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育了半個世紀,北京最大的林場要向市民開放了!
近18萬畝林海,構成了京西一道綠色屏障
這片林場位於京西門頭溝、房山兩地,原名“京煤林場”。過去50多年一直由京煤集團封閉管理。就在上週五,市園林綠化局正式接管這片近18萬畝的林區,並更名為“京西林場”。
森林裏發現了瀕危褐馬雞的蹤跡。
告別50多年“藏在深閨人未識”,京西林場將迎來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未來這裡將成為國家森林公園向市民開放。
建林場最早為開煤礦
京西林場的前身——京煤林場成立於1964年。林場由分散在門頭溝和房山的7個林區組成。這個季節,如果從高空俯瞰,這片近18萬畝的林海,連綿于京西山巒上,構成一道濃墨重彩的綠色屏障。
從門頭溝城區往西45公里,大臺地區的曹家鋪,是距離北京城最近的林場片區。乘坐越野車,沿3米多寬的土石路上山,夏日炙熱、刺目的陽光很快被濃密、連片的樹陰遮蔽,山上山下,仿佛兩個季節。
“這片林子有50多年了。”京西林場林業科科長曹治峰説,原京煤林場的林地普遍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國家大力提倡煤礦企業建‘坑木林’。”
所謂“坑木林”,就是為方便挖煤營造的林地。京西一帶,原來有大量的煤礦企業,過去的煤礦不論是坑道裏的支撐構架,還是運煤軌道,都是木制的,因此要消耗大量木材。營造“坑木林”,正好能解決生産所需。
原北京礦務局不少退休的老職工,至今還記得50多年前扛著紅旗上山植樹的場景。群山裸露,滿目荒蕪,煤礦工人手推肩扛,開山修路,把一棵棵樹苗運到山上。一二十年間,陸續栽下油松、側柏、落葉松、刺槐等600多萬株。
雖然是為開煤礦所建,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煤礦就告別了坑木的使用,改用更堅固的鋼軌。“種下的樹,其實沒有進行過一次生産性砍伐,後來全改成了國家生態公益林。”京煤集團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瀕危褐馬雞是“常住民”
因為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的砍伐,京西林場的林地,大多都保存了50年以上。林子裏遮天蔽日,平常杳無人跡。
在曹家鋪林區,栽在陰坡的油松,胸徑普遍在20厘米以上,有湯碗那麼粗。正值松枝最旺盛的生長季,空氣裏充溢著松針特有的清香味。林子深處,鳥兒細語啁啾,不時還能聽到“嘎嘎”的清脆叫聲。
“這是什麼聲音?”
“是野雞!”曹治峰説。
因為無人驚擾,京西林場裏的野雞數量極多。現在正是求偶季,野雞的“嘎嘎”叫聲每隔三五分鐘就能聽到。“平時巡山,路上都能看見。它們喜歡在路中央呆著,看見有人來,一下撲到草地裏。”
普通的野雞林子裏常見,曹治峰有幾次還撞見過褐馬雞,“這可是中國特有的瀕危珍稀鳥類,在北京特別罕見!”
數量特別多的還有狍子、野兔、松鼠、獾、野豬等野生動物,都是林子裏的“常住民”。
最值得一提的是,京西林場還擁有一片1萬多畝的落葉松林。這片林子位於房山大安山鄉和門頭溝齋堂鎮之間的山樑上,平均海拔1300米,栽植于上世紀50年代,是本市最大的人工落葉松林。
森林管護今後吃“財政飯”
行走在曹家鋪林間,腳下的土壤極其鬆軟,那是20多厘米厚的松針和其它落葉的腐殖質。越往山上走,林子越密集。因為享受不到陽光的照射,很多松樹的林冠以下部分,已經變成焦枯狀。
“很多林子自打種下來,就沒撫育過。”林場工作人員祝順萬介紹。之前林場歸屬於京煤集團,由企業每年劃撥一定的資金用於林場管護。
近10年,原京煤林場每年的投入約2000萬元,一部分用於人員開支,一部分用於管林護林。“坦白説,因為資金有很大缺口,林場只能重點保證森林防火這塊的投入,撫育什麼的都顧不上。”
不僅林木撫育跟不上,林場現有的基礎設施也非常簡陋。山林裏主要的防火道路,很多都是土路、石路,每到下大雨時都被衝得七零八落;雖然風光秀麗,但想要上山遊覽,基本的觀光設施一概沒有。
隨著5月19日,京煤集團與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簽署移交協議,這個原本隸屬於企業的林場,正式轉變為市園林系統的直管林場。這也是全市34處國有林場中面積最大的一個,佔總面積的五分之一。
這次移交,意味著京西林場的身份從企業林場變為本市生態公益型林場,近18萬畝森林資源的管護,將納入市區財政統一預算。林場今後不再為資金缺口犯難。
森林裏的煤礦3年內全關
京西林場因為開礦而興建。林場範圍內分佈著京煤集團4處煤礦,分別是長溝域煤礦、木城澗煤礦、大安山煤礦和大臺煤礦。其中,長溝域煤礦已經于去年3月份關停。另外3座煤礦將分別於2018年、2019年和2020年關停。3年後,這片浩瀚的林海中,將再也聽不到隆隆開礦聲。
“京西林場封育了50多年,像它的萬畝落葉松林,是全北京市最好的森林片區之一。”市園林綠化局林場處副處長曾小莉説,優質的森林資源最終要造福于市民,京西林場未來的方向是建設國家森林公園,變成森林旅遊勝地。
現在,京西林場的發展規劃已經在編制中。林場的首次野生動植物資源普查、基礎設施建設等,都將於近期提上日程。因為歷史欠賬較多,林場預計要用5年時間,完善各方面的設施,使之初步具備接待條件。預計未來10年,這處北京市面積最大的國家森林公園,將基本建成。(記者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