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港青:打破辦公室格子間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6年08月31日 10:53  

何善恒

何善恒

辦公區域隱藏在畫廊內。張盼 攝

辦公區域隱藏在畫廊內。張盼 攝

  酒仙橋798藝術區,某座寫字樓二層。“WE+”聯合辦公空間聯合創始人、香港“80後”何善恒,在一扇對開的玻璃門前站定,使用微信開鎖打開大門,帶領記者參觀他創業的首站。約3500平方米的空間內,走廊等公共區域相當廣闊,兩側墻壁上挂著油畫,地面上隨處可見雕塑與裝置藝術,辦公區域的設計則相對隱蔽。

  “每處辦公空間都有鮮明的標簽,充分與地域特色相結合。”何善恒説,這處空間的特色是畫廊,在上海新天地的項目則打造了彩虹空間。從2013年創辦首個空間起,何善恒已將“WE+”在全國的聯合辦公空間數目擴展到10余處,總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入駐企業總市值達上百億元人民幣。

  重新定義工作方式

  “人一輩子至少花1/3的時間在工作上。”何善恒説,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工作方式,它應該是有趣、有品位的。

  “我們的目標客戶是中小型企業,大致是30人以下的規模。”何善恒説,“他們推崇個性化,更願意在配套完備的城市中心工作。”在酒仙橋的空間,共有18家企業、約400人入駐。既有多次榮獲國內外設計大獎的設計公司,又有測試手機安全性能的科技公司,行業分佈相當多元。

  “在這裡,你可以單獨租一張桌子,也可以根據團隊規模和租期靈活租賃。在開放的辦公空間,你能遇見許多和你一樣追逐夢想的創業團隊,分享信息和想法,拓展商業圈。”何善恒説。

  入駐“WE+”空間唯一的門檻是要“主動與大家分享”。“我們會不斷推出培訓、交流會等空間活動,併為入駐者提供運營管理與各類增值服務。”何善恒解釋説,“WE+”的理念是打造最溫暖、最有信任感的社區,打破傳統辦公空間冷冰冰的格子間。

  “空間就是實驗室”

  “WE+”的想象力不止於此。何善恒在美國矽谷讀高中,曾與各類互聯網“大咖”親密接觸,大學主修電子電力工程,熱愛發明創造並小有成就,這讓他言談間充滿“極客”色彩。“我的空間就是實驗室,只要跟工作有關的産品,我都想去做,然後在空間內進行測試。”

  何善恒談起近來關於虛擬電腦的開發,“未來入駐空間不需要買電腦,一個月交幾百塊錢,就能使用幾萬塊錢的機器。”這個虛擬電腦沒有主機,只有一個小盒子連到空間的服務器,配上顯示器和鍵盤就可使用。“前段時間才開發,正在空間內做推廣嘗試。”

  “‘WE+’本身也是創業團隊,開發智慧産品,跟企業談合作,進展不錯。”何善恒説,公司還成立了母基金,向空間入駐企業進行投資。面對近來在內地興起的同類聯合辦公空間,低價租賃閒置物業、改造後招租並收取差價、為入駐企業提供服務的相似經營模式之外,何善恒認為打造産品、服務、投資三方面的生態圈才是取勝之道。

  北京是承載夢想之地

  如今“WE+”聯合辦公空間已在全國多地落地並不斷擴展。談到創業緣起,何善恒認為這與家庭影響有關。“我爸在香港率先把集裝箱改造成辦公室,我媽則在當地大力推廣移動衛生間,他們創辦的公司,市場佔有率都遙遙領先。父母都創業,我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

  從美國的大學畢業後,何善恒本打算在內地繼續讀研,卻因在港就讀國際學校,出國後又缺乏中文環境,“普通話一句不會説,漢字基本不認識多少”,而被清華大學要求先惡補中文再接收入學。在清華大學語言班學習期間,何善恒獲得了東北的工作機會,在某港資企業做房地産業務。

  “選擇東北是因為離家最遠。”何善恒憨笑起來,隨即一臉認真地説,“只有離開舒適區,才能以成倍的速度成長。”沒過多久,何善恒回到北京,踏上創業之路。“北京是個承載著夢想的地方,讓人感覺自己不是過客。”在採訪過程中,何善恒多次提到“融入”。如今的他,言談中雖有港韻悠然,卻對內地認識已深。

編輯:阮晨 責任編輯:
相關鏈結
我要評論
合作帳號: 登錄 註冊|忘記密碼?
註冊>>
登錄
下次自動登錄 忘記密碼?

合作帳號登錄

×
航拍中國更多 >>
紀錄片《兩個威廉的長城》更多 >>

©直播中國 京ICP備10003349號

860010-115904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