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西藏,猶如一幅動靜結合的畫:泛黃的牧草、落葉、湖面的浮冰,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而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一帶,則成了黑頸鶴的“越冬樂園”。
黑頸鶴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衍在高原的鶴,被藏族民眾視為“高原神鳥”。2003年,黑頸鶴被列為全球瀕危物種,同年,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升級為國家級。
候鳥越冬的環境不斷改善。(圖 扎西)
撒青稞、重巡護,在西藏越冬的黑頸鶴、斑頭雁等成倍增加
“看,黑頸鶴!”順著林周縣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巡護員頓珠次仁手指的方向,暖陽下,幾十隻黑頸鶴悠閒漫步在農田裏。有的埋頭覓食,有的逐水嬉戲,不時傳來聲聲嘶鳴,“它們在吃田裏收割後的農作物籽粒和草根,巡護員和附近居民會在黑頸鶴聚集地撒一些青稞。”
數據顯示,在西藏越冬的黑頸鶴數量逐年增多,數量已由1995年的3000隻上升到目前的近9000隻,佔全球黑頸鶴總數的80%以上。
位於拉薩河沿岸的林周縣,因其寬闊的水域、成片的農田而成為西藏最大的候鳥越冬地之一。每年10月中旬至翌年4月初成千上萬隻候鳥選擇在此越冬,其中有黑頸鶴、斑頭雁等五六種候鳥。
為保護黑頸鶴,1993年,林周縣專門建立了總面積達96平方公里的林周澎波黑頸鶴自然保護區,並在保護區內安裝了監測儀,雇用了解當地情況的群眾作為巡護員,實行零報告制度和24小時巡護。目前,林周縣共有12名巡護員、842名護林員對轄區內的野生動物進行巡護。同時,在臨近村莊內,村民們自發成立了巡護隊,隨時監督、發現並救助受傷的黑頸鶴。
“每年冬天來臨,我們總會看看山那邊它們飛來的方向。看到它們來了,心裏高興又踏實。”林周縣卡孜鄉卡孜村村民扎多告訴記者。
“這幾年,黑頸鶴、斑頭雁等數量成倍增加了。通過這幾天觀察,目測今年在林周越冬的黑頸鶴有3000多只,可能陸續還會來一些,估計會達到4000隻。”當了9年巡護員的頓珠次仁胸有成竹,“受傷的候鳥很少,如果發現有受傷或者死了的,村民會立即通知我們。”
記者來到日喀則市聯鄉遲雄村農田附近,也不時看到棲息覓食的黑頸鶴。村民達瓦次仁告訴記者,巡護員每天都會按時巡護,而且近年來政府對黑頸鶴保護的宣傳力度不斷加大,大家的保護意識也得到了加強。
在林周縣越冬的黑頸鶴。(圖 李林)
拉魯濕地發現3隻黑頸鶴,這在以往是無法想象的
冬日的拉魯濕地,水天一色,十分迷人。拉魯濕地位於拉薩市區西北,素有“拉薩之肺”之稱。十多只候鳥,或靜置一隅,或翱翔空中。不少人都會遠遠駐足,觀看這些“遠方的朋友”。
“這裡是不是很乾淨?因為容易産生衛生死角,我們不定期組織人進行清理,”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尼瑪多吉説,“有了乾淨整潔的環境,候鳥們才會安心在此越冬。”
尼瑪多吉介紹,因為拉薩三渠一河的水最終都會匯聚到拉魯濕地裏來,“日前,我們從源頭保護污水流入拉魯濕地,在三渠一河區域排查亂排亂放的情況,並增加了巡邏人員,及時清理渠道內垃圾。”
入冬以來,拉魯濕地已發現3隻黑頸鶴蹤跡,這在以往是無法想象的。“黑頸鶴警惕性非常高,不會輕易靠近人口密集、車水馬龍的城市地帶,以前在這裡看不到黑頸鶴,如今它到這裡‘做客’,説明我們對拉魯濕地的保護有了成效。”尼瑪多吉説。
記者路過林周縣甘曲鎮覺布村時,只見幾名環衛工人拎著蛇皮袋拾撿垃圾,隊長邊巴次仁説:“黑頸鶴經常在這裡出沒,擔心這些鳥不小心吃到垃圾,所以我們自發增加了環衛次數。盼著它們每年都會來。”
來到山南市貢嘎縣傑德秀鎮的農田,幾隻黑頸鶴正悠閒覓食。傑德秀鎮居委會黨支部書記達瓦説,村民們愈發重視對黑頸鶴的保護,來此越冬的候鳥才逐年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