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2月27日電(上官雲)“二月二,龍抬頭”,這個傳統節日又稱作“春龍節”,有不少習俗保留至今。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劉一達表示,春龍節一般在“驚蟄”前後,按傳統説法,“驚蟄”指“龍動”,換句話説就是一聲春雷把蟄伏中龍驚醒了,意味著美好的春天來臨。這一天的習俗基本都跟“龍”沾邊,通常要吃龍鱗餅、龍鱗面求吉利。
農曆二月二 南京城南老街“龍抬頭”。民間舞龍隊在南京城南老街舞龍。泱波 攝
據公開資料顯示,傳説春龍節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二月二西安“萌寶”剃“龍頭”。李思默 攝
慢慢地,節日民俗不斷完善、豐富。據説,到了元朝時期,“二月二”就明確是“龍抬頭”了,之後相關民俗活動的記載也多了起來。民俗學者王娟説,在古代,這一天皇帝親耕,皇后則主持蠶桑儀式,祈求豐收。在民間,婦女忌動針線,以免“刺傷龍目”。在飲食方面,有些地區認為“二月二”是太陽的生日,要吃太陽糕。
湖南臨武縣“二月二祭龍神”祈福民眾幸福安康。人們舞起雙龍“龍抬頭”祈福。陳衛平 攝
其實,在北京,春龍節有很多習俗,俗語稱“二月二,照房樑,蝎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著蠟燭,照著房樑和墻壁驅除蝎子、蜈蚣等。劉一達説,為了圖個吉利,這一天飲食還大多挂上一個“龍”字,例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餛飩叫吃“龍牙”等等。
“‘二月二’北京人還要吃餅和面,這兩樣吃食跟龍有關。餅叫‘龍鱗餅’,面叫‘龍鬚麵’。或者用白麵或者棒子面加其它面和好後,做成諸如蜈蚣、蝎子等小生物的形狀,在餅鐺上拿油煎著吃,美其名曰:熏蟲兒。”劉一達解釋道。
有民諺説:“二月二,龍抬頭,孩子大人要剃頭。”在春龍節人們為孩子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祐孩子健康成長;大人理髮,叫“剃龍頭”,希望帶來好運。
此外,春龍節還有引水入宅的活動。清人所著《宛署雜民》中記載:“都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蜓布入宅廚,施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這就是指在節日清晨,人們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邊、井邊一路撒來,直到家中的水缸邊,以求風調雨順。
“當天,大人孩子都要早早起床,小孩兒睜開眼後,要在枕頭上磕三個頭,同時説三遍‘二月二,龍抬頭’。之後孩子們要趕在出太陽之前拿課本唸書、寫字,寓意‘獨佔鰲頭’。”劉一達説,這些民俗都包含著十分美好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