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生活文娛教育圖片評論

勞動創造美好未來丨夏慶友:春蠶不應老 晝夜常懷絲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0年05月04日 15:4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通常來講,我們所知道的是,蠶吃桑葉,不過,在西南大學的蠶業實驗基地裏,蠶吃的是飼料。

而這飼料裏,不僅有桑葉,還有其他營養成分。更為特別的是,西南大學的夏慶友教授帶領他的團隊,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定制想要的蠶絲。而不同的蠶絲,還能實現不同的功能,甚至能應用到醫療、軍工等領域。

這些突破,正是來源於他們日復一日研究的累積,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夏慶友教授和他的團隊。

穀雨過後,新一年的養蠶季即將開始。在重慶銅梁三品村的西南大學現代化蠶業實驗基地裏,夏慶友和他的團隊正忙著調試家蠶飼料生産設備。等這套設備正式啟用以後,配合著已有的自動養蠶設備,基地裏養蠶的效率能比傳統的人工養蠶提高十倍以上。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 夏慶友:原來一個村裏面好多家農戶要養蠶,那現在的話就是幾個工人就可能按按按鈕,就操控一下設備,那麼蠶就(養)出來了。

傳統的養蠶方式就是喂蠶吃桑葉,蠶吐出什麼樣的絲,我們就用什麼樣的絲。但是對於夏慶友團隊來説,他們要攻破的難題是,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絲,蠶就吐什麼樣的絲。最終,夏慶友團隊決定從分子生物學角度入手,他們要繪製家蠶的基因組,而這個工作,當初全世界也沒有人能夠完成。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 夏慶友:當年難度大,是因為當時(基因)測序技術還是比較複雜,就是一次性它只能讀500個字母,那麼我們家蠶是五億多個,所以我們就需要做幾千萬次這種小的閱讀。有的時候你要到那個結果出來以後,你才知道這次閱讀是成功還是沒有成功,所以有時候等到結果出來以後發現,讀的不是蠶寶寶的序列,讀的是細菌的,其他的序列。 

歷經五百萬次測序反應,夏慶友和他的團隊終於繪製完成了世界第一張家蠶全基因組框架圖,還完成了家蠶基因的精細圖和遺傳變異圖的繪製。一頭小小的家蠶約有一萬三千個基因,想要進一步了解基因信息,還需要做大量的分子生物學的精細實驗。像這種顯微注射,科研人員需要在特定的時間段,操作著像頭髮絲兒那麼細的注射針,把基因片段注射到芝麻大的蠶卵裏,不僅要保證家蠶能夠成活,還要讓基因片段發揮作用。這在家蠶基因組研究剛剛起步的時候,難度系數非常高,幾萬頭家蠶注射下來,成活的寥寥無幾。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 主任 夏慶友:我們就做這個事情做了七年,不斷一批一批的人去試,最後我們現在基本上能夠達到百分之七八十的成活率。

如今,通過多種基因技術,夏慶友和他的團隊已經實現了讓家蠶吐出人工合成絲蛋白的技術攻關。它們具有天然蠶絲所不具有的特性,有的韌性強,有的強度高,有的親水性特別好。在西南大學蠶學宮的展櫃裏,擺放的這些毛巾、尿不濕,就是通過基因技術改良後的蠶絲製成的。最近,夏慶友團隊正在進行一項將蠶絲製品用於子宮內膜修復的臨床前實驗。 

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講師 沈關望:他每天要想很多,想得很遠的問題,我們半夜找他,兩三點都能找到他。 

在十多年的持續創新中,夏慶友和他的團隊保持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水平,目前,我國的桑蠶産業發展也一直處在世界領先水平。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西南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 主任 夏慶友:中國製造要轉為中國創造,那麼靠什麼呢,靠創新性的勞動。其實我們是基礎研究,但是你一定要想到,就是你要把你研究的成果回饋社會,然後要回饋産業。

(總臺央視記者 鄧麗娟)


(編輯 王鶴翔)

新聞首頁
分享到: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