不根據客觀事實的;孔子的仁,是仁於統治者一階級而不仁於大眾的;孔子的勇,是勇於壓迫人民,勇於守衛封建制度,而不勇於為人民服務的。這大概是在我們黨第一次提出“為人民服務”的概念。

  後來,1942年5月,黨中央在延安召開了文藝座談會。毛澤東兩次到會,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他説:“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要求文藝明確地、徹底地解決“為人民服務”的問題,並指出“為人民服務”是中國無産階級的各行各業從事革命鬥爭的共同的根本目的。

  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備團戰士張思德在安塞縣山中燒木炭時因炭窯崩塌犧牲。張思德1933年參加革命,長征中三過草地,打仗勇敢,負過傷,入伍11年,和他一起入伍的有的已經是團級幹部,他還是個戰士,但他服從需要,不講條件,黨叫幹啥就幹啥,而且是幹一行,愛一行。聽到他犧牲的消息,毛主席很難過,與張思德的隊長古遠興作了一次談話,他説前方打仗死人是沒有辦法的,後方生産勞動死人是不應該的。他提了三條要求:一是給張思德身上洗乾淨,換上新衣服;二是搞一口好棺材;三是要開追悼會,我去講話。

  三天后,9月8日,在延安棗園,中央機關和警備團一千多人為一位普通戰士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在延安的中央領導都參加了追悼會,毛澤東主席送了花圈,親筆題寫了“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的輓聯。會上,毛主席發表即席演講,他對張思德充滿深情,對共産黨和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作了深刻而通俗的闡釋:“我們的共産黨和共産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着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李克農同志要羅青長、許立群同志立即將這篇即席講話一字一句地整理出來,先在警備團報上登出,然後請毛主席審閱,毛主席加上題目《為人民服務》,刊登在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上,後來,各根據地的報紙紛紛轉載。從此,一個偉大的篇章和一個偉大的戰士的名字,傳遍了天下。這篇文章——《為人民服務》,可以説是共産黨人的“道德經”、座右銘。

  第二年,1945年4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的政治報告中,鄭重指出:“我們共産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絡。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他還強調:“共産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

  在七大所通過的《中國共産黨章程》中,黨員四項義務中有一條:“中國共産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

  (3)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産黨的宗旨,也是我軍的宗旨。在南昌起義當天,以我黨在國民黨內的部分中央委員和國民黨左派中央委員的名義,發表的《中央委員宣言》中,就聲明起義的目的是“挽救民眾疾苦,解放工農”,明確提出:“實行土地革命,廢除苛捐雜稅,維護工農利益。”

  當毛澤東同志按照“八·七”會議的決定,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回湖南領導秋收起義的時候,本來,起義也是要打國民革命軍的旗號。但是,毛澤東經過與湖南省委的反復討論,給中央寫報告建議:“只有共産黨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才是紅旗,應立刻堅決的樹立紅旗。”於是秋收起義一開始舉的就是這面“人民的旗子”,起義部隊命名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並製作了軍旗:五星,代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鐮刀錘頭,代表工農、代表人民。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向贛南閩西進軍,開闢新的根據地。進軍途中發佈的《紅軍第四軍司令部佈告》,第一句話就是:“紅軍宗旨,民權革命。”這是我軍第一次以文字形式公開闡述我軍“宗旨”。這裡所説的“民權革命”,在不久後頒佈的《紅軍第四軍黨部佈告》作了具體解釋:“共産黨在現實領導的革命,叫做民權革命,是要打倒三個反革命東西。第一個,打倒帝國主義,不許洋人在中國逞兇,中國歸中國人管,不許洋人支配中國。第二個,打倒地主階級,廢止收租制度,田地平分與農民。第三個,打倒國民黨政府,建立工農兵政府。”1929年6月,紅四軍又發佈了《紅軍第四軍司令部政治部佈告》,對紅軍宗旨作了進一步概括:“我們紅軍受共産黨的指導。執行民權革命三大任務。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地主階級。打倒國民黨政府。以幫助工人農民。及一切被壓迫階級的得到解放為宗旨。”

  到了“七大”,毛主席在政治報告中就很明確地指出:“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就是這個軍隊的唯一的宗旨。”由於軍隊受黨的絕對領導,我軍是黨用來實現人民利益、維護人民利益的工具,軍隊的宗旨和黨的宗旨完全一致。

  (4)為人民服務之所以成為我黨我軍的唯一宗旨,根本原因在於,我們黨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沒有自己的私利,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那麼,我黨我軍又是如何為人民服務的呢?

  本節提要:人民是我們心中的上帝

  在“七大”的閉幕詞中,毛主席講了一個寓言故事,叫做《愚公移山》,引自《列子》,列子叫列禦寇,是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説的是古代有個北山愚公,就是比較愚笨的老頭,他的家門南面有兩座大山擋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決心率領他的兒子們要用鋤頭挖去這兩座大山。有個老頭子名叫智叟的看了發笑,説是你們這樣幹未免太愚蠢了,你們父子數人要挖掉這樣兩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説:我死了以後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他毫不動搖,每天挖山不止。這件事感動了上帝,他就派了兩個神仙下凡,把兩座山背走了。

  説到這兒,毛主席話鋒一轉: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中國共産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

  毛主席把人民大眾稱為上帝,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民,從最初被刺瞎了眼睛的奴隸,到封建統治者心目中被放牧的對象,到共産黨人心目中的上帝,這才真正回到了他本來應有的歷史位置。

  這裡,我只談談我軍在黨的領導下如何為民的。我軍為民,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為人民的翻身解放前仆後繼。中國共産黨建立自己的軍隊,就是為了中國廣大勞動人民擺脫剝削制度的壓迫、實現翻身解放。大革命失敗後,為反對新軍閥篡奪革命勝利果實,建立反動統治,我們進行了10年艱苦卓絕的土地革命戰爭。長征中,僅紅一方面軍就犧牲了近8萬人,平均每前進1公里,就犧牲3~4人。抗日戰爭中,為了民族的獨立,我軍英勇作戰12.5萬餘次,以傷亡60余萬人的重大代價,殲滅日軍52.7萬餘人,收複國土104.8萬餘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255億。抗戰勝利後,在黨的領導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下,進行了四年多的解放戰爭,以26萬多官兵寶貴的生命和104萬多指戰員負傷的代價,打倒了蔣家王朝,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政權,使中國人民得到了解放。

  第二,為人民的和平安寧勇於犧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為了保衛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我軍先後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以及一系列邊境自衛還擊作戰,維護了領土主權和國家安全,保衛了人民的和平勞動。與戰爭年代相比,在和平建設時期,軍人更多的是在日常的軍事訓練中、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它不被人注意,有時甚至不被人理解。無數軍人,頭頂邊關月,情係天下安。在千里冰封的北疆,在煙雨叢林的南國,在霓虹閃爍的鬧市,在毗連天際的哨卡,在荒無人煙的大漠,在鳥獸罕至的深山,在風雲變幻的長空,在波濤洶湧的海洋……凡是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有軍人默默守衛,就有軍人無悔的身影躍動!

  第三,為維護人民的利益赴湯蹈火。每當人民生命財産受到威脅的時候,我軍官兵總是挺身而出。從邢臺地震、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從大興安嶺滅火到98抗洪,從抗擊雨雪冰凍災害到抗擊非典,哪有險情,哪就有軍人的衝鋒陷陣的身影;哪有呼喚,哪就有人民子弟兵奮不顧身的閃閃紅星。據不完全統計,僅近20多年來,人民解放軍就參加搶險救災10萬多次,出動官兵2000多萬人次,搶救遇險群眾1000多萬人,搶運各類物資2億多噸。

  説到把人民當做心中的上帝,就會讓人想起延安時期毛澤東兩次挨罵。

  第一次是1941年6月3日,陜甘寧邊區政府召開縣長聯席會議,討論徵糧問題。這個時候正下着大雨,會議室突然遭到雷擊,延川縣代縣長李彩雲被雷電打死。事後,一個農民説:老天爺不睜眼,咋不打死毛澤東?保衛部門要把這件事當作反革命事件來追查,被毛澤東制止了。毛澤東想的是:一個農民跟我無怨無仇,為什麼會説出這樣的話來,它反映我們工作中到底存在什麼問題?一調查,老百姓要出20萬石公糧,負擔太重,大家都在哇哇叫。

  第二次是在這以後不久,清澗縣一個農民叫伍蘭花,他丈夫在山上耕地時不幸被雷劈死,伍蘭花一邊悲痛,一邊大罵“世道不好”、“共産黨黑暗”“毛澤東領導官僚橫行”,中央社會調查部聞訊後,把伍蘭花拘押到延安,並由保衛部門建議判處死刑。毛澤東知道以後,對社會調查部的人説:“你們不能這樣做嘛,中央設立社會調查部不是設立幾個官位,如果不做調查就隨隨便便抓人、殺人,這是國民黨的黑暗做法,就這些而論,人家罵得就有道理啊”。他讓人把伍蘭花帶來,和她聊天。這個伍蘭花家裏共有6口人,70歲的婆婆是個癱瘓病人;3個孩子都小。1935年,中央紅軍來了以後,家裏分了5畝地,頭幾年還好,這幾年變了,幹部只管多要公糧,還多吃多佔。如今丈夫死了,家裏的頂梁柱就沒有了。毛主席説,她沒有什麼罪過,是個敢講真話的好人。她家困難多,當地政府要特別照顧。對於清澗縣群眾的公糧負擔問題,邊區政府要認真調查研究,該免的要免,該減的要減。我們決不能搞國民黨反動派那一套,不管老百姓的死活!

  (5)後來,黨中央決定做了兩件事:一是號召大力發展生産,進一步開展大生産運動;二是實行精兵簡政。由此可見,人民是上帝,上帝高興的事就做,上帝不高興的事就不做,做錯了,也要改。這就是共産黨的態度。正如鄧小平所説,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行動的最高準則。

  本節提要:新形勢下的考驗

  十八大報告指出:“新形勢下,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複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由於有四個考驗,所以有四個危險。在這四個危險裏面,最關鍵的、也是最可怕的是脫離群眾的危險,因為一旦脫離群眾,黨就失去了執政的基礎,中國夢就不可能實現。過去,毛主席要求每個共産黨員要像和尚叨念“阿彌陀佛”一樣時刻叨念“爭取群眾”,而現在,脫離群眾的現象大量存在。

  比如,形式主義。知行不一、不求實效,文山會海、花拳繡腿,貪圖虛名、弄虛作假,群眾十分厭惡。

  又如,官僚主義,高高在上、漠視群眾。不願深入困難艱苦地區,不願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甚至不願同普通群眾打交道,怕給自己添麻煩。對上吹吹拍拍、曲意逢迎,對下吆五喝六、橫眉豎目,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甚至不給錢不辦事,收了錢亂辦事。

  再如,享樂主義。精神懈怠、不思進取,追名逐利、貪圖享受,講究排場、玩風盛行,忘記了入黨誓言,忘記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還如,奢靡之風。鋪張浪費、揮霍無度,生活奢華、驕奢淫逸,講排場、比闊氣,為了追求所謂政績,不惜勞民傷財。有的甚至道德敗壞、生活放蕩,最終走到了人民群眾的對立面。

  1936年,美國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諾帶着對共産黨、對紅軍的滿腦子疑問來到陜北,經過四個多月的深入採訪,他從毛澤東打滿補丁的衣服、朱老總用馬尾做的牙刷、彭德懷用降落傘布做的背心、林伯渠用繩子纏着一條腿的眼鏡中,看到了一種獨特的力量,他把這種力量稱作“東方魔力”,並斷言這是中華民族的“興國之光”。

  1941年6月,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率團回國慰勞抗日將士。在重慶,蔣介石花800銀元宴請他,800銀元在當時,是個很大的數字。而到了延安,毛澤東只是用豆角、西紅柿等自己種的蔬菜招待他。他説,這菜是我種的,那半個雞是房東知道我來了貴客送給我的。陳嘉庚對比之下,感慨係之:“得天下者,共産黨也!”

  這兩個人都不是共産黨,在我黨我軍還十分弱小的時候就作出了被後來的歷史所證明的判斷,他們依據的是什麼?就是共産黨人身上所洋溢着的那股健康清新、昂揚向上、為人民謀利益、密切聯絡群眾的作風。可以説,是延安作風打敗了南京作風。

  1950年,國民黨退據台灣後,開始全黨思想改造運動,蔣介石下令翻印中共延安整風運動的有關學習文件,要求國民黨全黨黨員要學好《辯證法》、《中共幹部教育》、《中共工作領導及黨的建設》、《中共的整風運動》等四本書。可惜,為時已晚。正所謂“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容易冰消!”

  縱觀古今中外一切政治勢力的興衰存亡,無不和與人民群眾的聯絡緊密與否息息相關。中國共産黨正面臨着這樣的考驗。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叫安泰的戰神,是大地之神蓋婭之子,他力大無比,屢次與天神宙斯的兒子赫剌克勒交戰,戰無不勝。他的力量源於母親大地,每次與敵作戰,只要他把腳往大地上一站,立即獲得了無窮的力量。後來,赫剌克勒發現了這個秘密。在交戰時,設計了一個圈套,誘使他雙腳離開了大地,安泰招架不住,忙向大地呼救:“母親啊,快賜給我力量吧!”蓋婭傷心地説:“孩子,你已離開了我,我再也無法給你力量了!”由於切斷了安泰的力量之源,這位勇士就成了任憑對手宰割的羔羊。

  神話之所以能流傳千百年,因為它充滿着啟示。

  (6)事實上,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群眾路線作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這一點,從未動搖過。十八大報告,集中體現了黨的理論、黨的路線、黨的追求、黨的工作部署。“人民”這個詞在報告中出現頻率最高。可以説,整個報告就是圍繞着,如何更有效地為人民服務想辦法、提措施。在總體的目標任務上,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那麼,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各方面又是如何體現的呢?

  本節提要:永遠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在經濟建設方面,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因為只有發展,才能使人民富裕幸福。所有深化改革的措施,都是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來考慮的。

  在政治建設方面,強調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一切權力屬於人民。要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來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

  在文化建設方面,強調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

  在社會建設方面,強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産生活環境,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翻開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光輝史冊,功勳卓著、光耀韆鞦者如星河般璀璨奪目。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因服務人民而偉大,因被人民懷念而光榮。毛澤東被稱為“人民領袖”,周恩來被稱為“人民的好總理”,聶耳、冼星海被稱為“人民音樂家”,陳景潤被稱為“人民科學家”,聳立在天安門前的紀念碑所紀念的人們被稱為“人民英雄”……

  我軍的閱兵式上,首長檢閱都會説:“同志們好!”回答:“首長好!”再問:“同志們辛苦了!”回答:“為人民服務!”按照一般的禮儀,應該是“不辛苦”或者“首長辛苦”!為什麼要回答為人民服務呢?我以為這個回答很有講究。起碼有三個意思,一個是:是很辛苦,但是為人民服務,應該的!第二個是,首長你也很辛苦,咱們彼此彼此,因為我們都在為人民服務!第三個意思,向首長表示決心,只要是為人民服務,我們不怕辛苦、甘願辛苦!這正是人民在我心的形象説明。

  同志們!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部署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正在有序進行。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黨和人民的一起努力,目前存在的問題一定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人民在我黨我軍心中永遠處於最高位置,為人民服務五個金光閃閃的大字一定會閃耀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