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生活文娛教育圖片評論

【大國工匠】王津:思考十年 修復兩年 古鐘出塵現光華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2016年10月04日 22:4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遊覽過故宮鐘錶館的人們對那裏面的西洋鐘錶一定讚賞不已,每一件都説得上稀世傑作,它們都是當初西方各國使節來華覲見時獻上的國禮。由於鐘錶製作能夠充分展現當時西方國家的匠作水準和民族文化智慧,因此西國來使多有進獻,清代鐘錶類的國禮以乾隆朝為最多。

高122厘米的“銅鍍金樂箱水法雙馬馱鐘”便是西國給中國乾隆皇帝的一份國禮,如今已經二百多歲,機芯老化、部件缺損。文保科技部鐘錶修復室的王津師傅認準了這個活兒。保管部門的修復要求只有十個字:“粘補外殼,恢復機件功能”。

銅鍍金雙馬馱鐘的外殼剝離後,逐步拆解也是對古鐘結構的深入理解過程。傳動走時部分的製作精巧自不待言,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雙馬馱鐘還有機關控制的藝術表演功能,所以內部的構造更為複雜。

王津1977年進入鐘錶室學徒,首先接觸的傳統技法就是煤油清洗。從那時起,這滿屋的煤油味兒,陪伴了他39年。任何使用在文物上的材料,故宮都有著嚴格的限定,王津恪守著老輩宮廷修復師留下來的規矩,寧可傷手,也不傷文物。經過反復清洗,古鐘的銅質零件煥發出久違的光澤,也露出了程度不一的殘損。

修補斷齒,主要考驗銼功。將一塊銅料銼磨成米粒般大小焊在齒輪上,再矬出與原件一致的磨損。所有功夫活兒都遵循一個原則:對文物的干預最小。這是鐵律。

王津對這座雙馬馱鐘進行整體拆卸、清洗、除銹、銼削、補齒、焊接、裝配和調試,各項工序加起來上百道。他在不起眼的齒輪背後,會時而見到制鐘匠人留下的標記。

每一個搭扣、咬合、旋轉,將動力精準地轉換成演繹、音樂和走時等各種複雜的功能。這座精密的機械宮殿,王津隱隱感受著跨越時空的工匠對話。幾個月的屏息凝神,眼見得機芯的修復即告完成。王津上緊發條,小心啟動了機關。

扎紮實實幹活,問心無愧做人,這就是工匠的境界。以此才敢承接前代的珍傳,才有底氣説出對後世的交代。

王津是師父馬玉良最小的徒弟,這張20世紀80年代報紙上刊登的照片是他和師父唯一的合影。記憶中,師父不太愛説話,王津在師父身旁默默地追隨研習。師父的真傳也就在日月浸潤中內化於心。而王津自己的桌子,如今也和師父的一樣,邊緣被磨出了深深的溝痕。

39年裏,王津過手的古鐘錶有兩三百件。在與異國古匠的智慧對話和技藝交流中,他深入堂奧,日漸體會到了大匠境界。

2016年8月3日,這座銅鍍金樂箱水法雙馬馱鐘的修復接近了尾聲。54根水法、28個人物造型、4套音樂、上千個零件,在王津的手中復原如初。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