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湖濕地。記者吳勇攝
馬兒在湖邊飲水。記者吳勇攝
保護區工作人員進行植被本底調查。記者吳勇攝
黑尾塍鷸。記者吳勇攝
盛夏的呼倫湖,藍天白雲映碧水。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小巧的涼亭立於湖心島,仿佛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歡迎八方來客。
忘情的遊客大多不知道,這座湖心島到達岸邊的距離,已經成為呼倫湖水面變化的晴雨錶——2002到2012年間,呼倫湖蓄水量嚴重下降,乾涸的湖面,將湖心島與河岸連在了一起。近年來,隨著呼倫湖水位不斷上升、湖面擴大,原本已經“移”到岸邊的湖心島,又回到了水中央。
湖心島的變遷,成為北方第一大湖生態環境變化的映照
呼倫湖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北方第一大湖。
“蓄水量嚴重下降,比歷史最大蓄水量幾乎少了一半,最大水深也由9米下降到4米。”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姜志國介紹,2002年以後,由於多重原因作用,特別是受持續暖幹氣候影響,呼倫湖水面面積持續縮小。
2014年1月,呼倫貝爾市確定了“抓緊實施呼倫湖河湖連通疏浚工程、進一步加大呼倫湖周邊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力度、實施為期5年的部分休漁措施、啟動《呼倫湖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立法工作、組建呼倫湖流域管理機構、制定呼倫湖流域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等6項重點工作;2015年,將呼倫湖保護作為全市工作的一號工程。
為促進呼倫湖水系良性循環,呼倫貝爾市投資1.53億元,先後實施“引河濟湖”“河湖連通”工程。“這兩項工程加大了活水補充和交換力度,改善了呼倫湖的水質和生態環境。”姜志國介紹,兩項工程實施以來,呼倫湖引水保證率從50%提高到70%。
目前,呼倫湖湖水已逐步開始循環交換、水質得到改善,鳥類、魚類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多,棲息繁殖地正在逐步恢復之中。
多年的綜合治理效果明顯。2013年以來,呼倫湖水位累計上漲3.18米,水域面積達2053平方公里,蓄水量達103.9億立方米,濕地蘆葦沼澤面積恢復近300平方公里。
跨地區跨部門執法,保護水生生物
這幾天,綜合執法局工作人員錢凱軍正興衝衝地調試一架固定翼無人機,“有了無人機,以前人員難以進入的區域都能一目了然,巡護效率將大大提高。”
“呼倫湖水域面積超過2000平方公里,涉及多種執法保護,跨地區、跨部門執法成本高、難度大。”保護區綜合執法局局長胡日查説。
2014年4月起,保護區管理局展開多次專項執法,日常管理與集中治理相結合,設置多個日常管護點、臨時管護點和水陸巡護組,有效遏制了私捕亂撈活動。
2015年8月,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正式批准《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開展跨地區、跨部門綜合執法試點工作方案》,明確了由保護區管理局在保護區範圍內,跨地區、跨部門行使環境保護、林業、農牧漁業、水行政、交通海事、旅遊、國土資源、規劃建設等方面法律、法規、規章的部分行政處罰權,進一步強化了資源管護和執法力度。截至目前,共查處破壞漁業資源案件180起,抓獲處理違法人員近200人,收繳和銷毀挂網20余萬米。
呼倫湖漁産豐富,有鯉魚、鯽魚、鲇魚等經濟魚類30多種,其中,湖中出産的一種呼倫湖白魚,肉質鮮嫩可口。增殖放流也是呼倫湖生態修復的核心內容之一。其中,2015年,呼倫湖共開展5次大規模增殖放流活動,累計向呼倫湖投放大規格花鰱鳙魚種345.8噸、夏花魚苗2430萬尾、土著魚種10噸、土著魚夏花1000萬尾等。“去年開始,呼倫湖的漁業生産控制在每年冬捕季節只能生産各類魚1000噸,其餘時間嚴禁非法捕撈。”胡日查説。
7月29日,在呼倫貝爾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動下,醞釀多年的《內蒙古自治區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終於出臺,呼倫湖保護更是得到了法律層面的強力保護。
核心區管護基本達到全覆蓋式監管
呼倫湖自然保護區不僅是東北亞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也是亞洲水禽的重要繁殖地。
日前,記者跟隨烏蘭諾爾管護站站長張友來到保護區核心區湖邊,用高倍望遠鏡隔岸望去,成片的鴻雁、金鸻、紅嘴鷗等在水中嬉戲、覓食,構成一幅壯觀的畫面。
“這裡是保護區鳥類集中分佈數量最多、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每年大量候鳥在此棲息繁殖,其中不乏珍稀品種。”張友説,從最初的一個管護站,到目前又建成的3個流動管護點、8個視頻遠程監控,核心區管護已基本達到全覆蓋式監管。
岸邊,一座蒙古包和一輛簡易篷車,就是管護站工作人員工作和居住的24小時監測點。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10年前後,呼倫湖湖水富營養化問題突出,私撈濫捕也加速了生態惡化,“水不好,鳥自然就少。現在生態好了,這裡棲息的候鳥比過去多得多”。
2013年,保護區內首次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2015年,又首次觀測到長尾賊鷗和黑水雞,其中黑水雞還在烏蘭諾爾核心區成功繁殖後代。
“説明我們的保護取得了實際效果。”呼倫貝爾市委書記李世鎔説,“呼倫湖是呼倫貝爾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一定要堅決守好森林、草原、水資源、生態景觀、建新拆舊這五條底線,正確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