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是破壞力極強的自然現象,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人類目前雖然還不能阻止和準確預測地震的發生,但是可以依靠自身的智慧從鮮血和生命的代價中不斷總結、研究和提高,從而指導災後恢復重建、最大限度減輕未來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 ——摘自《“5 12”汶川地震房屋建築震害分析與對策研究報告》
震後近一年,老樹長新芽,廢墟草叢開花。在災區土地上,“長”出了一排排的新房。經歷苦難的四川人,正奮力重建美好新家園。
“5 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建設系統和地震系統相關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迅速深入災區調查,前後共計2500餘人次,持續時間達2個多月,經過權威專家20多次討論修正,昨(9)日,在“2009年內地與香港建築業論壇”上,省建設廳總工程師田文發佈《“5 12”汶川地震房屋建築震害分析與對策研究報告》。
本報專訪全程參與調研並執筆報告的5位權威專家,解析針對本次地震對房屋建築的震害情況分析研究結果及對策建議。
研究角度一:導致房屋破壞的本次特大地震的特點
報告提出——
此次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強
此次地震震源深度淺、破裂長度大、震害範圍廣
發震方式特殊、震動持續時間長
特大地震發生在龍門山斷裂帶上,千年不遇,震中烈度高達11度;破裂過程可明顯分成相互連貫的若干個破裂事件,每個破裂事件相當於一次7.2-7.6級的地震;持續的強烈振動對各種房屋結構造成持續疊加型破壞,處於高烈度區的建築物瞬間造成嚴重破壞或倒塌,破壞程度歷史上罕見。
專家解讀
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何玉林
地震在映秀附近地表下19公里處爆發後,以每秒3公里的速度向北偏東方向破裂,破裂長度達240公里,持續時間100秒,而一般情況下,地震持續時間最多1分多鐘。震中烈度達11度。11度是什麼概念?北川縣城烈度達10度,縣城幾乎全毀了。
震後的GPS觀測表明,龍門山和四川盆地除了在水平方向大幅度橫向運動外,龍門山大幅度上升,四川盆地相對下降,下降幅度在安縣、都江堰市一帶最大,達30-60厘米。
重建對策建議
牢固樹立“防範勝於救災”的指導思想,從提高城鎮綜合抗震防災能力這一根本點入手,在“軟措施”和“硬措施”上下功夫。
“軟措施”即規劃及應急措施:包括城鎮發展用地規模、防災區域劃分、場地選擇、應急疏散通道、應急避難場地、應急反應和救援預案等內容;“硬措施”即單體工程抗震:使原有工程得到抗震加固、新建工程抗震設防達到設防標準等。
研究角度二:房屋選址要睜大眼睛
報告提出——
地質構造差異對房屋震害影響明顯
場地條件差異對房屋震害影響明顯
次生災害對房屋震害影響明顯
地震波在不同地質結構中傳播速度和方式的差異,使得處於不同地質區域內的房屋建築的震害情況明顯不同。處於斷裂構造或褶皺構造區域內的房屋建築比處於水平岩層構造區域內的破壞嚴重。
專家解讀
西南勘察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 康景文
在比較密實穩定的土層或基岩場地,地震破壞小;在比較松散的河流沖積層或土層中富含水分的場地,地震破壞大,且震害隨土層厚度增加而加強。房屋建築總是依具體的場地條件來考慮佈局和朝向,當房屋的抗震薄弱朝向(一般為橫向)與地震波的振動方向一致時,就會加劇房屋的震害。因此,在低烈度區也能造成房屋嚴重破壞或倒塌。
這次特大地震引發了大量山體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地基液化、崩塌、震陷等地質災害,加劇了山區部分房屋的倒塌及破壞。修建在滑坡地帶或斷裂帶附近的房屋在此次地震中破壞嚴重。