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 生命的奇跡:湟魚洄遊九死一生創造生命奇跡

2015年06月09日 12:14  來源:西海都市報

要把生態保護作為立省之要。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最大的責任也在生態。 ——省委書記駱惠寧

保護好生態是我們最大的責任,也是建設和諧美麗青海的主要任務。——省長郝鵬

青海湖,作為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不僅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也是該區域內最重要的水汽源和氣候調節器。

為了保護湟魚,保護周邊的鳥類以及其他野生動植物,修復青海湖複合生態功能,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省先後5次對青海湖實施了封湖育魚。二十年來,封湖育魚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青海湖封湖育魚工作領導小組精心組織和週密部署下,青海湖封湖育魚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裸鯉資源量增長明顯,青海湖複合生態功能得到初步恢復。為了讓保護湟魚的行動傳遞得更遠,更好地守護好青海湖的生態,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近日,西海都市報派出多路記者蹲點調查,推出大型系列報道《青海湖,生命的奇跡》。

洄遊奇觀

洄遊奇觀

湟魚洄遊九死一生創造生命奇跡

5月30日,一條剛剛成年的裸鯉搖擺著魚尾,離開了它的家——青海湖,沿著湖上遊的水源沙柳河逆流而上。

偉大的生命歷程

青海湖裏的裸鯉,又被人們稱為湟魚,是青海湖中特有的物種,也是青海湖中唯一的大型經濟魚類,在青海湖生態系統中起著核心作用。每年5月下旬到8月中旬,在湖中生長的湟魚會沿著入湖河流溯流而上,進入到河流淡水區域産卵,然後再回到湖中。湟魚洄遊會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魚”“群鳥獵魚”“鯉魚跳龍門”等奇特的景觀,堪稱世界奇觀。

這條裸鯉的速度並不算很快,一路上經歷了多個激流點,要不是小夥伴的提醒,它還差點走進岔路。

中午時分,它終於趕到了距離青海湖已達20余公里處的一處被稱為湟魚家園的水域。但這裡,也只是它中途的一個休息點,洄遊的路對它來説還很漫長……

湟魚之所以要洄遊産卵,是因為在青海湖高鹽度、高鹼性的湖水中它們的性腺無法正常發育,更無法完成傳宗接代的神聖使命,因此為了繁衍後代,湟魚只有選擇以生命為代價的艱苦跋涉——洄遊産卵。沙柳河漁政站的負責人拉加才仁一語道破了其中的玄機。

在溯流而上的過程中,湟魚需要克服重重困難,同時在溯流中的奮力遊走,也會促使湟魚的性腺逐漸發育成熟,最終完成繁衍後代的神聖任務。

“湟魚的整個洄遊産卵過程充滿了艱辛和危險,同時也充滿了不屈、拼搏和生命的精彩,令人驚嘆不已。‘我來了,我看了,我服了’。”2014年夏季,一名途經青海湖的遊客,在見識了湟魚洄遊的壯觀景象後,在遊記中寫下這樣一段文字。

生命通道:一切為了湟魚

5月30日中午,在沙柳河湟魚家園水域下,已經聚積了大量溯流而來的湟魚,周圍的群眾和遊客也聞風而來,希望一睹“鯉魚跳龍門”的景象。但沙柳河新的大橋正處於修建中,工程還在進行,上遊的水域出現了截流。原本用於湟魚通過的堤壩已經出現斷流,許多湟魚只好窩在堤壩下,等待幫助。

“縣上已經專門開會研究,大橋工程很可能明後天就必須停工,到那時,我們再把水重新引流到大壩這邊來,供湟魚洄遊。”站在觀魚長廊上觀察的剛察縣森林公安局政委王進明説,由於今年的湟魚洄遊有所提前,剛察縣也已經提前進行了部署,“一切以保護湟魚洄遊,順利産卵為第一任務”。

此時,水下的湟魚已經呈現出了“半河清水半河魚”的景象。在20余平方米的狹小水域裏,湟魚的數量已經不計其數,看不見水底,只能看到無數的黑色魚脊背,大量的湟魚形成集結之勢。

它們會在這幾天積攢能量,因為接下來還有更遠的旅程。作為湟魚洄遊的幾條主要通道,沙柳河長約一百多公里。而湟魚的最終目的地就在沙柳河源頭處。

這是一趟艱辛的旅程,許多湟魚也許會在洄遊途中遭遇不幸。這也是自然的法則,不可避免。人類只能盡最大努力減少外界對它們的干擾。湟魚洄遊不僅是尋找合適的産卵地,同時也是刺激親魚性腺發育成熟的系統過程。它們上溯距離越遠,魚卵、魚苗在淡水中孵化、生長的時間越長,幼魚的成活率就越高。將沙柳河大壩改造的過程就是為了更好地刺激它們的性腺發育,王進明説。

為給湟魚提供更多更廣的繁殖渠道,2005年起,在攔河壩旁邊修建過魚通道,以便湟魚能夠穿越攔河壩到達産卵地。有了專門的“生命通道”,階梯式的過魚通道可以幫助湟魚輕鬆躍過臺階的高度。一般情況下,一條雌魚在一個洄遊季通常要産3000-4000枚卵,個頭大的可以産上萬枚卵,洄遊路上一般要産卵兩到三次,然而存活率卻很低,僅有千分之幾。

成功率低:為偉大生命喝彩

根據以往的科學數據,每年小湟魚在淡水中出生,然後到青海湖中長大,成年後湟魚再溯河洄遊重返故鄉,繁殖後代。

“每年的洄遊都是一次體力加技巧的大比拼,只有優勝者才能繁育後代。而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湟魚自然受精的成功率並不高,只有20%左右。而人工受精的成功率能達到85%以上,幼魚的成活率也能達到80%以上。”在裸鯉人工增殖放流站,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湟魚人工受精的前期準備工作,今年的人工養殖也隨著湟魚洄遊即將開始。

放流站副站長、工程師俞錄賢介紹,除了自然繁育的湟魚外,近幾年來,我省每年都會人工培育裸鯉魚苗,這個數量大約在700萬尾左右。將魚卵取出受精孵化後,將送往位於西寧市的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

“人工採卵受精後,再進行孵化,孵化成功後,將湟魚魚苗在人工池塘培育一年再放流到青海湖上遊的幾條河水中,此時,湟魚魚苗已長到7.5厘米左右,等從淡水慢慢適應了鹹水環境後,小魚會進入屬於它們的大家園——青海湖,這樣的成活率會更高。”俞錄賢説。

現場:激流勇進九死一生

在湟魚洄遊的另一條主要的河流泉吉河中,大量的湟魚也已經開始了洄遊的旅程。

數不清的湟魚在産卵季節佈滿了河道,層層疊疊的湟魚使河水的顏色都發生了變化。在淺灘處,湟魚背鰭露出水面,奮力遊走,恰似千帆競發……

但自然洄遊繁殖的道路並不容易,大量的水鳥早在湟魚洄遊前就已經在岸邊等候多時,湟魚不僅要時刻警惕河邊等著捕獵它們的鳥類,還要顧及水流。如果水流得太快,它們會被衝下去,湟魚常常好不容易前進幾公里,最後被衝回原地;如果不幸遇到上遊下雨漲水,湟魚好幾天的努力就會全部白廢。克服了水流,湟魚還得爬坡,河道裏的坡坡坎坎給它們製造了各式各樣的障礙。

在靠近泉吉河鐵路橋附近的一塊堤壩處,不斷有湟魚躍起試圖越過激流,但是大多都沒有飛躍成功,附近的居民説,一是由於魚兒個頭太小,力量不夠,而且堤壩也太陡峭,對大多數湟魚來説可望而不可及,是不能完成的任務。

在過去,由於青海湖周邊農田灌溉所需,在湟魚産卵的各主要河道上修建了攔河壩,正是這些攔河壩阻斷了湟魚上溯産卵之路。現在許多堤壩附近,都修建了“生命通道”,以便它們能夠穿越攔河壩到達産卵地。省漁政管理總站的工作人員介紹,通過多年來加強青海湖漁業資源保護和實施人工增殖放流雙管齊下,裸鯉資源蘊藏量從2001年的2592噸增加到2014年的45000噸,13年增加17.4倍,達到原始蘊藏量的14%,裸鯉群體數量得到逐步恢復。

“今年的洄遊才剛剛開始,以後會越來越多。”剛察縣的群眾説。雖然沒有科學的統計,但他們通過肉眼觀察,發現通過河道的魚兒一年比一年多,過去那種“騎馬涉水踩死魚”“石頭棍子就能打到魚”的景象逐步重現,因此産卵季節的河道裏隨便就能伸手抓到湟魚。

湟魚令人敬佩,它本來是一種淡水魚,而青海湖是鹹水湖,水體中營養極度匱乏,但是湟魚能在這樣的環境中頑強地生存著。每年的産卵季,湟魚為了繁衍後代溯流而上,克服困難、前仆後繼甚至不惜犧牲生命完成神聖使命的精神令人敬佩,也給人類一定的啟發。

洄遊是湟魚遵循自然法則而展現的生命奇觀

洄遊是湟魚遵循自然法則而展現的生命奇觀

為了捕捉青海湖湟魚洄遊最真實的場景,零距離展現洄遊過程,記者首次使用了水下拍攝器材。我們將相機沉入水底,採取錄攝結合的方式進行作業,然後取出設備後對錄像進行了分析,生動展現了湟魚在洄遊過程中的情景。

水下湟魚結伴而行的場景、水流從高空落下激起的氣泡、全新的角度與構圖方式……構成了一幅幅美妙奇幻的水下世界畫面。首次水下攝影報道的成功,來自於長期的準備、週密的安排和水下攝影記者的艱辛付出。

經過長時間的調研、奔波、設計和等待之後,5月30日,西海都市報採訪組來到青海湖周邊的布哈河、泉吉河等處拍攝。記者張海東站在刺骨冰冷的河水中達數小時,才完成了拍攝,在不斷摸索中,他積累了水下拍攝經驗,克服了光線變化對色溫和曝光的影響,並且變換機位、改變構圖、精確把握決定性瞬間,讓新聞圖片有了新突破、新創意。這樣,一幅幅讓人耳目一新的湟魚洄遊美妙畫面,呈現在了讀者面前。

數以萬計的湟魚洄遊到沙柳河

數以萬計的湟魚洄遊到沙柳河

擠滿了湟魚的河道就像擁擠的高速公路

擠滿了湟魚的河道就像擁擠的高速公路

編輯:李默晗 責任編輯:
相關鏈結
我要評論
合作帳號: 登錄 註冊|忘記密碼?
註冊>>
登錄
下次自動登錄 忘記密碼?

合作帳號登錄

×

©iPanda熊貓頻道 京ICP備10003349號

860010-1159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