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 告別竿連竿 再現浪打浪

來源:人民日報  2016年12月16日 16:06  

  12月15日,天氣放晴。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大湖漁場,62歲的漁民周科才,悠閒地坐在自家船樓甲板上。

  “一個月前,這裡還是一片‘水上長城’。”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朱俊華説,自11月15日洪湖自然保護區大規模拆除漁業養殖圍網以來,曾經密密麻麻立在水面的撐網竹竿被清除,告別了“竿連竿”的景象。

  根據2012年出臺的《湖北省湖泊保護條例》,天然湖泊禁止漁業養殖。而按照此次“拆圍”計劃,12月31日前,洪湖上的15.5萬畝圍網將全部拆除,漁民上岸安置,洪湖將回歸“人放天養、捕撈生産”的生態漁業。

洪湖“拆圍”行動現場。(圖 劉漢生)

洪湖“拆圍”行動現場。(圖 劉漢生)

  十多年前的一次大規模“拆圍”,並未達到預期效果

  “在上世紀80年代,圍網養殖技術曾作為先進技術在全國推廣。”洪湖濕地管理局調研員曾曉東介紹,由於瘋狂捕撈,當時洪湖漁業資源難以為繼,圍網養殖技術迅速成為“香餑餑”,人們開始用竹篙和漁網在水面上圈出一片片“自留地”,圍網面積在2004年底一度達到37.7萬畝,佔湖面面積的70%。

  惡果很快顯現。

  曾曉東介紹,長年的施肥養殖,致使洪湖水質嚴重惡化,漁民圍養的螃蟹吃掉了湖底的水草,湖泊生態功能急劇退化。短短幾年,湖區水草覆蓋率從原來的98.6%下降到只有零星水域有水草,天然魚類也到了無魚可捕的狀態,“蘆葦叢叢望無邊,水草青青把湖盤”的自然景觀幾近絕跡。

  2005年,“洪湖生態保衛戰”打響,第一次大規模“拆圍”開始。隨後兩年多,全部圍網被拆除,洪湖贏得喘息之機,各項生態指標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拆圍’開始成為開展生態治理、恢復天然濕地的標誌性舉措,洪湖也因此榮獲2006年世界生命湖泊大會‘最佳保護實踐獎’。”曾曉東説。

  然而,那次“拆圍”,並沒有採取讓漁民上岸的措施。政府拿不出足夠土地安置漁民,對於以湖為家、岸上無房無業無收入來源的漁民,只好給予每戶20畝水面開展生態養殖作為緩衝,總共劃撥了近5萬畝水面。

  “近10年,不少漁民悄悄將圍網外擴,已經達到15.5萬畝。但湖面太大,監管難度很大。”曾曉東説,此次大規模“拆圍”,就意在完成洪湖治理中未竟的事業。

  漁民上岸心情迫切,“拆圍”進展由慢到快

  “11月30日,545畝;12月9日,3700畝;12月14日,11002畝……”在洪湖濕地管理局,翻開“拆圍”工作進度報表,能清晰地看出進度由慢到快,數據變化明顯。

  截至12月14日,洪湖已經拆除圍網面積87024.2畝,佔應拆面積的56%。

  “按這個趨勢,如期完成‘拆圍’工作應該沒問題。”朱俊華説,不同以往,此次“拆圍”順利進行,漁民的配合起到了效果。

  周科才的20畝圍網養殖水面位於大湖漁場,近年來收成並不好、自然災害也較多,“而且住在船上,上哪兒都不方便,早就盼著拆了”,但是以往圍網養殖“賺一年頂三年”,大夥兒都沒有“拆圍”上岸的勇氣。

  洪湖濕地管理局桐梓湖保護站站長連紅常年與漁民打交道,在這次“拆圍”中,他在桐梓湖水域帶隊督辦。

  “80%以上的漁民願意搬離湖面,這些年,他們全靠著天然捕撈糊口。”他説,洪湖連家漁船的漁民多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來自江蘇、安徽、山東、湖南等地,他們“湖裏有船,岸上無地無房”,生活大多比較困難。

  “也有漁民不願意上岸,還想再等幾年翻本。”洪湖市大湖“拆圍”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唐忠紅説,遇到這種情況,工作人員需要上門反復給漁民做工作、幫他們算長遠賬。

  在洪湖市,從市政府到鄉鎮、村場都成立了以行政“一把手”為組長的工作專班,層層簽訂“拆圍”工作責任狀,確保圍網全部拆除,一畝不留;漁民及其生産生活設施全部撤離,一戶不漏。

  解決漁民上岸的後顧之憂,是“拆圍”成功的關鍵

  聽説要“拆圍”上岸,周科才仍然心裏沒底:“沒田、沒房、沒技術,上岸之後咋生活?”

  一年多前,洪湖市政協就做了調研,報告稱,漁民上岸安居有“四盼”:勞動就業有出路,教育醫療有保障,社保政策能落實,水上交通能暢通。

  “上岸,對漁民來説是生活方式的一場大變革,處理不好,會給地方帶來很多後遺症。”唐忠紅説,解決漁民上岸的後顧之憂,是這次“拆圍”行動成功的關鍵。

  按照洪湖市和監利縣出臺的安置政策,漁民上岸後可以選擇貨幣化安置,也可以自己建房或者等待政府統建的安置房。

  “漁民到城區購房,每戶補貼7萬元,報銷契稅,並給予購房配套設施費。”唐忠紅算了一筆賬:再加上平均每戶5.8萬元的連家漁船收購款,和每戶2萬元左右的“拆圍”設施補貼,4口之家進城購房平均可拿到24萬元的補助,足夠安家。

  洪湖市政府正計劃為上岸漁民辦理養老保險,爭取“拆圍”過渡費,保障漁民目前的生活。另外,上岸漁民的免費勞務培訓工作也已展開。

  政策雖好,也有漁民表示擔憂。比如,沒有一技之長,生活恐成問題。

  “漁民退出之後,可以再憑證到湖裏從事天然捕撈,也可以到生態養殖場或交易公司務工,但不能再回湖裏居住了。”唐忠紅稱,洪湖市目前正在探索引入生態旅遊項目,“到時候漁民可以優先選擇崗位”。

編輯:王婧雯 責任編輯:
相關鏈結
我要評論
合作帳號: 登錄 註冊|忘記密碼?
註冊>>
登錄
下次自動登錄 忘記密碼?

合作帳號登錄

×
航拍中國更多 >>
紀錄片《兩個威廉的長城》更多 >>

©直播中國 京ICP備10003349號

860010-115904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