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截至2月20日,他和他的團隊創造了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手術120640例無一失誤的醫學奇蹟,300多例疑難雜症手術全部成功,先後有7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空白;
長年為各族群眾送醫送藥,39年行程80多萬里,相當於繞地球10圈,巡診近百萬人次;
義務幫助19家偏遠貧困農牧區醫院改善醫療條件,培養120名技術骨幹,幫助580多位患者脫離了貧困……
莊仕華,武警新疆總隊醫院院長,一個平均每天做20多臺手術的將軍院長,一位紮根邊疆傾情奉獻39年的共産黨員。他把治病救人的職業當作為民造福的崇高事業,把救死扶傷的手術臺當作傳承雷鋒精神的大舞臺,用滿腔的赤子情懷,守護着各族群眾的健康幸福,架起了黨同邊疆各族人民群眾的“連心橋”。
近日,記者走近莊仕華,去感受他的仁心妙手、大愛無疆。
作為軍醫,陣地就是手術臺——
“多做一台手術,就能多為一個患者解除痛苦,這是最想幹、最幸福的事情”
“呼吸驟停!”“心臟停跳!”
2012年12月12日,武警新疆總隊醫院肝膽外科中心氛圍異常緊張,病人家屬焦慮地在樓道內走來走去。手術臺上,肝膽外科專家緊盯着心跳顯示屏。主刀的莊仕華卻異常鎮定。5個多小時的手術中,莊仕華和醫護人員先後化解了呼吸驟停、心臟停跳等險情,手術成功時,莊仕華腳上的布鞋已被汗水打濕。
這是莊仕華帶領團隊創造12萬例手術無一失敗的紀錄後,又一次直面醫學上的挑戰。
12萬例手術無一失誤、300多例疑難雜症手術全部成功、137個獎盃和功勳章,從一名普通衞生員成長為一名將軍醫生,在每個崗位上,莊仕華都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
在莊仕華的手術記錄中,上有102歲的老人,下有1歲多的孩童。每天,他就像上緊發條的鐘擺,不知疲倦。他常説,多做一台手術,就能多為一個患者解除痛苦,這是他最想幹的事情。
在他的心裏,病人永遠是第一位的。2009年7月6日,莊仕華被授予武警專業技術少將警銜。授銜儀式一結束,莊仕華就直奔機場飛回烏魯木齊。8個小時後,他出現在了醫院手術室。那一夜,他為15名各族群眾成功實施了手術。
擔任院長後,不管院務工作多麼繁重,莊仕華都堅持每天用3個多小時逐個查一次病房,用4至6個小時給病人做手術。在他的帶領下,醫院肝膽科從過去一間病房4張床位,發展到80間病房260張床位,成為新疆和武警部隊肝膽外科中心,連續20年被評為先進科室,2次榮立集體二等功。
從結對幫困到愛的傳遞——
39年來,沒有收過病人一個紅包,卻收穫了12608面錦旗
走進總隊醫院肝膽外科中心,滿眼是鮮紅的錦旗,從墻裙到屋頂,從樓梯口到樓層兩端,全部蓋得滿滿當當。醫務處主任于曉萍告訴記者,截至春節前,中心已收到12608面錦旗。因為空間問題,我們所見的只有不到2000面。
這些,也是記者見過的最為豐富的錦旗:藏語的、蒙古語的、維吾爾語的、英漢雙語的,記者讀不出全部含義,卻能體會到每一面旗幟飽含的深情——
一位老人出院後想給莊仕華做雙鞋,莊仕華死活不讓,也不告訴她自己的鞋碼。老人最後只能故意在地上灑水,才留下了院長的鞋印;
一位病患在武警新疆總隊醫院離世,送走老人之後,老人的女兒偷偷躲在衞生間裏哭——怕在外面哭被別人看到了,會被誤以為是醫院看病不好。
與莊仕華同事30年的軍人病區主任馮曉蕓記得,1984年剛當外科醫生時,工資才40多元,那時莊仕華就時不時為貧困患者墊付掛號費、住院費。“換作是我,一次兩次可以,長期堅持可能做不到,但莊院長一做就是幾十年,”馮曉蕓説。
從為病人捐款捐物,到萬里巡診;從冒着生命危險救治特殊病人,到前往處突一線診治受傷群眾。39年來,莊仕華沒有收過病人一個紅包,而付出卻不計其數:為了救助貧困患者,他悄悄墊付手術費,或&&捐款,他和同事累計捐助了80多萬元;為了給塔吉克族群眾送醫送藥,他在帕米爾高原被暴風雪圍困四天三夜;為了給農牧民看病,他在果子溝險些被泥石流吞噬生命……
莊仕華説:“我出生在四川的貧窮山區,從上小學到高中的學費全是政府減免,書本費、生活費是3位老師資助的。入伍後,又是部隊送我上了大學。要知恩、感恩、報恩!”
以愛傳遞愛,愛的影響最深遠。30多年來,莊仕華先後幫助560名貧困患者過上幸福生活。接受過莊仕華幫助的人,都被他深深感動。
2009年7月7日,烏魯木齊市薩爾達坂鄉大泉村100多名村民受人矇騙,企圖上街鬧事。緊急關頭,莊仕華常年幫助的帕塔木汗老人,用維語寫下“嚴厲聲討犯罪分子的暴力行為,堅決聽黨話、跟黨走”的倡議書,帶着家人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勸説村民不要非法集會,及時化解了矛盾。
從“莊一刀”到百姓信賴的“愛心團隊”——
留下不走的“雷鋒服務站”,才能為各族群眾帶來健康的曙光
幾年前的一天,一名少數民族患者來到醫院,指名道姓要找“莊一刀”,其他醫生免談。當時莊仕華出差在外,等他返回時,患者已等了5天。
那晚,莊仕華輾轉難眠。病人所以衝“莊一刀”來,是高度信任。然而“莊一刀”畢竟是“一把刀”,如果把肝膽外科醫生全變成“莊一刀”,病人就不用等待了;如果把醫院變成“愛心團隊”,就能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在莊仕華的帶領下,醫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後培養出劉中齊、茹荷燕、陸海琴等6名獨當一面的肝膽外科醫生,醫院從過去14個科室、300張床位,發展到35個科室、760張床位,先後創新和引進永久性起搏器安裝、臟器移植等百餘項新技術。
從2007年開始,莊仕華在院內全面推行“親情服務”。每間病房安裝有電視、電話,配備熱水器和微波爐;病人的大小便監測標本,均有護士送檢;對重病患者,護士每天都要打熱水替他們洗腳,醫院把愛心服務的工作延伸到每一個細節。
新疆地廣人稀,不少農牧民居住在偏遠的鄉村。莊仕華每年都要抽出一兩個月時間,帶着醫療小分隊穿戈壁、進大漠、上高原,為偏遠鄉鎮的農牧民送醫送藥。巡診路上,莊仕華看到不少民族群眾因病致窮,因窮致命。他深知,只有留下不走的“雷鋒服務站”,才能為各族群眾帶來健康的曙光。
沙灣縣醫院醫療技術條件落後,農牧民治療膽結石病要走幾百公里路。莊仕華得知這一情況,一年4次到沙灣縣醫院現場傳授技術,培養了3名腹腔鏡專科醫生,10余名醫護人員。如今,沙灣縣醫院平均每年能治愈600多名膽結石患者。
“帶出一個好醫生,就等於建設一所好醫院,比自己做一萬台手術都管用。”莊仕華説,“我的技術,是數萬患者生命相托練就的。我希望把它傳給更多的人,希望它能回報更多的患者。”(記者 倪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