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敦煌鹽鹼荒灘現碧波湖面 引民眾戈壁“看海”

來源:中新網  2017年03月27日 10:49  

  陽春三月,素有中國“旱極”之稱的甘肅敦煌境內一片乾涸了半個多世紀的鹽鹼荒灘上出現了天水相連、碧波蕩漾的大型湖泊,遠望宛如“大海”。對於這座常年與黃沙相伴的戈壁城市而言,這一罕見景象連日來吸引不少民眾去戈壁“看海”。

近日,敦煌歷史上最大的湖泊哈拉諾爾湖乾涸60年後重現碧波。圖為漫水面積達24平方千米的哈拉諾爾湖。 孫志成 攝

近日,敦煌歷史上最大的湖泊哈拉諾爾湖乾涸60年後重現碧波。圖為漫水面積達24平方千米的哈拉諾爾湖。 孫志成 攝

  記者26日從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據測算,目前哈拉諾爾湖漫水面積達24平方千米,這是時隔50年後,疏勒河、黨河再此重逢會流,經冬季封凍、春季消融,才重現出“大海”景象,這也是這片鹽鹼荒灘上本來的“模樣”。

  近期逐漸解凍的哈拉諾爾湖面上,有成群赤麻鴨、赤嘴潛鴨、斑頭雁和銀鷗等候鳥在此棲息、覓食、游弋,遠處雄偉的雅丹地貌群、戈壁臺地和紅柳沙包群,遠望如同海市幻境。

  長期致力於敦煌生態環境保護研究的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科長孫志成表示,哈拉諾爾湖原來是疏勒河與黨河下游的匯水湖,面積70多平方公里,是敦煌歷史上最大的湖泊。近20年來,即使是疏勒河、黨河汛期以及近年上游洪澇災害、河道氾濫,也從沒有見過任何匯水進入湖區。

  距離敦煌市西北30多公里的哈拉諾爾湖,蒙語意為黑色的湖或黑海子,是疏勒河和黨河的終端湖,歷史上溢滿後向西匯入庫姆塔格沙漠東緣的哈拉齊和新疆羅布泊,具有阻擋沙漠東移、維護區域生物多樣性和保障甘肅西部生態安全的巨大功能。

  但它從清朝雍正年間開始斷流和萎縮,乾涸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疏勒河昌馬大壩、雙塔水庫和敦煌黨河水庫建成之時,並長期處於沙化狀態,民眾能看到的只是一個鹽鹼荒灘和“沙湖”。

  “60年來,哈拉諾爾湖湖面裸露在外,湖底佈滿大米粒一樣的方解石,淪為石膏採礦場。”孫志成分析認為,根據上世紀六十年代國家測繪局提供的一些地形圖來看,上面標記着湖面上行車速度為時速30公里,由此説明自此這裡一直是一個幹湖,即便是發過洪水的季節,也很難出現“湖面”。

  據了解,隨着2011年中國政府投資47億元人民幣的《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實施以來,遏制了敦煌盆地地下水位下降的趨勢。黨河水庫和疏勒河雙塔水庫下泄生態水量逐年增加,使乾涸多年的哈拉諾爾湖形成一定水面、重現生機,敦煌生態治理工程取得初步成效。

  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的敦煌常年降水稀少,境內多沙漠和戈壁,綠洲面積僅佔土地總面積的4.5%。當地年平均降水量42.2毫米,蒸發量2505毫米,被中科院科研機構監測為“中國最乾旱的地方之一”。

編輯:陳平麗 責任編輯:
相關鏈結
我要評論
合作帳號: 登錄 註冊|忘記密碼?
註冊>>
登錄
下次自動登錄 忘記密碼?

合作帳號登錄

×
航拍中國更多 >>
紀錄片《兩個威廉的長城》更多 >>

©直播中國 京ICP備10003349號

860010-115904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