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海,美在生態。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了近幾年來青海生態保護取得的成績,他強調:“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這為三江源生態保護指明了方向。
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的開展,我省又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征程。全省各地區、各部門紮實工作,不辱使命,努力把青海打造成為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
位於三江源腹地的曲麻萊就是一個縮影。
8月的曲麻萊草原,水草豐茂、天藍地綠。
在三江之源中,有兩大源頭在曲麻萊,其中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灘;長江北源主要源流勒瑪河、楚瑪爾河、色吾河、代曲河皆出此縣,備受關注、正在試點建設中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的主要景區也在這美麗的生態大縣腹地。
走進曲麻萊,科技培訓、生態養殖、生態種植、濕地保護、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一系列舉措都在有條不紊地實施當中。
生態+經濟:
建成芫根種植基地
在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的同時,兼顧協調推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是許多政府部門在發展中面臨的課題。曲麻萊縣通過實踐摸索,找到了“兩全其美”的辦法。
“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和‘生態立縣’戰略思路,在充分調研和考察的基礎上,利用縣域內部分海拔3900米至4400米破壞嚴重的黑土灘,實施了芫根、燕麥試種。”在曲麻萊的芫根種植基地,縣政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幾年通過加強草畜平衡,實施以草定畜,曲麻萊已經形成了可持續的草畜關係,以集中、分散模式種植芫根、燕麥,實現畜牧業健康發展,保護草原生態環境。
也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芫根種植基地在曲麻萊建成,並開始投入生産。
此舉正是順應了我省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思路,並成功探索出了一條由種植、加工、儲備、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生態飼草料加工基地的路子。“一頭牦牛一年僅靠天然草場需要5.3公頃的草量,以四隻羊相當於一頭牦牛為單位,一隻羊一年能吃掉1.3公頃草場;0.07公頃種植芫根可以保證一頭牦牛半年的飼料,也就是説種植0.14公頃芫根可以保證一頭牦牛一年的口糧。”曲麻萊縣畜牧林業科技局局長永江算了一筆賬,種草養畜,一年四季吃不完。
這還是利用縣域內部分海拔3900米至4400米破壞嚴重的黑土灘實施的芫根、燕麥試種植,實現人工種植返育自然草場,不但形成了治理黑土灘、保護“金草地”的良性模式,還逐步恢復和重建草地生態系統。曲麻萊縣自然草場鮮草産量1470公斤每公頃,約0.14公頃芫根種植面積可滿足1頭牛的年供給,0.07公頃芫根種植面積可保護約2.26公頃自然草場,規模化種植芫根將有效抑制牲畜“夏壯秋肥,冬瘦春死”的惡性循環,為減緩草畜矛盾提供飼草料保障。
在生態保護和民生發展兼顧發展中,曲麻萊縣逐漸走出了自己的“節奏”。
科技培訓:
千方百計提高牧民收入
堅持生態保護,一些牧民不得不搬離原本的放牧地,如何幫他們找到新的經濟來源,使他們儘快脫貧致富,是曲麻萊縣面臨的又一個課題。
曲麻萊縣的技能脫貧項目由此展開,項目自2013年開始實施。由於生活習慣,許多牧民認為培訓需要花費較長時間,不願意學習。曲麻萊縣扶貧開發局局長羅松格來想了個法子:先小範圍培養技術人才,再一個人帶動一群人。目前,曲麻萊縣技能脫貧項目已從初始的補胎、烹飪和電焊等發展到現在的理髮、民族服飾加工、唐卡、藏式婚禮主持等技能培訓。
隨著項目的延伸,嘗到甜頭的牧民紛紛自發加入到培訓中。朵瑪丁曾和索南扎西師徒就是其中的兩位,他們先後參加培訓,在傳承當地石刻文化的同時,也讓自家的腰包鼓了起來。
據介紹,按照“一村一技、一戶一能”的思路,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全縣牧民技能培訓率達到28%,使全縣牧區整體勞動力由過去的單一勞力型向多元技能型轉變,靠技能脫貧致富。手藝人索南扎西告訴記者:“已經跟著師父學了五六年了,我現在每個月都能掙七千元左右,幹著自己喜歡的事還能掙錢,這樣的日子美得很!”
“我們與這些老師們簽訂培訓合同,保證每個老師負責的30名學生都能在第三方評估合格後拿到資格證書,之後再支付教師薪酬。”羅松格來介紹,截至目前,曲麻萊縣已培訓合格兩百餘人,一部分人員已學成創業,當地的牧民看到這些成功的例子,開始主動報名學習技能。
全民保護生態:
縣城迎來巨變
“曲麻萊曲麻萊,進去出不來”“守著源頭沒水喝,住在源頭買水喝”……這些曾經是曲麻萊縣的標簽,如今的曲麻萊縣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供水、供暖、供電,110KV國家電網覆蓋縣城,歷史性地解決了曲麻萊縣建政63年來群眾期盼的供水、供電、供暖和暢通問題。縣發改局負責人告訴記者,曲麻萊全縣的供暖管道已經達到34公里,縣城大部分區域都實現了供暖。
走進曲麻河鄉,當地政府部門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作為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可可西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早在多年前,曲麻河鄉牧民就已經有了生態環保理念。自發組織成立了環境保護小組,劃分了五個片區,並把每年的5月1日定為環境保護日,這一天所有牧民都會上山撿垃圾、巡護野生動物、檢測雪線變化,到後來,這一天已經變成了牧民們的傳統節日。
生態項目實施:
國家公園將更加美麗
個人環保觀念的建立,完善的措施與不遺餘力的宣傳分不開。
記者從曲麻萊縣發改局獲悉,近年來,曲麻萊縣不遺餘力地實施各類生態保護建設項目。在各類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上共投資452.58萬元,以確保草原有害生物防控、濕地保護和科技培訓等三江源一期項目順利完成。並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投資250萬元在鼠害重點區域新建了2500個招鷹架,有針對性地推動生態滅鼠項目。新增草原管護人員441名,發放2015年草原生態獎補資金8840萬元。
在曲麻萊的日子裏,記者所見所聞,各單位、各部門都離不開生態二字,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曲麻萊縣的每一名牧民群眾的生態環保意識根深蒂固,“生態第一”的意識已經植根在每個人的心裏。
相信,在三江源這片沃土上,國家公園的身影將更加美麗……(楊健 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