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生活文娛教育圖片評論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還江於民 幸福生活在上海浦江兩岸延伸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0年08月10日 10:3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近年來,上海市推動黃浦江兩岸貫通及濱江岸線轉型,還江於民、還岸於民、還景於民,讓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在黃浦濱江兩岸延伸。

攝影師老吳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住在楊浦濱江附近,這幾年他一直關注著這裡的改造,也用他的鏡頭記錄著濱江沿岸的變遷。

攝影師 吳茂開:楊浦濱江原先都是大工廠、大碼頭,老百姓走不進來,看不到江,現在改造以後老百姓能進來了,能見到水了。

楊浦濱江曾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之一,江岸沿線曾密布造船、紡織、發電等300多家企業。上世紀90年代,隨著上海産業結構調整,很多企業關停並轉,曾經的工業基地也變成了“工業銹帶”。生活在附近的市民,雖説挨著江邊住,但幾輩人卻從未圓過親水夢。2015年,上海啟動楊浦濱江南段貫通工程,這片工業重地也迎來了新定位。

上海楊浦濱江公司首席工程師 徐進:一方面是要把封閉的工業岸線變成一個開放的、市民能夠充分享受的生活岸線;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通過我們的設計和建設,能夠把這個區域原來的特色和原來的文化文脈能夠延續下來。

改造中,經過一次次調研摸底,66幢工業遺存被一一保留下來。有著137年曆史的楊樹浦水廠,曾是濱江貫通的最大斷點,至今仍承擔著上海四分之一的供水任務。不能從建築內部穿過,建設人員就在水廠外架起一座親水棧橋,既保護了歷史建築,也為市民打通了臨江通道。

在這裡,工業、吊車被原地保留,碎煤機等設備成了沿江景觀;稱煤的煤鬥倒置過來,變成了涼亭,活化了的工業遺存煥發出新生命。攝影師老吳現在也更加喜歡這裡。

攝影師 吳茂開:非常好地保留了這些老廠,保留了歷史,保留了鄉愁。這樣我們有東西、有實物可以給孩子們講,這樣能夠有個良好的一個傳承。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上海楊浦區濱江公共空間考察,在這裡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

我們這個城市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城市,老百姓的幸福樂園,公共空間要擴大,公共空間要提質,讓人民群眾在這裡有獲得感、有幸福感,祝你們幸福生活。

上海市楊浦區濱江辦常務副主任 左衛東:總書記的講話,我們要落實到我們整個濱江的開發建設管理當中,怎麼樣使老百姓在我們的整個公共空間當中有他的幸福感,有他的獲得感,我們都在一些很好的理念設計上都去想一些細節上的問題。

如今,改造後的楊浦濱江帶,不僅為市民提供了一個休閒娛樂的場所,還有非常貼心的便民服務。沿著江邊走一走,平均每700米就有一處黨群服務站,為往來市民遊客提供休憩的空間。

上海市民 王女士:現在外面很熱,太陽很曬,我在這裡(可以)休息休息,有這種書(可以看),有量血壓的,有的人中午帶飯,還可以熱熱飯,特別好特別人性化現在。

截至目前,上海47.7公里的濱江公共空間已經貫通開放,從原本的碼頭林立、江岸封閉,到如今的還江於民、移步換景,“望得見江、觸得到綠、品得到歷史、享得到文化”,已成了每個上海市民都可以擁有的愜意生活。

上海市民 穆先生:我們這個城市也更加讓我們覺得有溫度,讓我們這些市民覺得能夠在這裡更加宜居,我覺得這是很實實在在的一個幸福感、獲得感。

上海市民 李先生:老百姓可去的地方越來越多了,生活休閒越來越方便了,所以説我們老百姓過得越來越開心。

上海市民 楊女士:生活在上海,我們感覺越來越舒服。

(總臺央視記者 熊傳剛 張賽 張崗 李峻 黃一宸 陳坤 上海臺 張艷)


(編輯 崔智琳)

新聞首頁
分享到: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