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陜北高原,細雨連綿,如煙的輕霧流走在五彩斑斕的山間,恍若置身江南水鄉。
神道嶺景區層林盡染(陜西黃龍縣委宣傳部供圖)
這裡,便是位於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結合部的陜西黃龍縣。
堯門河水庫秋景如畫
簡單“靠山吃山”曾讓山林越砍越荒、日子越過越窮
20年前,黃龍的農民守著青山綠水,卻過著苦日子。“原因就在於‘靠山吃山’,當時只知道伐木、燒炭,山林是越砍越荒涼,日子越過越窮。”提起過去的日子,白馬灘鎮石門村村民許存學連連搖頭。
三岔鎮李家塔村村民王長貴是黃龍縣遠近聞名的造林大戶,從2010年開始,他個人承包土地,在3000多畝荒山荒坡上栽樹近100萬棵,通過驗收2563畝,累計兌現造林補貼40多萬元。“看到一片一片的山被我栽綠了,心裏特別有成就感。”王長貴自豪地説。
據黃龍縣林業局局長李海東介紹,自2012年以來,黃龍縣完成造林面積近3萬公頃,完成各類綠化面積44萬畝,林草覆蓋率達到92%以上。2016年,黃龍縣成功躋身“國家園林縣城”行列。
“我們叫停了剛剛投産的糠醛廠,就是為了保護好生態環境。”黃龍縣縣委書記任高飛告訴記者,不亂挖一棵樹木,不破壞一寸綠地,不污染一片水源,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已經成為全縣幹部群眾的共識。
當地群眾依靠好生態養殖七彩野山雞
利用資源發展生態經濟,黃土高原養起了大閘蟹
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黃龍,屬於溫帶大陸性半濕潤氣候,被譽為陜北黃土高原上的“綠色明珠”,動植物資源豐富,僅蜜源植物就達300多種。由於野生中蜂資源豐富,這也帶動了黃龍的中蜂産業。
提起中蜂養殖,石堡鎮磊莊村貧困戶李文聚的感受最深。他告訴記者,以前窮怕了,前兩年嘗試養蜂180多箱,由於中蜂養殖時間短、見效快,而且有企業幫助銷售,現在他的生活越過越好了。
“全縣共發展養蜂戶1620戶,養殖中蜂8萬箱,年可生産蜂蜜1200噸,實現産值6000多萬元。”黃龍縣養蜂試驗站站長張馮斌説,黃龍縣通過“園區+企業+貧困戶”模式,提供技術資金扶持,鼓勵貧困群眾參與中蜂養殖。
同時,憑藉著優質的水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黃龍不少村民養上了大閘蟹。記者在石堡鎮大閘蟹養殖示範基地見到養殖戶張松海時,他正在吆喝著驅趕大閘蟹的天敵——白鸛。“基地今年新建5個養殖池塘共35畝,輻射帶動養殖8戶120畝。預計全鎮出塘成品蟹4.2萬隻,收入168萬元。”張松海説。
“近年來,我們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利用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經濟,尋求一條人與自然深度融合、生態與經濟高度統一的發展之路。”任高飛説。
黃龍核桃個大皮薄銷路好,當地人吃上生態飯。
黃土垣上的青山綠水,讓很多家庭吃上了“生態旅遊飯”
如今的黃龍縣,林草覆蓋率高達92%。這樣的好生態有什麼用?黃龍人會很自豪地回答你:美景能頂飯吃。
好山水不僅能養蜂養蟹,而且是開發生態旅遊的絕佳條件。記者在白馬灘鎮看到,正是利用黃土垣上罕見的青山綠水,近年來許多群眾辦農家樂、家庭旅店,開旅遊觀光車,賣核桃、蜂蜜,做導遊,很多家庭都吃上了“生態旅遊飯”。“目前,全鎮餐飲、住宿、交通服務、農産品經銷等行業從業人員達300多人,生態旅遊的發展讓全鎮人均年增收1300多元。”白馬灘鎮黨委書記朱宏濤説。
據任高飛介紹,為了加快生態旅遊發展,該縣全面實施城區公園、機關院落、居民小區等區域的綠化,沿5條過境公路兩側大規模栽植彩葉樹種、景觀花卉和彩葉經濟作物,營造了10余處園藝景觀,全面提升綠化水平和景觀效果,構建山上有樹、樹下有花、全域皆遊的新黃龍。近5年來,黃龍縣生態旅遊承載力不斷增強,累計接待遊客272.3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1.6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