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日本時報網1月10日發文稱,來自新加坡的消息稱,中國最近開放其國內衛星導航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用於跨亞太地區的商業用途。此舉凸顯了中國獨立太空力量的崛起,正挑戰美、俄、歐洲以及日本的太空力量優勢。文章警告稱,相對偵察諸如航母等相對大型的、電子噪聲巨大的目標而言,中國的衛星日均偵察時間不會較美國差太多。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公認高精度的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以及由俄羅斯和歐洲開發的同樣基於衛星群的導航系統之餘,提供了“有待驗證”的第三種選擇。直到目前,該系統僅限制在中國軍方和政府間使用,其已擁有16顆導航衛星,並將於2020年以35顆的衛星數量而成為全球性的衛星導航系統。文章稱,中國僅在2000年首次利用該系統發射了航天器,此舉目的在於,確保在協調軍事行動、精確定位、以及民用方面擺脫依靠外國定位系統的局面。北京拒絕評論該系統與美國的GPS系統有衝突。
北斗衛星系統的健全反映出中國發射用於軍事用途的衛星的增多,該系統可用於太空情報收集、監視、偵察、以及通訊。衛星攜帶有各种先進的傳感器,包括可透過雲層監測的合成孔徑雷達(SAR),以及在陸海雷達和無線傳輸的電子信號收集裝置等。
文章指出,可靠的衛星通訊系統對於中國軍隊深入近海區域開展行動意義重大,可以在同日本的東海問題爭端以及同東南亞國家的南海問題爭端方面,增大中國對島嶼及海洋資源的話語權。據報道,為阻止美國或其他外部力量干預危機,中國已發展了反艦彈道導彈系統(ASBMs),該系統擁有數千公里的射程,極難攔截,可對航空母艦及其龐大的護衛艦造成直接威脅。
合成孔徑雷達(SAR)傳感器利用微波傳導功能,可對海洋及陸地目標建立成像,並可全天侯晝夜運行,適合於在大範圍內探測船隻、觀測其航跡,由此取得其航行速度、航行方向等信息。與中國開發反艦彈道導彈系統(ASBMs)、打造數百枚巡航導彈等遠程打擊能力一樣,中國的電子偵察衛星被設計成可在近地軌道實時對美航母群實施精確跟蹤及打擊,而諸如航空母艦的主要海面艦艇具有電磁、聲學、紅外熱成像以及雷達反射面等顯著特徵。
美國防部向國會提交的關於中國軍事發展狀況的最新報告稱,中國正在提高超視距雷達、預警機及無人機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可覆蓋範圍,並稱該雷達可聯合偵察衛星在距離中國很遠的地區定位目標,由此中國可使用包括ASBMs在內的導彈系統來實施長距離精準打擊。
位於北京的世界安全研究所中國項目研究員馬修·德寧稱,他和同事都認為中國自1999年以來發射的衛星中有超過30顆用於軍事偵察,多達17顆衛星在2012年中期仍處於活躍期,之後中國又發射了多顆衛星進入軌道,包括在11月份就發射了3顆。德寧對比評估稱,美國僅有12到15顆衛星處於可操作狀態。
2012年,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在華盛頓提交的報告得出結論指出,中國的整體空間技術也許不足以匹敵美國及其他先進的太空國家,但其相對進步是顯著的。該報告還稱,有趨向表明,久而久之中國的基礎衛星覆蓋亞太地區水陸領域的範圍會接近美國,其精準打擊射程將會擴展至關島(位於西太平洋的美國島嶼,關鍵的軍事基地)、澳大利亞、東南亞及印度。
馬修·德寧研究員還指出,美國和中國偵察太空的目的迥異,美國的定位系統提供高分辨率圖像及尖端科技,而中國的系統雖然也改進了技術,但更傾向於把大量“差不多就行”的衛星送向太空,這使得中國衛星貼上了相對“廉價”的標籤。
他稱,雖然中國的航天器同美國的間諜衛星一樣,也整合了三項主要的傳感器技術(電子眼、合成孔徑雷達、電子情報收集器),但在性能和壽命方面仍不及美國。即便如此,相對偵察諸如航母的相對大型的、電子噪聲巨大的目標而言,中國的衛星日均偵察時間不會較美國差太多。馬修o德寧還稱,中國僅在10年間就擁有如此多的衛星,這是了不起的壯舉。
文章最後指出,鋻於衛星通訊技術和傳感器系統將耗費數十億美元的投資,美國和中國在維護和平發展軌道環境方面有着共同的既得利益。但兩國如果在陸地上爆發嚴重衝突,太空將會即刻成為戰爭的新領域。(編譯;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