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生活文娛教育圖片評論

這14萬中國人,不能忘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2018年11月14日 23:3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11月11日,在巴黎舉行的一戰結束百年紀念儀式上,一位華裔少女的中文朗讀,解封了一支不該被遺忘的隊伍——一戰華工軍團,一段曾被漠視的歷史,一場跨越百年的告慰。

△一戰百年紀念:華裔少女誦讀赴歐華工顧杏卿的見聞片段

 《遲到的銘記》

節選自《屍骸上的舞者:一戰華工100年》

作者/李禹東

他們是一段被忽略的歷史。

他們是一群被忽視的英雄。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於中國人而言,是陌生的。

因為這場戰爭發生在歐洲,發生在列強之間,與當時尚且弱小的我們,似乎並無干係。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早在晚清時代,自古屬於中國的山東膠州灣,便已為德國侵略者以船堅炮利強行霸佔,而當“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後,東亞的日本帝國主義,又趁德軍無暇東顧之機,以“征服者”的姿態突入山東,並聲稱其為“德國在華利益的天然繼承者”。

△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火席捲歐亞非三大洲30多個國家地區。4年烽煙,約3000萬軍民傷亡。

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百年多年前,面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生存于帝國主義夾縫之間的近代中國,卻不得不被迫投身戰火,加入到當時由英法俄所主導的“協約國”陣營中去,並期待日後以戰勝國的身份,換取一個與世界各國公平對話的權利。

由於歐洲列強的各自盤算以及日本政府的阻撓,中國軍隊,並未能被允許派往歐洲戰場。幾經研究,當時的中國政府最終一致決定,派遣一批非武裝人員,以私企勞工的身份取而代之,並供協約國成員調遣,為其服務。

在歷史上,他們被稱做“一戰華工”。

△中國參戰勞工赴歐洲前在青島集結受訓 圖/視覺中國

這批小夥子不畏犧牲、吃苦耐勞,為英法美俄等國的軍隊鋪設公路、挖掘戰壕,常常手無寸鐵地出現在戰場上最危險的地方,極大地改善了協約國軍隊人力不足的困境,為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了無以複製的貢獻。

△一戰後期,以工代兵,14萬名華工遠渡重洋來到歐洲西線戰場。最終近2萬名華工因炮火、辛勞和流感而失去生命,長眠歐洲。截圖出自紀錄片《潛龍之殤:一戰中的華工軍團》

“是我手下的華工,

給了我重生的機會。”

——一位英軍軍官


“一戰”中,毒氣彈的使用,被推向了一種史無前例的高度。據統計,交戰雙方一共投擲了45種以上的毒氣,其結果是直接造成了高達100萬人的傷亡。

一次戰鬥中,德國人向華工營投擲了大量的毒氣彈。毒氣飄散在空氣中,導致一位英軍軍官暈倒在地。毒素入侵了他的身體,頃刻間,他神情恍惚、四肢癱瘓,硬邦邦地倒在地上,即使隱隱間看到了德軍的全線進攻,也無法迅速做出反應、在短時間內清醒過來。

△一戰期間,一枚毒氣彈爆炸後散發出大量毒氣。 圖/視覺中國

敵人的軍隊越來越近。華工營的四面,援軍卻尚未趕到。面對如此險境,不少人都逃命了。甚至就連這位軍官自己,也早已放棄了求生的慾望。

可就在這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發生了。

就在越發逼近的敵人面前,那平日裏由他負責管理的華工們,突然涌上前來。沒有人要求他們做什麼,他們完全可以像別人那樣,倉皇逃命。然而,他們卻堅定地選擇留下。千鈞一髮的時刻,他們自發來到軍官身旁,高舉鐵鍬,用身體緊緊地圍成了一個圈。

△英國坦克兵團的軍官與華工交流(圖片由一戰坦克車間歷史研究協會提供)

那一刻,也許就連裝備精良的德國人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些在尋常日子裏,總是被白人蔑視的中國人,竟會在這樣的危局中,為自己的上級挺身而出。

他們試圖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阻擋敵人那堅硬的子彈。

等到英國援軍終於趕到的時候,軍官漸漸恢復了意識。而在這時,他卻悲傷地發現,那些奮力保護他的華工,早已死傷殆盡。

△一戰中國勞工 資料圖

“他們既是第一流的工人,

也是第一流的戰士。

堪稱典範。”

 ——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


一天夜裏,一列挂有10節車廂的火車突然起火。火勢迅速擴大。而由於起火的車廂內裝有軍事易爆品,因此情況從一開始,就變得十分危急。為了保住列車,火車司機向四週的居民大聲呼救。然而,因為擔心爆炸,在場的所有人,都只是眼睜睜地盯著那團烈火,任憑它將整列火車盡數吞噬,卻不敢向前一步。

所有人都是絕望的。

所有人都是無助的。

△截圖出自紀錄片《潛龍之殤:一戰中的華工軍團》

但就在這時,一個身影卻突然站了出來。月光下,他一言不發,一頭鑽進那熊熊烈焰,冒著生命的危險,奮不顧身地朝著列車間的連結處猛撲過去。只見他迅速地轉動手腕、扭動身子,在大火的烘烤下,他的額頭上佈滿了汗珠。

然後,所有人都驚訝地看到,起火的車廂與車身,被分離了。

人們這時才反應過來——就在那個驚心動魄的片刻,這個身影,完全是憑藉著一己之力,以超凡的勇氣,拯救了一場重大的災難。

△截圖出自紀錄片《潛龍之殤:一戰中的華工軍團》

沒有人知道,在這樣一個不平靜的夜晚,究竟有多少人,會因眼前的這一幕,放下自己由來已久的偏見和歧視?又有多少人,會為這遠道而來的救星,獻上自己最真誠的祝福。

但令我們倍感自豪的是——在危難面前,如此挺身而出的,並不是別的什麼人。

他不是自視高貴的歐洲人,也並不是那些帝國主義列強眼中、因受西方教育而逐漸“開化”的人。

△一戰中國勞工 資料圖

他只是一個遠道而來的中國人。

一個黃皮膚黑眼睛的、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一位普普通通的華工……

他們的信仰叫做“祖國”。

也許我們會因工作中的不順,而發兩句牢騷,或是因生活的瑣碎,而抱怨整個社會。我們也許活得不夠灑脫、也許經歷了某種不公,又或者因複雜的人際關係,而感到力不從心。我們也許失落、也許絕望,可是,這都不是屈辱的模樣。

今天的我們,不曾觸及那屈辱的模樣。

屈辱的是,1919年,中國勞工的不朽功勳在巴黎和會上被漠視了。中國作為戰勝國提出收回德國在山東權益的要求,被無情拒絕,西方列強竟決定將山東讓于日本。中國被這背叛激怒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繼而由此引發。圖/視覺中國

1918年11月11日,人類歷史上那場如絞肉機般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緩緩落下了帷幕。戰爭的結果,以英、法、俄、美,以及臨陣倒戈的意大利為核心的“協約國集團”,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而新興崛起的軍事強權——德意志帝國,則在這一天,正式向世人宣佈投降。

戰爭期間,中方先後派出的華工,在“協約國”集團的盟友們最需要人力的時候;在總人口只有4000萬、卻身為主戰場的法國,其15-49歲的男子和13-30歲的男子,死亡率分別呈現出驚人的13.3%和33.3%的時候;在法軍尉級以下軍官,于戰場上生存的時間,超不過三個月的時候——起到了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有些醜陋,始終不曾改變。

1919年,北京滿街貼的標語:毋忘國恥。圖/視覺中國

1919年夏,在一場由英國軍人為慶祝戰爭勝利而舉辦的“協約國運動會”上,6000名應邀參加的華工,卻因會場中冉冉升起的各戰勝國國旗中,唯獨缺少了中國的國旗,而集體憤然離場。

華工,早已不再只是那一個個只為養家糊口的、孤立的個體。

他們真正地開始了解到,一個人,與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關係。

他們真正的擁有了一份屬於自己的信仰。

——而那信仰的名字,叫做“祖國”。 

國恥,己恥。

國榮,己榮。

仿佛彈指一揮間,整整一百年的時光,已悄然流逝。

世界並沒有更加溫和。戰亂並沒有絲毫減少。流離失所發生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區。挨打挨餓,是許許多多國家依然正在面對的噩夢。

我們的生活不是別人改變的。

改變我們自己的——唯有我們自己。

如今的中國,踩過那滄桑且艱難的歷程,她正在邁向一場偉大的復興。

△山東青島膠州灣今日風光 圖/視覺中國

對於那些昔日的帝國主義列強,我們不計前嫌。

而對於那些飽受戰亂、災禍、貧困之苦的國度,我們則感同身受……

弱國無外交。

沒有國家的強大,就沒有民族的尊嚴。

△法國北部努瓦耶勒鎮華工墓 圖/視覺中國

隨著中國崛起的腳步,1998年,這段被冰封的歷史,終於為法國人所重提。這一年,法國政府終於決定在巴黎13區華人城博德古爾公園內,豎起一座紀念碑。用以“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法國捐軀的中國勞工和戰士。”

2008年11月,在英法等國所舉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90週年的活動中,華工一詞,被重新提起。

△2017年11月15日,比利時波普林格市,一戰華工青銅紀念雕像正式落成。中國駐比利時大使曲星與波普林格市市長德雅蓋共同為雕像揭幕。圖/視覺中國

2018年——當所有這些過往,在一個世紀的風雲中被打磨、被遺忘,當今天的人們,無需為敵人的入侵而恐懼、為頭頂的戰火而驚慌,當今日的你我,只因一時的不快,抱怨著瑣碎的生活時——

請想一想他們的身影。

請想一想他們的故事。

惟願

每個為戰爭付出的生命

都被真正地紀念。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